傅方明
近年來,一些企業在對原有舊工藝進行技術改造過程中,隨著許多新技改項目的上馬,過程控制的智能化、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很多崗位都實現了工藝操作集中監視和控制,并實現了工藝聯鎖和設備的聯動啟停,大大降低了員工的勞動強度。在一些生產現場,還配備了許多有關消防、有毒有害氣體等在線檢測分析儀,為有效保障人員及設備的安全提供了很好的條件。但是,如果當班操作人員安全生產責任心不強,也會埋下思想麻痹的隱患。
這些儀器的功能都建立在采集、傳輸信號的基礎上,所以這就要求當班操作人員在巡檢時的責任心更強,需要經常對現場一次儀表與界面上的二次儀表顯示值進行對照,對現場傳感器、檢測開關、采樣管、測量儀表儀器等,進行定時檢查維護和校對,對工藝中的液位、料位、流量、壓力、溫度、濃度等參數值合理設定。
筆者曾看到在一些程序中設定的數值偏離生產實際值,不是過小就是過大,從而導致人機界面或顯示儀上常會出現高位、高高位,低位、低低位的報警現象,由于其不會直接影響生產的正常運行,熟悉業務的操作人員往往根本不理會這些報警的存在,任其閃爍虛報。結果成了“狼來了”的新版故事,長此以往操作人員易形成麻痹思想,失去了警覺性,使報警成了不折不扣的“紙老虎”“稻草人”,甚至有些員工為了避免報警聲時不時的“騷擾”,竟然毫不客氣地將報警喇叭一關了事,圖個清靜,這樣不僅起不到應有的報警作用,同時還給生產安全埋下了更大的隱患。當“狼”真正來臨之時,往往釀成大禍。
所以,最重要的還是要克服“警鈴不響,萬事大吉”的麻痹思想,我們不能完全依賴于這些報警儀器,不要因高科技的全副武裝而減少了對設備、危險源點、運行情況等的巡回檢查,從而導致了隱患的存在。萬一檢測儀器、保護裝置等發生故障而失靈,起不到警醒、保護作用,當班人員又不能及時發現事故隱患,就會給企業帶來無法彌補的損失。
所以,加強對報警裝置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別讓這些保護人身、設備安全的報警裝置成了“最安全”的隱患。
編輯 邊 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