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根宇 趙勝男
摘 要 貧困地區由于技術落后,資金缺乏,農民文化素質較低,地形不平坦等條件的限制,使得貧困地區的農作物秸稈不能夠得以充分合理地利用,造成資源的浪費。由此,從闡述中外秸稈利用現狀入手,對比分析出中國在秸稈利用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了我國綜合利用秸稈的必要性,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對策,通過對策的實施,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貢獻。
關鍵詞 貧困地區;秸稈;綜合利用;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3.21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
中國作為農業大國,糧食生產大國,每年大約有7億 t的農作物秸稈被產出。農作物秸稈在農村地區,特別是貧困地區是一項寶貴而必不可少的資源。但由于貧困地區的農戶知識水平低,生活方式落后,在秸稈利用過程中出現了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的狀況。
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促進生態友好型農業的發展,大力推進機械化深松整地和秸稈還田等綜合利用,加快實施土壤有機質提升補貼項目”。為迎合中央一號文件的精神,適應時代發展,必須改變傳統的秸稈利用方式和技術,綜合開發,合理利用,使貧困地區變為美麗新農村,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貢獻。
1 現狀
1.1 作為能源
貧困地區由于資金相對缺乏,農戶用電和煤炭的成本較高,然而,秸稈資源比較豐富,因此農戶可以使用其作為主要的能源來源。例如,大豆、玉米及芝麻的秸稈較硬,燃燒起來火焰較強,能夠更好地用于燃料進行做飯、取暖等。而且在使用過程中不需要購買,主要是農業生產的廢棄物,可以降低農民生活成本,獲得便利。同時,燃燒后的草木灰還可以用作肥料,實現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物質循環。秸稈不僅可以直接用作燃料,還可以生產沼氣,取暖做飯。
1.2 肥料還田
秸稈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肥料,通過還田能使其中的營養物質進入土壤,促使土壤中物質生物循環,從而實現增加肥力,改善土質的效果。
秸稈還田又有直接還田和間接還田之分。直接還田包括高茬還田、粉碎還田和整株還田;間接還田包括堆漚還田和過腹還田。不管是直接還田還是間接還田,相對來說都能促進秸稈的充分利用,既可以節約成本,又能保護環境。同時,使用秸稈做肥料種植出來的食品更健康、安全。
1.3 飼料
秸稈的主要元素是粗纖維,而粗纖維中所含的纖維素、半纖維素是可以被草食家畜消化利用的。同時,不同的農作物秸稈還含有一定的維生素、礦物質和微量元素。
目前,大多數貧困農村地區都采用將秸稈直接用作飼料的方式,這種方式省時、方便、易于操作,但營養價值較低。農村還有一種對秸稈粗加工的方式制作飼料。例如,用機器把小麥的秸稈切碎,用來喂牛馬等體型較大的動物;把花生秸稈炊碎,加入其它的食物,可以用來喂豬羊等體型相對來說較小的動物,這些方式相對于直接用作飼料效果更好一點,家畜能夠更好地對其營養價值進行吸收。
1.4 其他用途
以上是貧困地區秸稈的主要用途,但是,在一些相對來說較發達的地區秸稈還有很多其它的用途,如:發電、制取醇類、栽培食用菌、造紙及生成可降解的材料等等。但由于貧困地區技術資源等條件的限制,這些用途暫時還很難實現,需要在以后慢慢開發、普及。
2 存在的問題
我國在推廣秸稈綜合利用過程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還存在不少問題,與先進的國家相比還有不小差距。
2.1 秸稈資源浪費嚴重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一些農民不再使用秸稈作為主要的燃料,牲畜的喂養數量也急劇下降,每到收獲季節,各種秸稈隨便堆放,不僅造成資源的浪費,還影響農村整體的美觀,不利于美麗新農村的建設。
2.2 開發利用秸稈的技術水平落后
貧困地區缺乏資金技術的支持,再加上客觀條件的限制,使得這一資源很難得到合理的開發和利用。同時,現在的高端技術和生產裝備仍處于研發、示范階段,距離商品化、產業化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距離。所以,秸稈這一很好的資源不能夠很好地被利用。
2.3 焚燒現象嚴重
近年來,雖然國家特別強調禁止焚燒秸稈,但由于現實環境使得農民不得不偷偷進行焚燒,因為暫時國家還缺乏相應的設備政策使得貧困地區的秸稈得以合理利用。農民自己無法使得這一廢物變成寶,對于他們來說最好的辦法就就是焚燒,至少還可以焚燒做肥料。但是秸稈的焚燒不僅釋放大量污染環境的氣體,殺死土壤微生物,還會造成能源的極大浪費,同時,影響公路、飛機等交通安全。
3 綜合利用農作物秸稈的必要性
鑒于我國秸稈利用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提高農作物秸稈的綜合利用效率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社會主義系農村建設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既是中共中央對新農村建設的要求,也是新農村發展的總體目標,經濟增長、環境保護與能源短缺之間的矛盾,加速了秸稈生物質能這一可再生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這不僅對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對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3.1 有利于農村生態文明建設
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系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勢,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式,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生態文明是面對人口、資源、環境問題的尖銳矛盾提出的一種新的發展模式。綜合利用農作物秸稈符合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可以極大地推動以農作物秸稈為原料的農業加工產業的發展,實現秸稈的循環利用和節能環保的消費方式,是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體現。
3.2 有利于農村低碳經濟的發展
低碳經濟的研究成果表明,伴隨經濟迅猛發展和人口增長,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和不合理利用,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所以,能源的高效利用、清潔能源的開發以及追求綠色GDP是低碳經濟的實質。發展低碳經濟的要求是發展以低污染、低能耗為基礎的經濟模式和生活方式,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作為一種新的發展模式,低碳經濟不僅是指一種經濟發展模式,也是一種生活方式。開發利用秸稈生物質能稱為發展農村低碳經濟,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的有效途徑。endprint
3.3 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生活能源消費主要以煤、石油、電力為主,但是這些能源的使用相對來說,價格較貴,生活成本較高。然而,合理開發利用秸稈生物質能源,既可以降低農民的生活成本,又可以促進農業生產,增加農民經濟收入,縮小城鄉差距。
3.4 有利于農村民生的改善
隨著技術的發展,秸稈利用的范圍得以大大拓寬,使農作物秸稈的利用從僅用作農村生活能源和飼料拓展到食用菌基料、肥料、工業原料、飼料和燃料等;從農民低效燃燒發展到秸稈發電、秸稈固化、秸稈沼氣、秸稈干餾等高效利用。這不僅有利于農業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的合理調整,而且給農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渠道,增加了就業機會,使得民生得以改善。
4 綜合利用的對策
農作物秸稈的綜合利用不能“一刀切”,要根據各地區農村發展的實際,因地制宜,采取相適應的秸稈利用技術,不應該盲目引進與當地實際不符的新技術,造成不必要的資源和資金浪費。針對貧困地區的客觀條件及特點,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發展。
4.1 加強政策扶持、資金和技術投入力度
貧困地區一般來說技術比較落后,資金匱乏,無法很好地實現對秸稈的綜合利用。因此,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應擔負起責任,對農民采取的一切可行的秸稈利用方式進行補貼,讓農民從秸稈中獲得實際利益,讓其明白秸稈不再是僅僅的廢棄物。同時,考慮到現在農村勞動力現狀,農忙季節青壯年勞動力一般都在外打工,只剩下小孩和老人,收獲莊稼的負擔本來就已經很重,特別是農村貧困偏遠地區,由于山地較多交通不便,無法實現機械操作,大部分還要靠人力,再讓他們進行有效的秸稈處理更是難上加難。此時,政府應該從機械設備和人力方面進行扶持,并提供相關技術人員下鄉進行指導和培訓,讓農民掌握相應的技術,使農民自己有能力完成對秸稈的合理利用。
4.2 加大宣傳力度,提高農民意識
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力量,也是秸稈生物質能的主要使用者和收益者。通過廣播、展覽、講座、板報及文化演出下鄉等形式向農民宣傳秸稈綜合利用的有關政策、技術和知識,幫助農民轉變傳統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發展觀念,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明觀。讓農民明白知識對資源節約、環境保護、農民增收方面的重要性,逐步提高農民對秸稈綜合利用的意識和自覺性。
4.3 政企聯手為秸稈利用開辟新道路
貧困地區由于條件限制,一般都是不平坦的山地,農作物秸稈很難集中起來綜合利用,不能像其他較發達的地區一樣進行秸稈發電、造紙、取乙醇等。但此時政府可以幫助農戶從外面聯系企業,積極引導有能力、有眼光的企業家投資秸稈綜合利用項目。政府大力扶持企業,并幫助企業與農民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機制,通過訂單形式建立“企業+農戶”的秸稈回收營銷市場體系,確保企業和農民實現雙贏。
4.4 加強對秸稈焚燒和綜合利用的監督
各級政府部門要成立專門辦公室來處理秸稈焚燒和綜合利用的事項,對各自的管轄區進行嚴格地監督和考核。同時,各鎮、村要成立巡查小組,不定時的去各村莊進行檢查,發現有焚燒的應立即禁止。在執行任務中對表現好的個人和單位進行表彰和獎勵;對于由于工作不力,監督不到位而造成秸稈焚燒面積較大的要嚴肅追查主要領導和有關人員的責任,把這一項工作落實到實處。
5 結語
目前,我國農作物秸稈產量很大,對秸稈的各種利用技術也很多,而且許多新興的秸稈利用技術正在不斷被研發出來,把秸稈的效益發揮到最大。同時,通過各級政府的重視、扶持與引導,秸稈綜合利用的方向和產業化前景將會非常廣闊,市場需求量也會不斷增加。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是發展循環經濟,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選擇,也是解決“三農”問題,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重要渠道之一。
(責任編輯:趙中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