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偉 段迎利
摘 要:S區塊注采開發多年,儲層非均質性強,多年的注水開發導致目前地下剩余油分布復雜,調整井位難定,開發難度加大。開展區域內的儲層四性關系研究,尋找剩余油的分布規律是S區塊實現穩產、增產的必要措施。
關鍵詞:四性關系;物性;巖性;電性;剩余油
引言
S地區巖性以長石石英砂巖為主,注采開發多年,儲層非均質性較強,剩余油分布復雜,調整挖潛難度增大,調整井位難定[1],為實現穩產,必須開展儲層四性關系研究,搞清地下油水分布,確定剩余油富集區域。
1 含油性與巖性關系
碎屑巖儲集層基本上是砂巖和粉砂巖儲集層,礫巖儲集層較少,泥巖儲集層更少[2]。一般砂巖儲集層的儲集性質(孔隙度和滲透率)主要取決于砂巖顆粒大小,同時還受顆粒均勻程度、顆粒磨圓程度和顆粒之間膠結物的性質及含量的影響。一般來說,砂巖顆粒越大、分選越好、磨圓度越好、顆粒之間充填膠結物越少,則其孔隙空間越大、連通性越好,即儲層儲油物性越好。
對取心井S1井巖性含油級別進行統計分析,如圖1所示:粉砂巖以含油、油浸為主,少量含油斑、油跡;砂質泥巖,物性較差,對流體儲集能力較小,主要為油斑、油跡;細砂巖粒度比較均一,儲集物性好,以含油、油浸為主;灰質砂巖,巖石顆粒較細,孔喉多被粘土等基質及骨架顆粒充填,物性差,主要為油斑;中砂巖顆粒較粗,部分基質充填孔隙,總體物性較好,主要為油浸。綜合分析本區巖性及巖性與含油特征,S地區剩余油主要分布于細砂巖、粉砂巖中。
2 含油性與物性關系
能夠儲集儲存石油和天然氣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即具備孔隙性和滲透性,一般說來,儲集層孔隙性越好、滲透性越好,油氣就越是容易進入該儲層并儲集下來。
對S1井1井取心飽和度分析資料進行分析,如圖2所示,隨著孔隙度、滲透率的增加,S1井含油飽和度有增大的趨勢,并且剩余油主要分布于儲集性好、物性好的細砂巖、粉砂巖中。
3 含油性與電性關系
電阻率在定量解釋中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參數,它反映的是儲集層孔隙流體特性及其含量,水是電的良導體,而油氣則幾乎是電的絕緣體。一般說來,在常規解釋中,高電阻率一般反應的是地層含油氣飽和度高,低電阻率儲層則反應地層含水較高,因此電性特征與含油性之間存在一定關系。
根據S1飽和度分析數據,在雙對數坐標軸下做孔隙度Φ與深側向電阻率RT的交會圖、剩余油飽和度與深側向電阻率RT的交會圖,如圖3所示:由圖可以看出,在S地區,以含水飽和度Sw=55%、 Sw=75%作為界限,不同范圍含油飽和度的巖心點在圖上具有較好的區分度,并且隨著含油飽和度的增大,Rt有著增大的趨勢。
4 結束語
S區域剩余油主要分布于儲集物性較好的細砂巖中,剩余油與孔隙度、電阻率有著一定的對應關系,這類儲層將是后期注采開發的主要對象,油田可以根據這一特點引導性的指導后期開發方案的調整與實施。
參考文獻
[1]王普,馮娟萍.子洲氣田山2段儲層四性關系研究[J].內蒙古石油化工,2008(8):70-71.
[2]王潤好,劉宇,王紅濤.儲層四性關系研究在新洲油田的應用[J].天然氣勘探與開發,2006,3(29):37-39.endprint
摘 要:S區塊注采開發多年,儲層非均質性強,多年的注水開發導致目前地下剩余油分布復雜,調整井位難定,開發難度加大。開展區域內的儲層四性關系研究,尋找剩余油的分布規律是S區塊實現穩產、增產的必要措施。
關鍵詞:四性關系;物性;巖性;電性;剩余油
引言
S地區巖性以長石石英砂巖為主,注采開發多年,儲層非均質性較強,剩余油分布復雜,調整挖潛難度增大,調整井位難定[1],為實現穩產,必須開展儲層四性關系研究,搞清地下油水分布,確定剩余油富集區域。
1 含油性與巖性關系
碎屑巖儲集層基本上是砂巖和粉砂巖儲集層,礫巖儲集層較少,泥巖儲集層更少[2]。一般砂巖儲集層的儲集性質(孔隙度和滲透率)主要取決于砂巖顆粒大小,同時還受顆粒均勻程度、顆粒磨圓程度和顆粒之間膠結物的性質及含量的影響。一般來說,砂巖顆粒越大、分選越好、磨圓度越好、顆粒之間充填膠結物越少,則其孔隙空間越大、連通性越好,即儲層儲油物性越好。
對取心井S1井巖性含油級別進行統計分析,如圖1所示:粉砂巖以含油、油浸為主,少量含油斑、油跡;砂質泥巖,物性較差,對流體儲集能力較小,主要為油斑、油跡;細砂巖粒度比較均一,儲集物性好,以含油、油浸為主;灰質砂巖,巖石顆粒較細,孔喉多被粘土等基質及骨架顆粒充填,物性差,主要為油斑;中砂巖顆粒較粗,部分基質充填孔隙,總體物性較好,主要為油浸。綜合分析本區巖性及巖性與含油特征,S地區剩余油主要分布于細砂巖、粉砂巖中。
2 含油性與物性關系
能夠儲集儲存石油和天然氣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即具備孔隙性和滲透性,一般說來,儲集層孔隙性越好、滲透性越好,油氣就越是容易進入該儲層并儲集下來。
對S1井1井取心飽和度分析資料進行分析,如圖2所示,隨著孔隙度、滲透率的增加,S1井含油飽和度有增大的趨勢,并且剩余油主要分布于儲集性好、物性好的細砂巖、粉砂巖中。
3 含油性與電性關系
電阻率在定量解釋中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參數,它反映的是儲集層孔隙流體特性及其含量,水是電的良導體,而油氣則幾乎是電的絕緣體。一般說來,在常規解釋中,高電阻率一般反應的是地層含油氣飽和度高,低電阻率儲層則反應地層含水較高,因此電性特征與含油性之間存在一定關系。
根據S1飽和度分析數據,在雙對數坐標軸下做孔隙度Φ與深側向電阻率RT的交會圖、剩余油飽和度與深側向電阻率RT的交會圖,如圖3所示:由圖可以看出,在S地區,以含水飽和度Sw=55%、 Sw=75%作為界限,不同范圍含油飽和度的巖心點在圖上具有較好的區分度,并且隨著含油飽和度的增大,Rt有著增大的趨勢。
4 結束語
S區域剩余油主要分布于儲集物性較好的細砂巖中,剩余油與孔隙度、電阻率有著一定的對應關系,這類儲層將是后期注采開發的主要對象,油田可以根據這一特點引導性的指導后期開發方案的調整與實施。
參考文獻
[1]王普,馮娟萍.子洲氣田山2段儲層四性關系研究[J].內蒙古石油化工,2008(8):70-71.
[2]王潤好,劉宇,王紅濤.儲層四性關系研究在新洲油田的應用[J].天然氣勘探與開發,2006,3(29):37-39.endprint
摘 要:S區塊注采開發多年,儲層非均質性強,多年的注水開發導致目前地下剩余油分布復雜,調整井位難定,開發難度加大。開展區域內的儲層四性關系研究,尋找剩余油的分布規律是S區塊實現穩產、增產的必要措施。
關鍵詞:四性關系;物性;巖性;電性;剩余油
引言
S地區巖性以長石石英砂巖為主,注采開發多年,儲層非均質性較強,剩余油分布復雜,調整挖潛難度增大,調整井位難定[1],為實現穩產,必須開展儲層四性關系研究,搞清地下油水分布,確定剩余油富集區域。
1 含油性與巖性關系
碎屑巖儲集層基本上是砂巖和粉砂巖儲集層,礫巖儲集層較少,泥巖儲集層更少[2]。一般砂巖儲集層的儲集性質(孔隙度和滲透率)主要取決于砂巖顆粒大小,同時還受顆粒均勻程度、顆粒磨圓程度和顆粒之間膠結物的性質及含量的影響。一般來說,砂巖顆粒越大、分選越好、磨圓度越好、顆粒之間充填膠結物越少,則其孔隙空間越大、連通性越好,即儲層儲油物性越好。
對取心井S1井巖性含油級別進行統計分析,如圖1所示:粉砂巖以含油、油浸為主,少量含油斑、油跡;砂質泥巖,物性較差,對流體儲集能力較小,主要為油斑、油跡;細砂巖粒度比較均一,儲集物性好,以含油、油浸為主;灰質砂巖,巖石顆粒較細,孔喉多被粘土等基質及骨架顆粒充填,物性差,主要為油斑;中砂巖顆粒較粗,部分基質充填孔隙,總體物性較好,主要為油浸。綜合分析本區巖性及巖性與含油特征,S地區剩余油主要分布于細砂巖、粉砂巖中。
2 含油性與物性關系
能夠儲集儲存石油和天然氣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即具備孔隙性和滲透性,一般說來,儲集層孔隙性越好、滲透性越好,油氣就越是容易進入該儲層并儲集下來。
對S1井1井取心飽和度分析資料進行分析,如圖2所示,隨著孔隙度、滲透率的增加,S1井含油飽和度有增大的趨勢,并且剩余油主要分布于儲集性好、物性好的細砂巖、粉砂巖中。
3 含油性與電性關系
電阻率在定量解釋中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參數,它反映的是儲集層孔隙流體特性及其含量,水是電的良導體,而油氣則幾乎是電的絕緣體。一般說來,在常規解釋中,高電阻率一般反應的是地層含油氣飽和度高,低電阻率儲層則反應地層含水較高,因此電性特征與含油性之間存在一定關系。
根據S1飽和度分析數據,在雙對數坐標軸下做孔隙度Φ與深側向電阻率RT的交會圖、剩余油飽和度與深側向電阻率RT的交會圖,如圖3所示:由圖可以看出,在S地區,以含水飽和度Sw=55%、 Sw=75%作為界限,不同范圍含油飽和度的巖心點在圖上具有較好的區分度,并且隨著含油飽和度的增大,Rt有著增大的趨勢。
4 結束語
S區域剩余油主要分布于儲集物性較好的細砂巖中,剩余油與孔隙度、電阻率有著一定的對應關系,這類儲層將是后期注采開發的主要對象,油田可以根據這一特點引導性的指導后期開發方案的調整與實施。
參考文獻
[1]王普,馮娟萍.子洲氣田山2段儲層四性關系研究[J].內蒙古石油化工,2008(8):70-71.
[2]王潤好,劉宇,王紅濤.儲層四性關系研究在新洲油田的應用[J].天然氣勘探與開發,2006,3(29):37-3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