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文波
摘 要:現代高層商務樓中,如何安排好各臺電梯的運行方式十分重要,能夠有效保障電梯的運行效率。在這種背景下,文章針對傳統電梯運行設計的不足,引入群區理念,在對相關理念加以概述的基礎上,探討了群區理念的電梯運行設計方法。
關鍵詞:群區理念;電梯;運行效率
1 電梯運行群區設計理念概述
建筑物內部的“交通”隨著樓層的增加而頻繁,電梯系統設計也更加復雜。當樓層超過15層以上,為使電梯運行更有效率,會將各樓層劃分成數個群區,每一個群區有數個電梯,服務某一些固定的樓層。每個群區服務約6至10個樓層,越高層的群區服務樓層數應越少。群區電梯有數種不同的運行方式,通常各群區電梯從樓下主樓出發,直達其服務區的最低樓層,再以每層均停的方式服務其他各樓層。群區電梯對高層建筑而言,有如下的優點:一是高層群區的電梯不??康蛯訁^,可以節省乘客的時間,增加電梯運行效率,減少電梯購置數量。二是高層群區的電梯不停靠低層區,低樓層不需要電梯等待時間。底層群區的電梯不??扛邔訁^,電梯坑上面空間均可利用,因此群區設計可以增加建筑物可使用的樓板面積。三是低層區可以使用較低速的電梯,節省電梯購置費用。四是高層區乘客可以節省等待時間及在電梯內的等待時間。
不過群區設計只能適用于60層以下的高樓,如果超出這個高度,群區數過多,低樓層的空間將會因高樓乘客“借道”而被電梯坑沾滿,60層以上的超高樓層建筑的電梯應利用空中大廳方式來運行。另外,大樓的交通被分隔,群區設計比較不適合專用辦公大樓。建筑施工單位在進行規劃時,除非事先決定電梯廠商,否則無法進行電梯規劃。文章應用動態規劃模式,來決定高層建筑物的群區電梯數及服務樓層、電梯容量及速度,以期使建筑物能在規劃初期前,可確定高層建筑物的電梯是否應該劃分群區、如何劃分群區電梯的服務樓層以及各群區應設置的電梯數、電梯容量、電梯運行速度,以便在建筑施工前,即可預留電梯的坑道數和等待的樓板面積。
2 群區理念的電梯運行設計方法
電梯運行設計在高層建筑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可目前電梯設計方法的文獻中,絕大多數只適用于中低層建筑每層暫停的電梯。這套電梯設計概念可分成六大步驟:一是假設電梯的數量、容量與速率;二是由大樓面積樓層數及使用性質,估計高峰5分鐘乘客到達率及乘客數;三是計算電梯預停數及最高返回層;四是求出一周時間間距及輸送能力;五是檢查電梯的服務品質(一周時間,間距及輸送能力)是否達到設計標準;六是如果不合標準,則回到第一步驟,重新假設電梯數量、容量及速度再進行計算,直到滿意為止。這一方法只適用于低層建筑,為使電梯運行更有效率,高層建筑會將各樓層劃分成數個群區,每一個群區有數個電梯,服務某些固定的樓層。有群區的電梯設計方式除了要決定電梯數、電梯及速度群區數等底層電梯的設計項目外,同時求解出最佳的群區數及各群區所服務的樓層,群區電梯設計參數、設計標準和一般無群區的設計大致相同,以動態規劃方法求取最佳電梯群區服務樓層。一般的設計步驟如下:一是計算一周時間;二是計算每個群區中,其電梯群的裝載時間;三是使用動態規劃法來求解最佳的電梯區規劃數及服務的樓層。上述的裝載時間是一周時間的函數,是每個群區許多電梯的一周時間總和,用以衡量電梯運送乘客的能力。
文章的求解目標為在滿足服務品質(一周時間,間距及輸送能力)的限制下,使總成本為最低。求解方法是以動態規劃法求的最佳高層建筑電梯的群區數、各群區電梯所服務的樓層范圍以及電梯數量、容量與速度。動態規劃法電梯運行模式涵蓋電梯運行模式、總成本函數及動態規劃求解三大部分。
一是電梯運行模式。電梯運行模式的目的是計算電梯運行時間,以檢驗電梯設計是否合乎服務水平,計算內容包括最高返回層、運轉一周時間及出發間隔等,計算方法與一般底層電梯設計大致相同。其中,最高返回層的計算式為:
二是總成本函數。電梯總成本包括電梯設置成本。樓板成本、維護費用及乘客的時間成本。群區電梯設計目標是使電梯總成本為最小的情況下,求的最佳分區數與各分區的電梯數、電梯速度、容量及服務樓層。
三是動態規劃方法求解。根據動態規劃方法,假設G為動態規劃的階段,即大樓的群區數;Zg為動態規劃的狀態,即第g群區的最高服務樓層Z;C(Z)為服務前g個群區的Zg樓層的最低總成本;Bg(Xi,Zg)為第N個群區,其服務Xi至Zg層的成本。由既定的電梯數、速率及計算出的一周時間、出發間隔,可進而求出以貨幣單位表示的總成本,則服務第一個群區的最低總成本為:
以此類推,可得到回歸關系,即Cg(Zg)=Min{Cg-1(Xg-1),Bg(Xg,Zg)}。
由于建筑物的最高樓層數Zn已知,因此從動態規劃原則可求出各個群區的最佳服務樓層范圍。
3 結束語
高層電梯采用群區設計時,不僅可以節省乘客時間,而且能夠剩下較多的電梯坑道及等待大廳所占的空間,因而比無群區設計的總成本要低。文章建立的動態規劃法電梯運行模式,主要是針對高層建筑物電梯的群區設計,可以在各群區不同的電梯服務樓層范圍下,能迅速求出總成本最小情況下的最佳群區數與轉乘樓層劃分組合。當然,電梯的運行控制及乘客行為分析的動態效果并無法確切掌握,只能以諸多假設條件來加以約束。然而,模擬方法就可以輔助這方面的不足,以設計更真實的電梯運行狀況。未來建議可以用模擬方法進行高層建筑群區電梯運行設計,并與動態規劃方法進行比較。
參考文獻
[1]朱昌明,畢曉亮.電梯智能群控系統研究概況[J].現代城市研究,2003(S1).
[2]蘇楠.淺議電梯控制技術的發展及存在的問題[J].改革與開放,2014(05).endprint
摘 要:現代高層商務樓中,如何安排好各臺電梯的運行方式十分重要,能夠有效保障電梯的運行效率。在這種背景下,文章針對傳統電梯運行設計的不足,引入群區理念,在對相關理念加以概述的基礎上,探討了群區理念的電梯運行設計方法。
關鍵詞:群區理念;電梯;運行效率
1 電梯運行群區設計理念概述
建筑物內部的“交通”隨著樓層的增加而頻繁,電梯系統設計也更加復雜。當樓層超過15層以上,為使電梯運行更有效率,會將各樓層劃分成數個群區,每一個群區有數個電梯,服務某一些固定的樓層。每個群區服務約6至10個樓層,越高層的群區服務樓層數應越少。群區電梯有數種不同的運行方式,通常各群區電梯從樓下主樓出發,直達其服務區的最低樓層,再以每層均停的方式服務其他各樓層。群區電梯對高層建筑而言,有如下的優點:一是高層群區的電梯不停靠低層區,可以節省乘客的時間,增加電梯運行效率,減少電梯購置數量。二是高層群區的電梯不??康蛯訁^,低樓層不需要電梯等待時間。底層群區的電梯不??扛邔訁^,電梯坑上面空間均可利用,因此群區設計可以增加建筑物可使用的樓板面積。三是低層區可以使用較低速的電梯,節省電梯購置費用。四是高層區乘客可以節省等待時間及在電梯內的等待時間。
不過群區設計只能適用于60層以下的高樓,如果超出這個高度,群區數過多,低樓層的空間將會因高樓乘客“借道”而被電梯坑沾滿,60層以上的超高樓層建筑的電梯應利用空中大廳方式來運行。另外,大樓的交通被分隔,群區設計比較不適合專用辦公大樓。建筑施工單位在進行規劃時,除非事先決定電梯廠商,否則無法進行電梯規劃。文章應用動態規劃模式,來決定高層建筑物的群區電梯數及服務樓層、電梯容量及速度,以期使建筑物能在規劃初期前,可確定高層建筑物的電梯是否應該劃分群區、如何劃分群區電梯的服務樓層以及各群區應設置的電梯數、電梯容量、電梯運行速度,以便在建筑施工前,即可預留電梯的坑道數和等待的樓板面積。
2 群區理念的電梯運行設計方法
電梯運行設計在高層建筑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可目前電梯設計方法的文獻中,絕大多數只適用于中低層建筑每層暫停的電梯。這套電梯設計概念可分成六大步驟:一是假設電梯的數量、容量與速率;二是由大樓面積樓層數及使用性質,估計高峰5分鐘乘客到達率及乘客數;三是計算電梯預停數及最高返回層;四是求出一周時間間距及輸送能力;五是檢查電梯的服務品質(一周時間,間距及輸送能力)是否達到設計標準;六是如果不合標準,則回到第一步驟,重新假設電梯數量、容量及速度再進行計算,直到滿意為止。這一方法只適用于低層建筑,為使電梯運行更有效率,高層建筑會將各樓層劃分成數個群區,每一個群區有數個電梯,服務某些固定的樓層。有群區的電梯設計方式除了要決定電梯數、電梯及速度群區數等底層電梯的設計項目外,同時求解出最佳的群區數及各群區所服務的樓層,群區電梯設計參數、設計標準和一般無群區的設計大致相同,以動態規劃方法求取最佳電梯群區服務樓層。一般的設計步驟如下:一是計算一周時間;二是計算每個群區中,其電梯群的裝載時間;三是使用動態規劃法來求解最佳的電梯區規劃數及服務的樓層。上述的裝載時間是一周時間的函數,是每個群區許多電梯的一周時間總和,用以衡量電梯運送乘客的能力。
文章的求解目標為在滿足服務品質(一周時間,間距及輸送能力)的限制下,使總成本為最低。求解方法是以動態規劃法求的最佳高層建筑電梯的群區數、各群區電梯所服務的樓層范圍以及電梯數量、容量與速度。動態規劃法電梯運行模式涵蓋電梯運行模式、總成本函數及動態規劃求解三大部分。
一是電梯運行模式。電梯運行模式的目的是計算電梯運行時間,以檢驗電梯設計是否合乎服務水平,計算內容包括最高返回層、運轉一周時間及出發間隔等,計算方法與一般底層電梯設計大致相同。其中,最高返回層的計算式為:
二是總成本函數。電梯總成本包括電梯設置成本。樓板成本、維護費用及乘客的時間成本。群區電梯設計目標是使電梯總成本為最小的情況下,求的最佳分區數與各分區的電梯數、電梯速度、容量及服務樓層。
三是動態規劃方法求解。根據動態規劃方法,假設G為動態規劃的階段,即大樓的群區數;Zg為動態規劃的狀態,即第g群區的最高服務樓層Z;C(Z)為服務前g個群區的Zg樓層的最低總成本;Bg(Xi,Zg)為第N個群區,其服務Xi至Zg層的成本。由既定的電梯數、速率及計算出的一周時間、出發間隔,可進而求出以貨幣單位表示的總成本,則服務第一個群區的最低總成本為:
以此類推,可得到回歸關系,即Cg(Zg)=Min{Cg-1(Xg-1),Bg(Xg,Zg)}。
由于建筑物的最高樓層數Zn已知,因此從動態規劃原則可求出各個群區的最佳服務樓層范圍。
3 結束語
高層電梯采用群區設計時,不僅可以節省乘客時間,而且能夠剩下較多的電梯坑道及等待大廳所占的空間,因而比無群區設計的總成本要低。文章建立的動態規劃法電梯運行模式,主要是針對高層建筑物電梯的群區設計,可以在各群區不同的電梯服務樓層范圍下,能迅速求出總成本最小情況下的最佳群區數與轉乘樓層劃分組合。當然,電梯的運行控制及乘客行為分析的動態效果并無法確切掌握,只能以諸多假設條件來加以約束。然而,模擬方法就可以輔助這方面的不足,以設計更真實的電梯運行狀況。未來建議可以用模擬方法進行高層建筑群區電梯運行設計,并與動態規劃方法進行比較。
參考文獻
[1]朱昌明,畢曉亮.電梯智能群控系統研究概況[J].現代城市研究,2003(S1).
[2]蘇楠.淺議電梯控制技術的發展及存在的問題[J].改革與開放,2014(05).endprint
摘 要:現代高層商務樓中,如何安排好各臺電梯的運行方式十分重要,能夠有效保障電梯的運行效率。在這種背景下,文章針對傳統電梯運行設計的不足,引入群區理念,在對相關理念加以概述的基礎上,探討了群區理念的電梯運行設計方法。
關鍵詞:群區理念;電梯;運行效率
1 電梯運行群區設計理念概述
建筑物內部的“交通”隨著樓層的增加而頻繁,電梯系統設計也更加復雜。當樓層超過15層以上,為使電梯運行更有效率,會將各樓層劃分成數個群區,每一個群區有數個電梯,服務某一些固定的樓層。每個群區服務約6至10個樓層,越高層的群區服務樓層數應越少。群區電梯有數種不同的運行方式,通常各群區電梯從樓下主樓出發,直達其服務區的最低樓層,再以每層均停的方式服務其他各樓層。群區電梯對高層建筑而言,有如下的優點:一是高層群區的電梯不??康蛯訁^,可以節省乘客的時間,增加電梯運行效率,減少電梯購置數量。二是高層群區的電梯不??康蛯訁^,低樓層不需要電梯等待時間。底層群區的電梯不停靠高層區,電梯坑上面空間均可利用,因此群區設計可以增加建筑物可使用的樓板面積。三是低層區可以使用較低速的電梯,節省電梯購置費用。四是高層區乘客可以節省等待時間及在電梯內的等待時間。
不過群區設計只能適用于60層以下的高樓,如果超出這個高度,群區數過多,低樓層的空間將會因高樓乘客“借道”而被電梯坑沾滿,60層以上的超高樓層建筑的電梯應利用空中大廳方式來運行。另外,大樓的交通被分隔,群區設計比較不適合專用辦公大樓。建筑施工單位在進行規劃時,除非事先決定電梯廠商,否則無法進行電梯規劃。文章應用動態規劃模式,來決定高層建筑物的群區電梯數及服務樓層、電梯容量及速度,以期使建筑物能在規劃初期前,可確定高層建筑物的電梯是否應該劃分群區、如何劃分群區電梯的服務樓層以及各群區應設置的電梯數、電梯容量、電梯運行速度,以便在建筑施工前,即可預留電梯的坑道數和等待的樓板面積。
2 群區理念的電梯運行設計方法
電梯運行設計在高層建筑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可目前電梯設計方法的文獻中,絕大多數只適用于中低層建筑每層暫停的電梯。這套電梯設計概念可分成六大步驟:一是假設電梯的數量、容量與速率;二是由大樓面積樓層數及使用性質,估計高峰5分鐘乘客到達率及乘客數;三是計算電梯預停數及最高返回層;四是求出一周時間間距及輸送能力;五是檢查電梯的服務品質(一周時間,間距及輸送能力)是否達到設計標準;六是如果不合標準,則回到第一步驟,重新假設電梯數量、容量及速度再進行計算,直到滿意為止。這一方法只適用于低層建筑,為使電梯運行更有效率,高層建筑會將各樓層劃分成數個群區,每一個群區有數個電梯,服務某些固定的樓層。有群區的電梯設計方式除了要決定電梯數、電梯及速度群區數等底層電梯的設計項目外,同時求解出最佳的群區數及各群區所服務的樓層,群區電梯設計參數、設計標準和一般無群區的設計大致相同,以動態規劃方法求取最佳電梯群區服務樓層。一般的設計步驟如下:一是計算一周時間;二是計算每個群區中,其電梯群的裝載時間;三是使用動態規劃法來求解最佳的電梯區規劃數及服務的樓層。上述的裝載時間是一周時間的函數,是每個群區許多電梯的一周時間總和,用以衡量電梯運送乘客的能力。
文章的求解目標為在滿足服務品質(一周時間,間距及輸送能力)的限制下,使總成本為最低。求解方法是以動態規劃法求的最佳高層建筑電梯的群區數、各群區電梯所服務的樓層范圍以及電梯數量、容量與速度。動態規劃法電梯運行模式涵蓋電梯運行模式、總成本函數及動態規劃求解三大部分。
一是電梯運行模式。電梯運行模式的目的是計算電梯運行時間,以檢驗電梯設計是否合乎服務水平,計算內容包括最高返回層、運轉一周時間及出發間隔等,計算方法與一般底層電梯設計大致相同。其中,最高返回層的計算式為:
二是總成本函數。電梯總成本包括電梯設置成本。樓板成本、維護費用及乘客的時間成本。群區電梯設計目標是使電梯總成本為最小的情況下,求的最佳分區數與各分區的電梯數、電梯速度、容量及服務樓層。
三是動態規劃方法求解。根據動態規劃方法,假設G為動態規劃的階段,即大樓的群區數;Zg為動態規劃的狀態,即第g群區的最高服務樓層Z;C(Z)為服務前g個群區的Zg樓層的最低總成本;Bg(Xi,Zg)為第N個群區,其服務Xi至Zg層的成本。由既定的電梯數、速率及計算出的一周時間、出發間隔,可進而求出以貨幣單位表示的總成本,則服務第一個群區的最低總成本為:
以此類推,可得到回歸關系,即Cg(Zg)=Min{Cg-1(Xg-1),Bg(Xg,Zg)}。
由于建筑物的最高樓層數Zn已知,因此從動態規劃原則可求出各個群區的最佳服務樓層范圍。
3 結束語
高層電梯采用群區設計時,不僅可以節省乘客時間,而且能夠剩下較多的電梯坑道及等待大廳所占的空間,因而比無群區設計的總成本要低。文章建立的動態規劃法電梯運行模式,主要是針對高層建筑物電梯的群區設計,可以在各群區不同的電梯服務樓層范圍下,能迅速求出總成本最小情況下的最佳群區數與轉乘樓層劃分組合。當然,電梯的運行控制及乘客行為分析的動態效果并無法確切掌握,只能以諸多假設條件來加以約束。然而,模擬方法就可以輔助這方面的不足,以設計更真實的電梯運行狀況。未來建議可以用模擬方法進行高層建筑群區電梯運行設計,并與動態規劃方法進行比較。
參考文獻
[1]朱昌明,畢曉亮.電梯智能群控系統研究概況[J].現代城市研究,2003(S1).
[2]蘇楠.淺議電梯控制技術的發展及存在的問題[J].改革與開放,2014(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