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蘋 (河南省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神經內科,河南鄭州 450016)
·臨床與轉化醫學·
頸內動脈狹窄與腦分水嶺梗死的相關性研究
張金蘋 (河南省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神經內科,河南鄭州 450016)
目的:探討頸內動脈狹窄與腦分水嶺梗死的相關性.方法:選取我院2013-01/2014-01收治的60例腦分水嶺梗死患者為研究組,選取同期收治的60例非腦分水嶺梗死患者為對照組,兩組患者均行核磁共振MRI和頭顱 CT檢查,并且用頭顱多普勒(TCD)和頸動脈彩超檢查判斷顱內外大動脈有無狹窄或閉塞.結果:60例腦分水嶺梗死患者與頸內動脈狹窄和腦內動脈狹窄有一定的相關性(P<0.05);其中大腦中動脈狹窄37例(61.67%)、大腦前動脈狹窄19例(31.67%)、大腦后動脈狹窄17例(28.33%)、頸內動脈狹窄40例(66.67%)、大腦基底動脈狹窄23例(38.33%),頸內動脈狹窄及大腦中動脈狹窄與其他類型的腦動脈狹窄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頸內動脈和腦內動脈狹窄與腦分水嶺梗死有一定的相關性,其中大腦中動脈和頸內動脈狹窄與之關系密切,值得臨床深入研究.
頸內動脈;腦分水嶺梗死;大腦中動脈
腦分水嶺梗死(CWI)又稱交界區梗死或邊緣帶腦梗死,是指腦內相鄰的2條或2條以上動脈由于管腔閉塞、狹窄等多種原因引起其灌注壓同時降低,使灌注交界區發生嚴重局限性缺血而引起的梗死.其發病率占缺血性腦血管病的 10%[1].根據影像學特點,可將腦分水嶺梗死分為內側分水嶺梗死和皮質型分水嶺梗死,前者又可分為融合型和部分型.選取我院2013-01/2014-01收治的 60例腦分水嶺梗死患者為研究組,選取同期收治的 60例非腦分水嶺梗死患者為對照組,分析兩組與腦血管狹窄類型的相關性.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3-01/2014-01收治的60例腦分水嶺梗死患者為研究組,其中男 31例,女29例,年齡35~75(平均65.1±3.5)歲.其中冠心病12例、糖尿病20例、高血壓28例.選取同期收治的60例非腦分水嶺梗死患者為對照組,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齡30~78(平均67.1±2.8)歲.其中冠心病 10例、糖尿病21例、高血壓 29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行常規頭顱腦MRI或 CT檢查.臨床主要表現為言語不清,理解力或表達能力減退,肢體活動受限,偏側肢體麻木,偏盲等.排除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源性腦栓塞以及心、腎、肝衰竭、心臟瓣膜病.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史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檢測方法 采用 HDI-3000彩色多普勒超聲儀檢測頸動脈,顱內血管采用NEUROGUARD經顱多普勒超聲儀檢測顱內血管狹窄情況,發現血管狹窄80%以上的行 DSA檢查,并作進一步證實.
1.3 評定標準 根據顱腦 DSA、TCD等影像資料評估兩組顱內動脈狹窄類型的情況,評定標準為:①DSA顯示有閉塞不顯影或分支減少;②狹窄程度超過50%.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 SPSS18.0軟件進行分析,實驗數據采用±s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 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對照組與研究組顱內動脈和頸內動脈的影像顯示 兩組在顱內動脈和頸內動脈狹窄上有顯著差異(P<0.05),而且研究組有顯著相關性.在頸外動脈上無明顯差異(表1).

表1 比較兩組腦血管狹窄類型 (n=60)
2.2 CWI與不同類型的腦動脈狹窄類型統計 60 例CWI患者與頸內動脈狹窄和腦內動脈狹窄有一定的相關性(P<0.05);其中大腦中動脈狹窄37例(61.67%)、大腦前動脈狹窄19例(31.67%)、大腦后動脈狹窄 17例(28.33%),頸內動脈狹窄 40例(66.67%)、大腦基底動脈狹窄 23例(38.33%),頸內動脈狹窄及大腦中動脈狹窄與其他類型的腦動脈狹窄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60例腦分水嶺梗死與不同腦血管狹窄類型的統計
腦分水嶺梗死主要是分水嶺區局部腦血流動力學紊亂的結果,由大腦動脈的嚴重狹窄(特別是頸內動脈系統)或嚴重低血壓所致.顱內外血管閉塞或狹窄是腦分水嶺區域血灌注量減少的常見原因[2].因此有嚴重的顱內外血管閉塞或狹窄的高血壓患者降壓時要慎重,避免血管波動太大而導致腦分水嶺梗死.腦分水嶺梗死作為梗死的一種特殊類型,它的發生發展及梗死部位與腦血管狹窄病變有著密切的關系.有文獻報道[3],腦分水嶺梗死常合并顱內外大動脈的閉塞和狹窄,如頸外動脈和頸內動脈主干閉塞、大腦基底動脈高度閉塞或狹窄和腦內動脈主干閉塞.腦分水嶺梗死與腦血管狹窄有一定的相關性,特別是腦內動脈狹窄和頸內動脈狹窄.在臨床上,頸內動脈狹窄造成腦分水嶺梗死以被醫務工作者引起重視,但大腦中動脈的狹窄MCA還未被足夠關注.本結果顯示,頸內動脈狹窄和大腦中動脈的病理數分別是 40 (66.67%)、37(61.67%),顯著高于其他類型的腦動脈狹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頸內動脈狹窄和大腦中動脈的狹窄與腦分水梗死有密切相關性,對其預防和治療后分析有一定的檢測意義和參考.
[1]方瑞樂,王擁軍.腦分水嶺梗死臨床特點及其發病機制研究[J].中國卒中雜志,2006,4:246-251.
[2]Yamauchi H,Nishii R,Higashi T,et al.Hemodynamic compromise as a cause of internal border-zone infarction and cortical neuronal damage in atherosclerotic middle cerebral artery disease[J].Stroke,2009,40(12):3730-3735.
[3]莊愛霞,孟繁華.腦分水嶺梗死與顱內外血管狹窄的相關性分析[J].寧夏醫學雜志,2002,24(10):590-592.
2095-6894(2014)05-047-02
R743.3
A
2014-08-12;接受日期:2014-08-29
張金蘋.碩士,主治醫師.Tel:0371-60609578 E-mail:zhangjinpi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