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大腳”是誰?是曾在央視熱播的農村題材電視劇《鄉村愛情》的主人公之一,一位生活在東北的黑土地上的農村婦女。超級稻呢?那是凝聚了幾代科學家心血的糧食作物新品種,先后突破了單產800千克、900千克的高產紀錄,為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可這兩者能有啥關系?
看似毫無關聯的二者之間,被一條紐帶悄悄連接了起來。前不久,由農業部科技教育司、本山傳媒共同主辦的“中國美麗鄉村快樂行”第三季啟動,“謝大腳”、“王長貴”、“謝廣坤”等深受農民喜歡的電視劇主人公的扮演者們為京津冀等地的鄉親們送去了一場場精彩的文藝演出。與此同時,借助文化舞臺,農業專家們也帶來了先進實用的科學技術。
把科技與文化的混搭推向高潮的,是演出中的互動環節——“大腳提問”。其中包含有“種植節水小麥有哪些技術要點?”“水肥怎么配比才能創高產?”“冬棗施肥的關鍵期是啥時候?”……拿著農技專家提前備好的“科技錦囊”,“謝大腳”的扮演者、演員于月仙著實真切地充當了一回農技推廣員。在提問、搶答的歡笑聲中,許多關鍵的技術要點就這樣被鄉親們接受并記住了。
送科技、送文化下鄉不是新鮮事兒,甚至有人認為“很老套了”這種單純的“送下鄉”流于形式,已經過時了,還是少做為好。但是,我們只要去現場親身感受一下農民朋友們專注的目光、熱烈的掌聲、開懷的笑聲,就知道這類送科技、文化下鄉活動我們不是送多了,而是太少了!當在場下和農民朋友們簡單聊幾句,得知有的鄉親為了看演出,一大早就結伴從幾十里外的村莊趕來;有的鄉親想搞養殖,想種經濟效益高的蔬菜,攢了一肚子問題要請教專家……由此可知,當下的中國農村,農民對科技、文化的需求依然相當強烈。
建設美麗鄉村、發展現代農業,無論何時都不能遺忘了農民的需求。面對廣大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缺失,“誰來種地”、“地怎么種”的新問題凸顯,面對糧食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新要求,我們的農業科技工作者、文化工作者更應思考的是如何創新形式、打造新載體,把科技與文化更好地送到農民手中。“謝大腳”遇上超級稻,無疑提供了一種混搭的思路。除了農民大學、田間課堂等傳統方式,是否可以更多地采用農民喜聞樂見的方法,在歡樂中傳播科技?比如說把復雜的技術要點編成情景劇、順口溜、三句半,再比如制作一些卡通漫畫來進行科普宣傳。令人欣慰的是,有的地方已經在進行這樣的探索了。只要用心,只要堅持,用科技助推特色產業發展,用多彩的文化活動滿足農民的精神需求,就會讓更多的新農村煥發出別樣的活力。
當然,將科技、文化送下鄉,并非一“送”了之。更為關鍵的 ,是應想方設法讓先進文化和實用技術在農村落地生根,成為新鄉村建設的內生動力。
這尤其需要各級政府加強體系建設,需要體制機制的有力支撐。如通過健全經費保障、績效考核激勵機制等,建立完善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加強鄉鎮文化站的人、財、物建設,創新基層農技、文化等農業公益性服務的保障機制和實現形式。同時也要積極發揮市場作用,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給予適當補貼等方式,引導、鼓勵社會化服務組織積極為農民提供服務。此外,不能忽視農村“土專家”的力量,注重農村科技、文化隊伍建設,重點面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一批科技示范戶、文化示范戶、文化經營戶等,讓科技、文化真正長在農村里。(原載 《人民日報》)
<< << 新聞鏈接——
山東茌平縣文藝演出下鄉農業技術送到田間
“這個節目好,不僅解乏解悶,還學到了實用的灌溉技術!”2014年7月6日,山東省茌平縣楊官屯鄉袁莊村農民耿傳文對該縣農業綜合開發辦組織的文藝小分隊演出豎起了大拇指。
為了讓農民掌握實用的農業科學技術知識,將節水灌溉新技術應用在高效農業上,該縣農業綜合開發辦將節水灌溉實用新技術及相關的農業新政策,改編創排成小品、快板、三句半、歌舞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為農民送上一道營養豐富、針對性強的夏季“文化技術營養餐”。節目不僅傳授了實用灌溉科普技術知識,又豐富了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受到一致好評。
(山東農業信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