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在保護農民利益前提下,推動最低收購價、臨時收儲和農業補貼政策逐步向農產品目標價格制度轉變。從大豆和棉花入手,分品種推進補貼試點,當產品的市場價格低于目標價格時,補貼農民,保證農民基本收益;當產品市場價格升高導致物價總水平上漲過快時,補貼低收入群體,保障基本民生。
今年,我國正式取消棉花、大豆臨時收儲政策,啟動新疆棉花、東北(黑龍江、吉林、遼寧)和內蒙古大豆目標價格補貼試點,探索推進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與政府補貼脫鉤的改革。原有的四項大豆補貼和棉花的良種補貼依然執行。本次改革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在全國范圍內取消棉花、大豆臨時收儲政策。政府不干預市場價格,價格由市場決定,生產者按市場價格出售棉花、大豆。二是對新疆棉花、東北和內蒙古的大豆實行目標價格補貼。當市場價格低于目標價格時,國家根據目標價格與市場價格的差價對試點地區生產者給予補貼;當市場價格高于目標價格時,不發放補貼。三是完善補貼方式,目標價格補貼額與種植面積、產量或銷售量掛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