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泥鰍養殖,很多人都深刻明白養殖技術的重要性,但很多人往往忽視泥鰍的品種選擇問題。那么,選擇什么樣的泥鰍品種才能事半功倍,從而獲得理想的經濟收益?
我們可以先參考最常見的生豬養殖。在整個動物養殖界,生豬的繁殖養殖技術是最成熟的,產業規模也是最大的,但其中大行其道的生豬品種為什么是長白、杜洛克、大約克這些人工培育出來的品種,而不是諸如文昌豬、淮豬這些地方品種?主要是因為這些地方品種在生產性能(包括繁殖力、成活率、生長速度等)上的表現遠遠趕不上人工培育品種,導致地方品種的養殖經濟效益低下,因而受到崇尚規模化養殖、追求規模效益的養殖場排斥。
在泥鰍養殖產業,品種問題同樣也是一個核心問題。養殖戶想要買到優良的泥鰍品種,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資質問題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和各省市《水產苗種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的硬性規定,凡開展水產苗種生產和銷售的單位,必須取得《水產苗種生產許可證》,否則,即不具備苗種繁育資質,即屬違法經營。
泥鰍養殖成功的前提條件之一,是必須采用人工繁育的泥鰍苗種。任何魚類的規模化養殖,都應該而且必須是從人工苗種開始的。沒有任何一個成熟的魚類人工養殖項目是靠野生苗支撐的。與具備泥鰍苗種繁育資質的公司合作,是項目成敗的關鍵。
2.甄別野生苗 幾乎任何一個新興項目火爆的時候,總會冒出一些不良的炒作公司,渾水摸魚,以假亂真,用市場上收購的野生泥鰍苗冒充人工苗,同時自吹自擂,自己給自己貼上新品種標簽,蒙蔽大眾,讓投資人血本無歸,也讓原本能造福社會的項目蒙塵。
單純憑肉眼甄別苗種的真假,非專業人士很難做到。但可以通過以下方式避免買到野生苗:①查驗資質。養殖戶在購買任何一家的泥鰍苗種之前,或接受其技術培訓之前,要求對方出具《省水產苗種生產許可證》。若無,十有八九是假公司。②考察繁育基地,確認其繁殖規模。在長江流域,泥鰍的苗種繁育期從每年的4月上旬持續至9月下旬(華南地區時間跨度更大,海南全年均宜)。在此期間,必須要見到大面積的繁育設施設備,必須要見到大規模的水花繁育場景和寸片(3厘米及以上規格)培育場景。尤其是寸片,更是判斷其是否具備真工夫的硬指標。 如果連苗種都不可能繁育出來,那么,它出售的苗種又從何而來?若無,證明是在炒種。③不買大規格。僅購買水花和寸片,超過寸片規格的苗種不要買,也沒有必要買。道理很簡單,炒種公司不可能從集貿市場上買到大量的水花和寸片苗,但6~8厘米的大規格野生苗滿世界都是。另外,寸片基本上度過了危險期,沒必要買寸片以上規格的苗種。
3.選擇優良品種 鰍科有110多個品種,是淡水魚中的第二大科。平時所說的泥鰍,主要指青鰍和黃板鰍(大鱗副泥鰍)。這兩大品種又因地域的不同而具備很大的差異。一般從規模化生產的角度看,任何一個地方品種的表現在總體上都是不理想的,不是在生長速度上表現不佳(一般須隔年上市),就是在個體大小上差強人意(一般只能長到20余克甚至更低),這些都影響了單產,直接影響了養殖效益。這種狀況非純粹的技術所能解決。惟一可行的方式,是直接采用人工選育的雜交品種。
雜交品種的優勢在于,它集合了各個地方品種的優勢,屏蔽了其劣勢,是集優勢之大成,比如由湖北藍海春鰍業科技有限公司引進的TW-6臺灣龍鰍,其個頭大,長得快,3個月可長50克,最重可達500克,而且還不鉆泥,在冬天容易捕撈,可以賣個好價錢,這些都是本地泥鰍無法比擬的。
但TW-6臺灣龍鰍本身就是一個人工培育品種,當其分布到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環境中時,必然會產生種質資源的退化的現象,這種退化由隱性而逐步顯性,到最后會退化到與本地品種無異,甚至表現更差。因此,不斷地提純復壯和本土化是一項長期且十分重要的工作。湖北藍海春公司技術總負責人,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樊啟學教授研發的TW-6臺灣龍鰍本土化技術,很好地解決了其本土化問題,使得臺灣龍鰍在不同的地域均有理想的表現,在生長速度、個體大小、免疫力、商品品質、成本控制等核心指標上均能與原種保持一致。
品種的選擇不是一個小問題。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它直接關乎泥鰍養殖項目經濟效益的高低,乃至整個項目的成敗。養殖戶必須在立項之初,即將品種的選擇置于戰略的高度,認真對待。
(作者為湖北藍海春鰍業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監 郵碼430070 電話027-826600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