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秀蘭+陳華+戚彥華+王文東
摘要文72塊沙三中構造上位于東濮凹陷中央隆起帶文留構造南部,文70斷層和徐樓斷層底部派生的文195斷層構成其西、東邊界,形成北東向狹長的地塹帶,西塊寬約400-600 m,各條帶內部又發育一系列小斷層,使區塊構造進一步復雜化。針對目前狀況從選區域、選井、選層上做了充分研究,制定了一套更為合理的試注方案。
關鍵詞構造復雜;注水開發;地層虧空
中圖分類號:TE3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97(2014)11-0153-01
1概述
文72塊沙三中構造上位于東濮凹陷中央隆起帶文留構造南部,文70斷層和徐樓斷層底部派生的文195斷層構成其西、東邊界,形成北東向狹長的地塹帶,西塊寬約400-600 m,各條帶內部又發育一系列小斷層,使區塊構造進一步復雜化;在200-250 m井距下砂層連通率可達78%;油藏為異常高壓、揮發性油藏,含油面積7.8 km2,石油地質儲量609×104 t。
2油藏試注研究
2.1 早期試注效果分析
文72塊沙三中從1991年10月開始試注,當年轉注3口井,1996年編制了S3中7-10砂組注水開發先導性實驗方案,方案共轉注水井3口,新鉆注水井1口,井組均未實現注水見效,后因注水困難而改采。2000年以來,在高壓注水和注水水質改善的基礎上,油藏開展了縮小井距試注試驗,井距縮小到150-200 m。試注主要分兩套層系進行,一是黑油油藏的沙三中2層系,二是揮發性油藏的沙三中5-10層系。截止2000年文72塊沙三中曾先后試注15口井,對應油井未見到注水效果。
1)沙三中2層系。
文72-174井2008年3月轉注S3中2,初期注水壓力19.0 MPa,日注水138 m3,5月8日累積注水達到7011 m3,對應油井72-184見效,日產油由3.4 t上升至5.9 t,后日產油達到17 t,72-184井沙三中2砂組實現雙向見效。6月15日72-173沙三中2也實現了注水見效,日產油從7.7 t上升至11.5 t。
2)沙三中5-10層系。
從2003年開始縮小井距試注,到2009年共轉注11口井,初期平均注水壓力31.5 MPa,日注水74 m3,目前平均注水壓力35.5 MPa,日注水40 m3,單井累積注水達3.66×104 m3,油水井井距150-220 m,共有3口油井見效,平均單井增油340 t。
72-423注水層位S3中9,初期注水壓力26 Mpa,日注水量100 m3,累積注水52275 m3。對應油井72-424井,井距190 m,2007年12月8日鉆塞沖砂后自噴生產,8 mm油嘴,日產液40 t,日產油10 t,含水75%,鉆塞前產量1.8×1.1×37%,見到了明顯的注水效果。
2.2 注水不見效主要的原因
1)構造認識不清,注水井與油井不連通,存在有注無采現象。
文72塊沙三中斷塊受文東斷層和徐樓斷層控制,發育4條NE走向的斷層,將斷塊分為4個寬300-400 m的條帶,條帶內部發育一系列NNE走向、雁行式排列的小斷層,將油藏分割成若干走向NNE的小斷塊,平均每個小斷塊有井2-3口控制。原先由于構造認識不清,注水井與油井不連通,存在有注無采現象,導致注不進水。由于斷層影響不連通導致注不進水的有6口井。
2)油水井井距大,注水壓力較低,致使注水困難,達不到配注要求。
統計2000年以前11口油水井井距平均為320 m,注水壓力為35.0 MPa。由于井距大注水困難的有5口井。
3)1996年以前注入水水質差,地層堵塞后注水困難。
石油大學1994年11月完成的《文72斷塊沙三中揮發油藏驅油機理研究》結果表明:如果注水井井底附近地層完全沒有污染且射孔完善的條作下,井底63.0 MPa的注入壓力可使滲透率為10×10-3 μm2的地層達到正常注水要求,即注水強度10 m3/d·m。但如果地層嚴重污染,則注入壓力需大幅度提高,若滲透率從10×10-3 μm2降為5×10-3 μm2,滲透率每降1×10-3 μm2,注水壓力要增加6.3 MPa,若地層嚴重更污染,再高的壓力也難以注井水。因此地層污染對注入壓力的影響是非常敏感的,同時儲層的壓敏性效應,使滲透率變得更低,基本都小于10×10-3 μm2,由于啟動壓力的存在,增大了注水開發困難。
2.3 油藏注水開發特點
1)構造復雜,斷塊面積小,油層物性差,注水困難,油井難以見效。
文72塊沙三中小斷層發育,構造復雜,平均每個小斷塊有2-3口井控制,部分小斷塊只有1口井控制,小斷層發育降低了井間的連通性,減少了注水受效方向。孔隙度9.8%-14.1%,空氣滲透率5.1×10-3-20.2×10-3 μm2。水井的注水壓力都在35.0 MPa以上,其中72-100、72-402等井注水壓力曾達到43.0 MPa。
2)由于地層虧空大,到見效時累積注水量較大。
目前文72塊沙三中5-10有8口注水井,其中有72-423、72-97、72-100三個井組見效,見效時累積注水量都在為4.0×104 m3,其他5口井沒有見效,目前平均累注也已達到3.0×104 m3以上。
3)由于氣油比高,油井見效后油井含水上升快,累積增油量不高。
沙三中9的72-424見效初期日增油量10噸 ,含水很快由65%上升到92%以上,時間不足半月,沙三中8的72-436更是見效即水淹,72-436的S3中7見效初期含水為60%,很快上升到90%,X72-471見效后含水為90%。統計72-424、72-436、X72-471三口見效井,平均單井見效增油340噸,注水效益很差。
4)開采井段長,封隔器容易失效,影響油井見效。
文72塊沙三中油井生產井段長,從沙二下、沙三上到沙三中油層都已射孔,注水時必須卡封注沙三中,由于層系間物性差異大,導致封隔器上下段壓差大,注水封隔器容易失效。2009年72-97-418-473、72-216-481等封隔器座封不嚴或失效。
2.4 文72沙三中北塊試注取得突破
開展油藏早期試注狀況調查,總結分析存在問題,結合油藏性質認識,在此基礎上選擇有利區域繼續開展試注并取得成功,為下步油藏注水開發提供借鑒和依據。針對目前狀況從選區域、選井、選層上做了充分研究,制定了一套更為合理的試注方案。
2013年3月轉注文72-428井,注水層位S3中6.7砂組,對應油井文72-426,注采井距220 m,增加水驅控制儲量3.6×104 t。
2013年5月累計注水量達5400 m3時,擇機對油井文72-426實施補孔。補孔前日產液量6.4 t,日產油量4.4 t,含水31%;補孔后日產液量23 t,日產油量20.2 t,含水12%,措施后見到注水效果,實現注水開發。目前文72-428井下段S3中7砂組日注水量40 m3,上段S3中6砂組日注水量20 m3。注水壓力油壓32 Mpa,套壓12 Mpa。油井日產液量14.7 t,日產油量5.7 t,含水61%,生產平穩。截止2013年底該井組累增油1647 t。
3試注研究效果評價
通過對早期油藏試注經驗總結,實現了文72沙三中北塊的試注成果,為下步其他區域注水開發提供了借鑒,截止2013年底試注井組累增油0.1647萬噸。
4認識及建議
了解油藏性質、找準開發中存在的主要矛盾,應用新技術、新方法是提高油藏采收最佳途徑。
加強新工藝技術應用,如多段分層壓繼續、天然氣試注等。
參考文獻
[1]孔祥宇,于繼崇,李樹峰.復雜斷塊老油田精細地層對比綜合方法的提出與應用[J].巖性油氣藏,2009(1).
[2]姜宏章,許玲,等.復雜斷塊油藏精細構造解釋和應用效果[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1)(增刊):47-49.
[3]曾文沖.油氣藏儲層測井評價技術[M].石油工業出版社,1991.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