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延柱 王曾萍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農產品質量安全直接關系到人們的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是天大的事。黨中央要求“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確保廣大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陜西安康是一個農業大市,農產品品種繁多,市場空間廣,生產戰線長,監管難度大。縱觀近年來農產品質量安全形勢,盡管有“海南毒豇豆,東北毒豆芽”,還有諸如“瘦肉精、蘇丹紅、三聚氰胺”等事件時有發生,但安康仍然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一片凈土。但隨著市場競爭力加強,物流提速日益加快,百姓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的不斷增強,市農業部門按照“創新機制,突破瓶頸,規范監管”的要求,深入縣區、鄉鎮開展調研,通過走訪、座談、問卷等形式,搜集了大量資料,最后形成了“政府搭臺,部門監管,社會參與”的監管機制,總結了“搭建一個平臺、堵住兩個源頭、實施三大檢測、建立四大制度、開展五項活動”的監管體系,從源頭上實行“一對一”監管,構筑農產品質量安全屏障。
搭建一個平臺。即由安康市農產品質量安全領導小組辦公室主辦,組織專人編辦“農產品質量安全簡報”,以此為平臺,展示各縣區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方面的好做法、好經驗,通報各縣區工作進度,對存在問題進行研討評論,大力宣傳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營造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濃厚氛圍,掀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高潮。
堵住兩個源頭。堅持“抓大放小、突出重點”的原則,確定千頭以上的養殖場和283個省市縣級園區和部分專業合作社兩個源頭。全市千頭以上養殖場有630個,年出欄量占總出欄量的60%。而全市具有官方獸醫資質的獸醫489個,實行489個官方獸醫與千頭以上養殖場一對一包聯,落實監管責任,千方百計把這個60%控制好,全市畜產品質量的大局就能得到有效控制。同時按照園區和專業合作社以菜、菌、茶、果等產業特點,結合實際聘請一批與園區和合作社相對應的安全監督員,實行一對一監管,落實好監管職責,把好農產品源頭關。
實施三大檢測。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是基礎。按照職責分工落實市縣檢驗檢測中心負責菜、菌、果的質量檢測和茶葉的質量檢測,市縣畜牧部門負責畜產品的檢驗檢測。把住三大檢測關,也就把住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關。
建立四大制度。凡是涉及到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相關企業都要建立備案制度,把企業經營種類、經營方式、質量合格證等相關證件、聯絡方式等一一記錄備案,便于隨時接受監管。一是飼料生產企業和經營企業備案制度;二是農藥、獸藥生產企業和經營企業備案制度;三是種子生產企業和經營企業備案制度;四是化肥生產企業和經營企業備案制度。四種備案制度的建立,牢牢地把農資生產和經營企業掌控在手上,隨時抽檢,定期檢查,協助他們在安康守法經營,確保農資的質量安全,確保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開展五項活動。這五項活動,貫穿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始終,把整個監管工作納入這五項活動之中。一是專項整治活動。包括農資打假、專項檢查、執法執紀等。二是監管體系建設。利用3—5年的時間,對全市市、縣、鄉執法機構、檢測機構、隊伍建設、能力提升、裝備配置等進行全面的整頓和建設,力爭使監管體系得以健全和完善。三是法規宣傳活動。利用普法之機,大力宣傳《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以及相關條例,既讓生產者受教育,更要讓消費者受教育,提高廣大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和鑒別真偽的能力。四是技能培訓活動。選送專人到專業學院接受系統培訓,并取得相應的資質,確保監管、檢驗檢測、執法等達到一定的水平。五是制度創新活動。工作不因循守舊、循規蹈矩。凡事要有新意,有創新才有動力,有動力才有激情,有激情才能碰撞出火花,才能干出一番成績。
總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涉及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和社會穩定的大局,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復制,只有不斷地探索和創新,撲下身子落實,才能完成好這項“市長工程”,才能給老百姓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作者單位:陜西省安康市農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