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儉+孫茵
摘要:毛澤東把馬克思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科學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相結合,形成并確立了群眾路線的思想,并將其運用于我們黨的一切實際活動中,使其發展成為一種認識論、工作方法、工作作風、組織原則和價值取向。在新的形勢下,全面把握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的本質和內涵,對于做好黨的群眾工作有著積極意義。關鍵詞:新民主主義; 毛澤東思想; 群眾路線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14)02-0028-04毛澤東把群眾路線具體化為一系列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運用于政治、經濟、文化、黨建軍事等各個領域,成為了黨的事業取得勝利的重要法寶。對于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內涵的解讀多被定格為“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更多的將其作為黨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不過,伴隨著革命和建設事業的發展,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的內涵不斷拓展、深化,成為了一種包含認識論、工作方法、工作作風、組織原則和價值取向的綜合體。
一、“群眾路線”是一種認識論
毛澤東對于“群眾路線”的創造更體現在他從“認識論”的層面賦予“群眾路線”以新的內涵和操作方式。在《實踐論》中,毛澤東認為“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1]。毛澤東將認識的過程分為感覺的階段與概念、判斷和推理的階段,前者所獲得的是感性認識,后者所獲得的是理性認識,以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和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也就是說,理性認識不是認識活動的終結,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還必須進一步地深化為從理性認識上升到革命實踐,再通過革命實踐對理性認識進行不斷的實現、修正和深化,使得認識過程不斷循環反復地向前推進。在這一過程中,實踐成為了認識不斷形成、修正和深化的根本前提。雖然實踐在認識過程中占據著“第一的地位”,任何認識都是從經驗開始的,但是在認識過程中必須要對來源于實踐的經驗以及對實踐本身進行綜合、深化和發展,要用來源于實踐的認識去認識和改造世界,再反作用于實踐本身。在此基礎上,毛澤東發表了《〈農村調查〉的序言和跋》:“要了解情況,唯一的方法是向社會作調查,調查社會各階級的生動情況。對于擔負指導工作的人來說,有計劃地抓住幾個城市、幾個鄉村,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即階級分析的方法,作幾次周密的調查,乃是了解情況的最基本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具有對中國社會問題的最基礎的知識。”[2]由此,群眾路線成為成熟的認識論,也凝結成具體的認識方法,更具操作性。
在毛澤東看來,黨的正確的認識主要來源不僅僅是黨員干部自身的“認識實踐”,更關鍵的在于對“群眾實踐”的“認識”。毛澤東在《反對本本主義》這一科學著作中,總結了同黨內教條斗爭的經驗,認為斗爭策略“它是要在群眾的斗爭過程中才能產生的”[3]。強調社會調查是領導工作的首要任務和決定政策的基礎,黨的正確工作策略只有在深入群眾進行調查研究、和群眾一起實踐的過程中才能形成。要相信人民群眾的智慧,共產黨人不了解的東西,群眾很可能已經了解,所以要善于向群眾學習,總結他們的實踐經驗。1943年6月,在《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一文中,毛澤東作出了認識論的結論,他說:“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就是說,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作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于行動,并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后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無限循環,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4]因此,黨和黨員干部不僅要接觸和深入群眾的實踐,還必須從理論上對群眾實踐進行集中化和系統化,更重要的是用這一集中化和系統化的理論引導群眾實踐的發展,并被群眾實踐所檢驗,促進新的認識的形成,指導新的實踐,這一循環往復和不斷深化的過程才是黨的認識過程,才是黨的認識論。1958年毛澤東在《工作方法六十條〈草案〉》中,更明確地將認識論與群眾路線統一起來,“概念、判斷的形成過程,推理的過程,就是‘從群眾中來的過程,把自己的觀點和思想傳達給別人的過程,就是‘到群眾中去的過程。在我們的干部中, 大概還有不少的人,不明白這樣一個簡單的真理:任何英雄豪杰,他的思想、意見、計劃、辦法,只能是客觀世界的反映,其原料或者半成品只能來自人民群眾的實踐中,或者自己的科學實驗中,他的頭腦只能作為一個加工工廠而起制成完成品的作用,否則是一點用處也沒有的。人腦制成的這種完成品,究竟合用不合用,正確不正確,還得交由人民群眾去考驗。如果我們的同志不懂得這一點,那就一定會到處碰釘子”[5]。所以黨的認識的形成,群眾和實踐都是必不可少的。認識的來源是實踐與群眾的統一,認識的過程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與“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統一,認識的檢驗是群眾檢驗與實踐檢驗的統一。
二、“群眾路線”是一種工作方法
黨的根本工作就在于動員、領導和組織群眾,因此,黨與群眾的關系從根本上講是一種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黨對于群眾的工作主要表現為黨對于群眾的領導,因此這里的工作方法主要是一種領導方法,也就是說“群眾路線”既是一種工作方法,也是一種領導方法。這就使得依靠群眾、為了群眾、從群眾中來并到群眾中去成為了黨的具體工作內容、方法與成果的根本標準。
1929年12月,毛澤東同志起草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第九次黨代表大會決議,對于群眾路線進行了系統的總結,將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轉化為一種工作方法、領導方法。“紅軍決不是單純地打仗的,它除了打仗消滅敵人軍事力量之外,還要負擔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幫助群眾建立革命政權以至于建立共產黨的組織等項重大的任務。”[6]“黨對于軍事工作要有積極的注意和討論。一切工作,在黨的討論和決議之后,再經過群眾去執行。”[7]1943年6月,毛澤東為中央起草了《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完整地論述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正確領導方法,提出了“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又到群眾中堅持下去,以形成正確的領導意見,這是基本的領導方法”[8]。這就要求群眾工作應該“到群眾中去”,去正確地動員、組織和領導群眾。具體來說,就是黨在具體的群眾工作中必須要擺脫空談空想,而應該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更多地關注實際;避免在群眾工作中出現脫離群眾的“非群眾的工作路線”,作為少數人的黨員干部要走向作為多數人的人民群眾之中,真正地了解群眾的所思所想,接觸群眾的生活,實現群眾的利益;同時黨在工作中不能形成“自我”的態度,以自我為中心,而應時刻關注群眾。“我們對于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問題,群眾的生活問題,就一點也不能疏忽,一點也不能看輕”[9],應該關心群眾的生活,“解決群眾的穿衣問題,吃飯問題,住房問題,柴米油鹽問題,疾病衛生問題,婚姻問題。總之,一切群眾的實際生活問題,都是我們應當注意的問題。假如我們對這些問題注意了,解決了,滿足了群眾的需要,我們就真正成了群眾生活的組織者,群眾就會真正圍繞在我們的周圍,熱烈地擁護我們”[10]。在具體的群眾工作的實踐中,黨和黨的干部要選擇靈活多樣并且易于被人民群眾所接受的工作方式,避免犯命令主義的錯誤,密切和人民群眾的聯系,從生活中啟發群眾。此外,值得強調的是群眾路線要在黨的各項實際工作中得到切實并正確的應用,才能保障黨和國家各項事業走向勝利,否則就會遇到失敗和挫折,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毛澤東片面強調發動群眾,用群眾斗爭的方式取代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這是對群眾路線的一種扭曲和損害,導致國家各項事業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混亂和崩潰,這也為正確地執行群眾路線從反面提供了經驗教訓。
三、“群眾路線”是一種工作作風
工作方法強調是黨的具體工作方法,而工作作風則側重于是黨在群眾工作中所表現出的態度問題。由于黨與群眾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所以這里的工作作風主要表現為處于領導地位的黨在領導群眾時的領導作風。“群眾路線是我們根本的工作路線,也是我們根本的領導作風和工作方法。堅持群眾路線,就能保證黨同群眾的血肉聯系,保證黨的各項工作的成功。”[11]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伊始便注重宣傳、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強調要“深入群眾”(主要是工人階級),善于用群眾所熟悉的方式對他們進行組織和教育,倡導要與群眾“建立友好關系”。但此時還尚未對黨與群眾的關系作出明確闡述。1937年9月,毛澤東在《反對自由主義》一文中對于共產黨員與群眾的關系作出了經典論述:“一個共產黨員,應該是襟懷坦白,忠實,積極,以革命利益為第一生命,以個人利益服從革命利益;無論何時何地,堅持正確的原則,同一切不正確的思想和行為作不疲倦的斗爭,用以鞏固黨的集體生活,鞏固黨和群眾的聯系;關心黨和群眾比關心個人為重,關心他人比關心自己為重。這樣才算得一個共產黨員。”[12]也就是說,黨雖然處于領導地位,但黨不能將自己凌駕于群眾之上,黨在領導群眾時應該清楚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應該是十分廉潔、不用私人、多做工作、少取報酬的模范。共產黨員在民眾運動中,應該是民眾的朋友,而不是民眾的上司,是誨人不倦的教師,而不是官僚主義的政客”[13]。“因此,黨的工作中的群眾路線,本身就要求黨的領導保持謙虛和謹慎的態度。驕傲,專橫,魯莽,自作聰明,不同群眾商量,把自己的意見強加于人,為了自己的威信而堅持錯誤,是同黨的群眾路線根本不相容的。”[14]所以正確的作風就是要有群眾觀點,站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去觀察、分析和處理問題。“許多同志,不注重和不善于團結積極分子組成領導核心,不注重和不善于使這種領導核心同廣大群眾密切地結合起來,因而使自己的領導變成脫離群眾的官僚主義的領導。許多同志,不注重和不善于總結群眾斗爭的經驗,而歡喜主觀主義地自作聰明地發表許多意見,因而使自己的意見變成不切實際的空論。”[15]而消除這一作風的方式就是訴諸“群眾路線”,“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16]。讓黨的工作面向群眾依靠群眾并且經過群眾,聽取群眾并接受群眾的監督。
毛澤東在同英國記者斯坦因談話時曾說:“我們的黨員在中國人口中當然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只有當這一小部分人反映大多數人的意見,并為他們的利益而工作時,黨和人民之間的關系才是健康的。”[17]黨只有真正遵循和落實“群眾路線”的基本要求,與人民群眾同甘共苦,真心實意地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問題,才可以樹立與群眾關系中的良好工作作風,“群眾路線”就是黨的工作作風的標準和體現。
四、“群眾路線”是一種組織原則
毛澤東從中國具體的國情出發,把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組織原則和組織制度的民主集中制,運用于我黨的實際建設中,并使其得到了新的發展。毛澤東將民主集中制同群眾路線聯系起來,認為民主集中制是群眾路線在黨內生活的表現和應用。毛澤東在與英國記者貝特蘭的談話中曾提到民主集中制“是民主的,又是集中的,將民主和集中兩個似乎相沖突的東西,在一定形式上統一起來”,“民主和集中之間,并沒有不可越過的深溝,對于中國,二者都是必需的”。[18]在黨的七大上,毛澤東對民主集中制進行了較為明確的表述,民主集中制“它是民主的,又是集中的,就是說,在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在集中指導下的民主。”[19]即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的有機統一。
毛澤東對于民主集中制的獨創,就在于他將民主集中制與群眾路線聯系了起來,運用于黨的實踐生活中去。毛澤東曾指出,黨在實際工作中發揮領導作用必須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而實現民主集中制就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過程,毛澤東將“民主”與“從群眾中來”,“集中”與“到群眾中去”相結合,“從群眾中來”實現民主,“到群眾中去”實踐集中。即表現為從群眾中來,總結群眾的經驗教訓,再到群眾中去,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并集中起來,堅持下去。“我們下去調查要堅守毛澤東同志的三條原則: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集中起來,堅持下去;堅持真理,修正錯誤。這就是民主集中,它不但是組織原則,也是工作原則。”[20]因此,先民主后集中,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領導與群眾相結合既是民主集中制,又是“群眾路線”。同時值得強調的是人民群眾并非“鐵板一塊”,要根據群眾中所存在的利益差別和意見分歧,在群眾中施行民主,再集中民力、智力付出行動,正如毛澤東曾說:“我們的目標,是想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21]把民主集中制看作是群眾路線在黨內的反映,是毛澤東對民主集中制認識的一次深化。從黨內生活的民主集中制來看,“中央的集中領導,任何時候都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地方的創造性和積極性,也必須‘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22]。這就要求黨的領導、中央和上級組織既要發揮領導和集中的作用,也要發動黨員、地方和下級組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而在這一過程中要遵循“群眾路線”中所體現出的黨與群眾的基本關系,踐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實現在黨員、地方和下級組織中的“民主”,回歸到領導、中央和上級組織中的“集中”,但兩者也并非簡單的領導與服從的關系,更強調的是相互的認同與反饋。
毛澤東在將群眾路線作為組織原則的過程中也出現了問題,對于今天的群眾路線實踐是一種經驗教訓。新中國建立初期,黨成為執政黨開始領導人民進行國家建設,建立了新的權威主義的政治體制,在民主與集中的關系上,將集中放為重點,違反了群眾路線的傳統作風,削弱了黨的民主集中制原則。1956年后毛澤東轉換了對集中的重視,開始訴諸民主,在“七千人大會”他指出民主集中制的方法“是一個群眾路線的方法。先民主,后集中,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領導同群眾相結合”[23]。雖然此時毛澤東明確將群眾路線與民主集中制相結合,但已經提出對“先民主”的強調,隨著時間的推移,群眾“民主”日益走向擴大化和泛濫化,導致“民主”逐漸走向了“大民主”(民眾超出正常秩序進行利益表達的民主活動,如示威游行等),致使這一時期的民主集中制在實踐和理論上都走向了片面化。
“群眾路線”作為一種組織原則能夠更好地體現并實踐民主集中制的基本要求,相信群眾的自發性和智慧,依靠群眾,贏得民心,是中國革命和建設中賦予作為一種組織原則的民主集中制的積極價值,同時吸取反面的經驗教訓正確地處理好民主與集中的關系,恰當地把握好民主與集中的度量,真正實現群眾路線的價值。
五、“群眾路線”是一種價值取向
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對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作了深刻闡述:“在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斗爭所經歷的各個發展階段上,共產黨人始終代表整個運動的利益。”[24]毛澤東自黨成立起便以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觀點來觀察和分析中國的問題,非常重視中國社會絕大部分群眾的權益爭取和自身解放,將長久以來中國少數人對于多數人壓迫、剝削的特權作為革命的主要對象和任務,將實現大多數人解放作為中國革命的根本目標。毛澤東在為《政治周報》撰寫的發刊詞中寫道,革命的真正目的是“為了使中華民族得到解放,為了實現人民的統治,為了使人民得到經濟的幸福”[25]。
1934年1月,第二次全國工農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毛澤東作了總結報告《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對于群眾的這種價值取向做了經典的表述:“同志們,真正的銅墻鐵壁是什么?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眾。這是真正的銅墻鐵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26]群眾路線“作為黨的一種價值取向,就是密切聯系群眾的路線,也是我們黨的根本的出發點”。“我們共產黨人區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又一個顯著的標志,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系。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27]毛澤東在《為人民服務》的著名演講中也曾說道:“我們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 是徹底地為人民利益工作的。”[28]終歸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的價值取向就是為“最廣大人民群眾”(一般說來,工人、農民以及小資產階級等不同的階級中的多數人,都應當屬于不同內涵的“群眾”)的“根本利益”而奮斗。值得注意的是,要避免群眾路線的價值取向狹隘化,文化大革命時期群眾路線走向了民粹價值的取向,毛澤東把“最基層的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并且是“唯一”的價值取向,這是對群眾路線價值的違背。在現實的運用過程中,一種價值取向也往往會發生某種程度上的削弱、歪曲乃至逆反,因此黨不能僅僅只是在理想和宣傳口號中堅持“群眾路線”,更要在具體的操作層面實現“群眾路線”。通過群眾路線所擁有的豐富且具體的認識論、工作方法、工作作風、組織原則等方面形式,將其作為價值取向落實到黨員干部的思想和舉止中,落實到黨的領導和軍事斗爭的具體過程中。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的最忠實的代言人”[29],中國共產黨要明確人民群眾的“英雄”地位,將人民群眾作為自己的“上帝”。毛澤東將群眾路線發展為一種價值取向,體現了對人民群眾作為歷史和實踐主體的價值肯定,同時也是對于群眾利益要求的現實關懷。
參考文獻
[1][3][9][10]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4,115,136,139.
[2][4][8][15][19][27][28][29]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89,899,900,899-900,1057,1094-1095, 1004,1087.
[5]毛澤東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8.
[6][7][25]毛澤東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79,80,21.
[11]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13.
[12][13][18]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61,522,383.
[14]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九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125.
[16]毛澤東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8-1439.
[17]斯圖爾特·R·施拉姆.毛澤東的思想[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186-187.
[20]周恩來選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14.
[21]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十五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240,53.
[23]毛澤東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90.
[2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5.
[責任編輯:龐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