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郁翔
摘 要:中國工筆人物畫是傳統國畫中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本文主要闡述在工筆人物畫學習中,從基礎臨摹練習——生活寫生觀察——創作實踐提升的全過程。
關鍵詞:工筆人物 臨摹寫生創作 探析
中國工筆人物畫是我國的傳統繪畫藝術,分為白描、淡彩、重彩等多種形式風格,它相對于“寫意人物畫”來說,是較為寫實、具象的形式。自漢魏六朝至隋唐五代,工筆人物畫經歷了由發展到技法成熟、創作繁榮的鼎盛時期。明清是工筆人物畫最為成熟的時期,大多作品人物造型嚴謹、精神面貌刻畫入微。歷代以來工筆人物畫是畫家描繪歷史事件,刻畫現實生活,表達宗教信仰,人生情懷的重要手段,它強調“傳神” 、“以形寫神”、“形神兼備”的藝術特色。筆者通過多年的中國畫工筆人物練習和研究,經歷了從基礎臨摹練習到生活寫生觀察,最后挖掘素材到創作實踐提升的過程。
一、臨摹傳統古畫
感悟最深是臨摹南宋畫家李唐的《采薇圖》,這是一幅反映歷史題材的繪畫作品,是以殷末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故事為題而畫的。刻畫了古代這兩位寧死不愿意失去氣節的人物。圖中伯夷、叔齊對坐在懸崖峭壁間的一塊坡地上,伯夷雙手抱膝,目光炯然,顯得堅定沉著;叔齊則上身前傾,表示愿意相隨。倆人面容清癯,身體瘦弱,肉體上由于生活在野外和以野菜充饑而受到極大的折磨,但是在精神上卻絲毫沒有被困苦壓倒。
完成這幅畫共分三個層面進行臨摹學習。第一層面是前面的幾棵大樹,第二層面是人物,第三是后面的山石和樹葉及水紋背景。臨摹時仔細分析最前面那株松樹,中側鋒并用表現蒼老的樹干及濃淡不一的葉子,帶點小寫意又兼工筆勾勒方法,用重墨粗筆勾畫,使畫面有力量感。然后枯筆略加些鱗紋明暗擦染,產生虛實濃淡的韻味,樹枝上葉子用重墨勾畫,有虛實、前后、重疊等效果,雜草虛虛實實作為陪襯。人物是畫面的中心點,要畫出內心世界和經歷人間滄桑的感覺,人物的臉部注意虛實、結構變化,頭發的細密與蓬亂雜而不亂、統一有序,手腳結構變化更要細膩,擺放在二人面前的籃子和镢頭是采薇的工具,起點綴的作用,畫時用淡的線條表現,體現明暗立體感。最后層次是背景,后面的山石及樹葉處理運用斧劈皴表現出陰陽向背,高山險竣的氣勢。松樹上纏繞的古藤及不同的松針,勾畫時細而長淡處理,層層疊加,塊面和點之間有不同的變化,營造出一派荒蕪寂靜的場面。用側鋒淡墨描繪一條逶迤蜿蜒的小溪,人物坐的石頭上用側鋒大面積一掃并注意干濕節奏處理,地面上適當作些肌理處理,這樣使整幅畫構圖更加豐滿,畫面豁然開朗,充分體現深山老嶺的情景。
最后整幅畫再進行韻染和調整,在人物的衣紋用淡墨和濃墨略加渲染,使人物更加精神特別是雙眼流露出不屈不饒的氣質。樹葉,樹干等也進行有層次的墨染,使畫面產生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圖1)。
通過臨摹《采薇圖》,充分感受到古代“山水人物”畫的繪畫特色,體會到古代工筆人物畫線條的美感和筆墨韻味。
二、生活寫生入手
工筆畫人物寫生同樣也有著堅實的素描作基礎。素描練習是前提,先用鉛筆打形體,能較好把握人物的造型。一幅人物畫不但要求結構準確,還要求生動、嚴謹,既粗中有細,筆墨、線條是工筆畫人物的靈魂。在寫生過程中人物的比例、造型把握,頭部的正和側面的動勢尤為重要,工筆人物畫的寫生手法主要依靠點線來完成,即用筆墨塑造形象,整體與局部寫生,依靠輪廓的特點和線描線形的變化及不同的筆法表現不同的質感。一開始寫生中由于把握不住形體,我以局部畫頭部和人物的手腳入手,觀察它的結構和骨架,要自己把握對象的“取與舍”,取其質,存其神。在后階段工筆人物寫生時總結經驗,先從素描稿進行寫生入手,起素描稿時要注意人物大的動態趨勢,頭部、軀干與四肢的協調關系,掌握人物的結構特點和虛實、明暗變化,衣紋多產生于人體活動的關節部位,注意它線條的自然規律。鉛筆過稿后,再用筆墨將人物和背景用線勾出,并且注意墨色的濃淡虛實和線形結構,多次練習下來效果較好(圖2)。
三、創作實踐提升
工筆人物的創作是一種不可重復的有生命意味的形式創造。它講究(1)構圖:強調造勢、造險,“疏能走馬,密不容針”,大虛大實的開合關系,以此調動畫面的關系,營造一種靜中有動的氣勢,達到“經營”的目的——氣韻生動。(2)立意:意境的“遷想妙得”來源于生活的感悟。(3)虛實:“計白當黑”, 濃、淡、干、濕是一種小的虛實關系。
1、根據寫生稿進行創作。通過寫生找到了素材運用到創作畫面上,也可以從平時生活中積累素材,筆者在人物畫創作中,首先是把握人物的比例關系及構圖處理,由于線條是中國畫工筆人物的主要特征,要通過線、墨色來表現現實生活形象。在寫生人物畫中,造型、比例很重要,通過不斷寫生才體會到寫意人物畫和工筆人物畫的區別和聯系。工筆人物畫講究用線造型,在寫生中先用淡墨有虛實畫人物的臉和五官,要仔細、微妙地表現它的靈動和虛實,頭發按結構一束一束有前后次續排列,而衣紋的變化按人物的結構和轉折進行勾線,產生剛柔、曲直、疏密、粗細、方圓的變化,達到線與線筆意相隨。
2、生活是創作的源泉。工筆人物反映現實生活、塑造人物形象,但近現代的人物畫出現了滿構圖,人物畫要求造型準確生動,這和傳統中國畫對空白和神似的強調有所不同。西方現代藝術對形式的解放也沖擊了傳統中國工筆人物畫,在中國工筆人物畫中出現了變形、夸張、觀念性、裝飾性的作品。筆者在生活中留意觀察周圍的景物,現代高科技地鐵發展時代,地鐵生活快節奏的片刻寧靜和休閑的情景形成對比,由于經常往返坐地鐵,時刻留意有特色的瞬間拍攝下來進行藝術創作。如創作《地鐵女》作品吸取了中國傳統的線描方法,在表現線描上先把人物的頭部從淡到深進行勾勒,頭發的反復變化使其產生飄逸感,人物的衣紗充分運用長勾線,起伏連綿,生動灑脫,抓住人體結構,把握人物比例,環境帶有較強的裝飾性。由于親身經歷和親身感受的事物進行藝術創作,有生活氣息,在觀眾中引起共鳴。
色彩在工筆人物繪畫中占重要地位。在色彩處理上按結構分五色層層渲染。染墨 用墨分染頭發眉毛眼睛。染頭發從發厚處落墨,向發際處淡淡暈染開,每遍要染的薄、透。發際與皮膚相接處要染得淡而無痕,眼睛應重點刻劃,先用淡墨將上眼瞼略加渲染,再仔細勾畫眼睫毛。用朱膘加少許曙紅渲染臉頰,眉弓以下、額邊、頸部、下眼瞼。指尖用曙紅分染。淡墨染、曙紅渲染背景扶手,雨傘用胭脂加墨分染。創作是一種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溝通、共鳴的形式,在畫作中融入一種情感,才使作品充滿生命感染力(圖3)。
當前工筆人物畫已經走向多元的趨勢,形成多種角度、多種層面的格局,無論從題材內容、審美趣味、藝術處理上都有相當大的變化。
通過多年的專業訓練,深深感悟到繪畫藝術貴在堅持不懈的努力,要沉下心來,靜下心來練習、創作,不斷的思考、總結和再思考,在繼承工筆傳統人物畫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創造出和時代相結合的工筆人物畫作品來。
參考文獻:
[1]《中國畫論》 江蘇美術出版社 2004.6
[2]《中國畫創作》 新美術 2007.3
(杭州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浙江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