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界對阿Q革命問題的認識一直存在著分歧??隙ㄕ咄驹谏鐣v史批評立場上認為阿Q革命具有一定的合法性,比如唐弢先生就從階級論的角度指出“阿Q是從被剝削者樸素直感去歡迎革命的”[1],對革命是真心向往,他身上始終內蘊著革命的潛能。而否定者往往從阿Q的性格分析入手強調落后愚昧的阿Q根本不可能革命。本文將從文學達爾文主義的視角解讀阿Q的革命性問題,以期對該問題獲得一個嶄新的認識。
文學達爾文主義是近十多年來在西方興起的一種文學研究范式,其領軍人物是美國文學批評家約瑟夫·卡羅爾??_爾把文學研究與進化論結合起來,認為“人性是文學的源泉和主題”[2]。人性在進化心理學家看來則是人類在漫長的進化過程形成的適應性心理機制的總和,主要包括維持生存、性行為和擇偶,親代撫育和親屬關系,群居問題等。達爾文主義文學批評的主要任務就是“在文本中證明進化心理學家所預言的人類行為的天性”[3]。
一
進化心理學家在研究中發現,在現存的1000多萬種動物物種中,只有兩個物種的成員會形成合作同盟,入侵臨近的地域,并且對自己的同類發起致命的攻擊,這兩個物種就是黑猩猩和人類。在有文字記載的人類歷史上充滿了各種攻擊和對抗,如西方的特洛伊戰爭、十字軍東征,東方的春秋爭霸、漢匈戰爭等。從本質上看,阿Q的革命顯然從屬于這種攻擊行為。我們從文本中可以看出阿Q的革命就是要“革這伙媽媽的命”“我手執鋼鞭將你打”“第一個該死的是小D和趙太爺,還有秀才,還有假洋鬼子,……留幾條么?王胡本來還可留,但也不要了[4]”。阿Q的革命就是要打倒與他對立的一切,并從肉體上消滅對方。阿Q的革命充滿了血腥和暴力,這與他的遠古祖先是相通的。
人類為什么會具有攻擊性?美國進化心理學的領軍人物D.M.巴斯認為:“攻擊行為的潛在心理機制之所以得到了進化,是因為它能解決很多非常獨特的適應性問題,比如獲得資源、同性競爭、提升社會等級以及留住配偶等?!盵5]人類的遠古祖先由于經常面臨這些適應性問題,為了保證自身和社群的基因可以傳遞到下一代,所以就進化出了攻擊行為性心理機制來解決它們。雖然今天的人們在采取攻擊行為時并不去想我要解決生存和繁殖的適應性問題(阿Q倒的確是如此想的),但現代人作為那些在生存競爭中繁殖成功的遠古祖先的后代,也因此遺傳了他們的天性。
我們說阿Q繼承了祖先攻擊的適應性行為,具有革命的天性,并不是說阿Q必然會革命,這與阿Q的革命本能論是有區別的。本能是生物先天具有的必然呈現的屬性,它不受外界環境的影響。比如汪暉就曾指出:“阿Q有革命的本能”“阿Q的革命動力隱伏在他的本能和潛意識里?!盵6]照此看來,阿Q的革命就會嚴格不變地表現出來,具有必然性。而在文學達爾文主義者那里“所有生物都是他們的生物特性和環境影響相互作用的產物”[7],人的行為不僅受遺傳基因的影響,也受文化的制約。D.M.巴斯認為:“攻擊行為是被特殊的代價——收益情境中的特殊適應性問題所喚起的。從理論上來講,如果個體沒有遇到相關的情境,那么他用于產生攻擊行為的心理機制可能在整個生命中都處于潛伏狀態?!盵8]阿Q的革命既然是一種從祖先那里遺傳來的適應性行為,那么阿Q雖然具有革命的天性,但如果缺乏外在環境的刺激,他的革命就只能是一種潛能。但在阿Q的時代里革命終究還是爆發了,而且他也遇到了一系列的適應性問題,他的革命天性也就因此而被激發了出來,高呼著“造反了!造反了!”,準備以滿腔的熱情投身革命。
二
首先,獲取他人資源。進化的觀點認為攻擊性行為為我們祖先首先帶來的收益就是獲取他人資源。阿Q的革命作為一種攻擊行為,也呈現出了與我們遠古祖先相同的特征。當革命來臨之時,阿Q想到的就是:“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東西,……直走進去打開箱子來:元寶,洋錢,洋紗衫……秀才娘子的一張寧式床先搬到土谷祠,此外便擺了錢家的桌椅或者也就用趙家的罷?!盵9]阿Q的革命首先就是要占有他人的資源,使自己能夠更好地生存。
其次,獲取與更多女性性接觸的機會。迫于“差異繁殖成功率”的壓力,生物體必須獲得更多的與異性接觸的機會,繁殖更多的后代,才能把遺傳特征傳遞給后代。進化心理學家認為男性參與攻擊性活動的主要動機之一就是為了增加和女性的性接觸機會。D.M.巴斯說:“和女性的性接觸機會,是男性參與同盟戰斗獲得的重要資源”[10]。我們再反觀阿Q的革命想象。阿Q想象革命后的擇偶狀況就是“趙司晨的妹子真丑。鄒七嫂的女兒過幾年再說。假洋鬼子的老婆會和沒有辮子的男人睡覺,嚇,不是好東西!秀才的老婆是眼胞上有疤的……吳媽長久不見了,不知道在哪里——可惜腳太大。”[11]較之于此前和吳媽的戀愛悲劇,此時的阿Q已經有了極大的選擇空間??傊?,用阿Q自己的話說就是“我喜歡誰就是誰”。
再次,提升社會地位。提升個體在社會中的社會地位和等級是進化心理學家關于人類攻擊性行為心理機制進化的假設之一。如果說阿Q獲取他人資源以及獲得更多與女性接觸的機會都是基于他的革命想象的話,那么阿Q的社會地位在他的革命行動中則是獲得了雖然短暫但是切實的提升。阿Q決意革命后,“管祠的老頭子也意外的和氣,請他喝茶”[12]。阿Q到靜修庵革命也不再是翻墻而入,而是用斷磚打門。當然,最讓阿Q感到意外的還是趙老太爺竟然怯怯地叫他“老Q”“阿……Q哥”。在他的革命想象中,未莊一伙男女跪地求饒,阿Q儼然成了未莊的主宰,感受到了無上榮光。
最后,讓同性競爭者付出代價。進化心理學家認為讓同性在競爭中付出代價是攻擊性心理機制解決的又一個適應性問題。由于同性之間經常會為了爭奪相同的資源而競爭,人類就進化出攻擊行為心理機制來解決這一適應性問題。人類的攻擊行為有很多,既包括口頭上的攻擊,也包括身體上的攻擊,甚至殺人行為。D.M.巴斯指出,根據進化假設,“攻擊的主要功能就在于讓同性競爭者付出代價”[13]。這樣我們就不難解釋阿Q為何要處死包括“階級兄弟”小D在內的未莊一伙男人。第一個該死的是小D和趙太爺,是因為小D曾取代他使他失去了工作,而處死趙太爺則可獲取他的家產。至于處死秀才,阿Q圖謀的不僅是他家的資產,還有他的老婆。阿Q的革命在讓對方付出代價的同時,也就使自己獲得了相應的收益。
總之,阿Q的革命解決的是包括獲取他人資源在內的一系列適應性問題,正是在巨大收益的刺激下,他從祖先那里進化來的心理機制才被激活,并呈現為一系列的革命行動。
三
首先,我們要肯定阿Q革命的內在需求和攻擊性,這是一切革命的前提。誠然,阿Q的革命解決的只是生存、繁殖等一系列適應性問題,而且充滿了報復性,但我們不能因為魯訊先生說過中國歷史充滿了“刀與火”,“簡單地說,便只是純粹獸性方面的欲望的滿足——威福、子女、玉帛——罷了?!盵14]而就此否定阿Q的革命性。其實先生是在批判中國歷史上思想和主義的缺乏,先生痛感“中國歷史的整數里面,實在沒有什么思想主義在內”[15]。先生所期望的是我們的國民也像別國那樣成為有主義的人民,能夠為主義而犧牲一切。這樣,“在刀光火色衰微中,看出一種薄色的天色,便是新世紀的曙光。”[16]我們更不能因為阿Q的革命充滿著欲望和報復而否認阿Q的革命性,將其斥之為“反革命”。其實,阿Q的革命是從我們的遠古祖先那里遺傳下來的攻擊心理機制的體現,這也是所有人身上都具有的人性基因。魯迅先生說阿Q的革命“其實也不算辱沒了革命黨”[17],我們以為也就內蘊著這層意思。對于革命的領導者來說,既要看到阿Q身上的革命性,又要看到他的這種革命的破壞性。至于如何使阿Q們成為有理想、有主義的革命者,則是革命的領導者所必須解決的問題。
其次,阿Q的革命僅僅是人類攻擊心理機制在外界刺激下的自發呈現,我們肯定這種革命性,但不能從階級論的角度拔高或者貶低阿Q的這種革命性。阿Q的革命性來自于從我們遠古祖先那里遺傳而來的攻擊心理機制,這種心理機制存在于每一個個體身上,本身沒有階級性。按照進化心理學理論,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為了奪取他人的資源,往往會結成同盟,而同盟的形成正是階級產生的基礎。在阿Q的革命中,最大問題是他沒有找到真正的盟友。阿Q也試圖與假洋鬼子結成同盟,但他卻實在是找錯了對象。一旦阿Q能夠意識到誰是真正的盟友,誰是真正的敵人,那么按照階級論的說法,阿Q就具有了階級覺悟。
最后,如何處理阿Q的革命與其精神勝利法的關系。精神勝利法是阿Q性格的核心特征,其主要特點就是不承認自己的失敗,能夠在精神上轉敗為勝。否定阿Q革命性的人往往把他的精神勝利法與革命對立起來,認為精神勝利法實際上是一種扼殺靈魂的劇毒麻醉劑。在精神勝利法的毒害下,阿Q的革命實際上是其精神勝利法在特定情況下的“另一種表現形式而已”[18]。而如果從達爾文主義的立場看,阿Q的精神勝利法與他的革命應該從屬于從祖先那里遺傳來的不同的心理機制,采取何種心理機制與環境的影響密切相關。根據進化心理學理論,“適應性的收益必須在代價的范圍之內給予評估。”[19]也就是說,只有當收益大于代價時,個體才有可能發起攻擊,而當代價大于收益時,個體往往選擇默默承受。但這樣又會為他帶來地位、聲望的損失,阿Q的精神勝利法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一種試圖挽回這些損失的心理機制。這種心理機制的激活首先是因為他遇到了嚴重的適應性問題,走到了人生的末路,但這似乎還不足以讓因襲了封建思想重負的阿Q采取攻擊性行為。阿Q之所以敢高呼革命是因為他感受到了革命可能帶來的巨大收益。在革命來臨之時,平日作威作福的舉人老爺都嚇得要到未莊逃難來了。舉人老爺對革命的怕,使阿Q感受到了革命的威力,看到了得到金錢、女人、地位的希望。正是在對代價和收益作出了評估后,阿Q才發出了造反的呼聲。
總之,阿Q的革命是從遠古祖先那里遺傳而來的一種攻擊性行為,解決的是生存、繁殖等一系列適應性問題。這種由適應性問題引發的攻擊性心理機制是人的天性,也是一切革命的前提。同時,我們也必須認識到阿Q式革命的局限性。此外,阿Q的精神勝利法與他的革命性并不截然對立,二者分屬于兩種不同的心理機制。無論阿Q的精神勝利法如何強大,在特定情境的刺激下,他內心所潛伏的攻擊性心理機制都會被激活?;谝陨险J識,我們認為《阿Q正傳》不僅僅是要通過阿Q的精神勝利法來批判他的愚昧、麻木和落后,更在于昭示即使是因襲了封建思想重負的人們也蘊含著巨大的革命潛能。
[1]唐弢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史(第一冊)[M].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116.
[2][3][7]Joseph Carroll.Literary Darwinism: Evolution, Human Nature and Literature[M].New York : Routledge,2004:7,187,148.
[4][9][11][12][14][15][16]魯迅.魯迅全集(第一冊)[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540,540,540,540,372,372,373.
[5][8][10][13][19] D.M·巴斯.進化心理學:心理的新科學(第二版)[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309,324,305,321,323.
[6]汪暉.阿Q生命中的六個瞬間[J].現代中文學刊,2011(3):1-37.
[17]魯迅.魯迅全集(第三冊)[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397,397.
[18]徐丁林.阿Q革命與精神勝利法[J].社會科學論壇,2003(3):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