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化欣(本刊記者)
“陜西好人”的價值傳導
文/王化欣(本刊記者)
“陜西好人”的生動涌現,是時代精神的象征,是當代陜西形象的再塑造,引領著社會的價值取向。

一個地方,人的道德水平的高低、好人數量的多寡,不僅關乎這個地方的文明程度,更關乎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
近來,陜西好人“扎堆”涌現。這些好人的事跡,讓人熱淚盈眶、擊節贊嘆,震撼人心、滌蕩靈魂,為凈化社會風氣帶來一輪又一輪沖擊波,越來越強地向全社會傳遞著正能量。
為什么好人會如此密集、持續、大規模地涌現?為什么這些“凡人小事”卻被人們空前關注?為什么關于“做好人、做好事”的討論持續發酵?思考“陜西好人”現象,它所展現的不僅是新時代陜西新形象,也折射出新時期社會對“好人”的新理解、新期待、新呼喚。
今年初,省委常委、宣傳部長景俊海提出,美麗陜西不僅是環境美、生態美,還包括心靈美、道德美。“陜西好人”也是“美麗陜西”的應有之義,它讓美麗陜西更富內涵,使“三個陜西”建設更具品質。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培育一方好人。
著名作家葉廣芩曾撰文指出:“秦人重義秉直,規矩忠厚,把對德的崇尚看得比生命還寶貴”,“‘尚德厚禮’是陜西人的根基,是陜西人的魂魄,已經深入到陜西人的脊髓”,“三秦古今,演繹了多少感天動地的故事,樹立了社會正氣的標桿,形成獨特的陜西文化”。
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是“陜西好人”的沃土之一。陜西風剛土厚,川遼原闊,山高河壯,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獨特的環境造就了陜西人耿直磊落的性格,十三朝厚重的歷史文化,為陜西提供培養好人的豐厚根基,也為陜西植入尚德厚禮的基因。
無數先烈的精神熏陶,是“陜西好人”沃土之二。歷史上,陜西輩出圣賢先哲,例如仁德禮賢的圣人周文王、西漢德禮楷模韓延壽、陜西慈善第一人張子宜,“為人民利益而死”的張思德。
優秀品質的傳承,是“陜西好人”的沃土之三。近些年,陜西涌現過無數先進人物,例如紡織戰線的旗幟趙夢桃、“黑臉”檢察官王書田、來自打工仔隊伍的西安好人陳緒水、當代大學生的楷模張華、千里送還失物的龔德銀,把大愛獻給雪域高原的志愿者熊寧、用熱血感動齊魯大地的沈星、自強不惜的80后孝子楊懷保等等。
若以時間為軸,歷代“陜西好人”不勝枚舉。僅2012年編撰的《陜西精神》叢書中就收錄了在全國有重大影響的好人150名。若以現代好人的概念去篩選,這個數字則無窮大。
據統計,僅2008年以來,全省就評選出不同層級的“陜西好人”近3萬人,其中127人榮登“中國好人榜”。去年,丁水彬、沈星榮獲全國道德模范,賀軍等8人榮獲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24人榮登“中國好人榜”。
3月21日,在“陜西好人”現象研討會上,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李偉歸納,近期涌現的“陜西好人”至少展現出四種優良品質:
一是舍生忘死的奉獻精神,例如華山景區司機楊京紅、商洛救火身亡的女村長。二是助人為樂的熱血心腸,例如王家砭撿橘子的村民群體、扶起倒地老人的張曉燕。三是樂善好施的大愛精神,例如祖孫三代為群眾捐資繳納農合醫療款的宋家祖孫,一心幫助窮人的窮人慈善家趙銀鳳。四是尚德重禮的人文修養,例如舍身救人的沈星、孝老愛親的丁水彬。
應該說,這些“陜西好人”,是陜西形象的符號。
前不久,關于“什么樣的人才是好人”的話題在網絡上持續發酵。《當代陜西》通過網絡搜集到一些觀點:有人認為,好人不等于“勞模”“英雄”和“名人”,不一定十全十美高山仰止,可以為數眾多;有的認為,有善心,且有義舉;有感動,還有行動,即是“好人”。還有觀點認為,好人當是普通人,做好心之事,行善者之舉。
銅川市委書記馮新柱也是好人平民化的支持者。他曾經對《當代陜西》表述過要倡導樸素的“好人觀”:“好人——就是‘不給別人添麻煩的人’。”
實際上,在越來越多的人眼里的,好人范圍寬廣,囊括各類人群,包括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們中有干部、農民、大學生、拾荒老人、鄉醫、慈善富豪,都是平凡的普通人。他們或助人為樂,或見義勇為,或誠實守信,或敬業奉獻,或孝老愛親,或團結和睦,或勤勞節儉,或秉公執法。
好人形象無法標注,好人善舉難以歸類,但“陜西好人”身上所展現的精神高度一致,那就是“尚德重禮”。
2012年5月,省委第十二次黨代會首次了提出“陜西精神”,內容包括“愛國守信、勤勞質樸、寬厚包容、尚德重禮、務實進取”20字。
有關評論認為,“陜西精神”是依附于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是人的精神狀況,好人的濃度決定這個地方文明的高度。
應該說,“好人精神”是“陜西精神”的重要組成。“陜西好人”是“陜西精神”的重要支撐。
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李偉指出,“陜西好人”,不僅體現了陜西人忠厚質樸的傳統美德,也展現了陜西人豪放寬厚的時代特征。他們是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是“三個陜西”建設推動者;是陜西優秀文化的傳承者。
新近涌現的諸多“陜西好人”皆是我們身邊的人。他們所做的,不過是幫人撿拾橘子,扶起跌倒的老人,對婆婆盡了孝心。但這些“凡人小事”何以引發各方熱議,收獲社會贊譽?
省內專家在研討“陜西好人”現象時認為,當各地頻頻發生傾倒車輛的貨物被哄搶時,當“扶不扶”讓人們糾結時,這些凡人小事凸顯“出手不凡”。它們在對一些“滑坡”意識進行警醒,在向一些“失德”行為發起挑戰。
社會各方對“凡人小事”的褒揚,也折射出人們內心對“善”的急切呼喚,對“善”的高度認同。
專家們指出,“陜西好人”現象將逐步發展為“好人效應”,推動社會正氣、道德力量的持續增長,促進社會正能量的集體輸出。
一位網民留言:一時間涌現這樣多的好人,讓我們看清社會風氣的主流,讓我們感受到美德的深厚基礎,讓我們像拾起橘子一樣拾起社會良好風尚的信心,把好人的事跡演繹下去。
銅川是好人“富集區”,先后涌現過“英雄女礦工”馮玉萍,新時期的活雷鋒交警孫金凱,農村黨支部書記的楷模郭秀明,從私營企業主轉身為農村黨支部書記的李云南,一生鐘愛康復護理事業的楊瑞輝,全國“最美基層干部”李秋蓮,以及敬老模范王桂芳、駐村干部郭艷、“黨員三兄弟”等等。
“好人”精神是可以傳導的。在分析這種現象時,有關專家將其歸結為兩大原因:一是“代代相傳”,二是“人人相傳”。典型的例子,是在農村支部書記的楷模郭秀明的帶動下呈現出好人倍增的“乘數效應”,全市每年涌現好支書、好黨員、好公仆、好教師等近500名。可以說,典型的引領與示范效應,是這座城市好人多、比例大的主要原因。
曾記得,2012年的“一元關愛計劃”,一位普通的餐廳老板,帶動數百商家和數萬市民一起為80歲以上的高齡孤老們提供“1元買藥”“1元就餐”“1元理發”“1元洗衣”“1元打車”,溫暖了西安古城。
在好人的示范下,更多人加入好人行列。據不完全統計,全省已有2000多個志愿服務隊,有177家注冊的慈善機構,還有數不清的民間公益團體。他們是以群體形式出現的陜西好人組織。
“陜西好人”的成長離不開“社會氣候”,好人效應的發揮離不開“政府牽引”。
歷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設,將其作為事關全局的戰略任務。前不久,省委中心組集體學習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提出,提升價值認同,加強道德建設,強化示范引導,不斷為建設“三個陜西”凝聚強大正能量。省委書記趙正永多次強調,“要像抓經濟發展一樣抓好道德建設”“引導人們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
針對社會生活中時有違反道德文明的行為,全省上下集中治理突出問題,全面推進“三秦良俗”建設。
社會道德建設需要全社會參與。我省道德建設形成了社會與政府相互呼應、聯手推動的特點。比如,王家砭示范效應的放大、“一元計劃”“陜西好人”、各級道德模范和各類“最美”的評選,都是官民“互動”促成的,也因而產生巨大的思想共鳴和示范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