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水縣農機局 劉開順
(1)秧田準備。選擇朝南背風、地勢高、灌水方便、送秧便利、土質疏松、肥力足、便于管理的田塊。秧田與大田面積的比例為 1∶80或 1∶100。對于二晚的秧田,應選擇坐西朝東,避西曬的田塊。
(2)床土準備。床土可采用菜園土、田泥土、塘泥等,但不能使用打過除草劑的土。床土按每畝大田細床土100kg備足。
(3)種子準備。好種出好苗,好苗增產有希望。因此應選擇適合當地種植的優質、高產、穩產的水稻品種。雜交早稻每畝大田備足2kg,生育期在105天左右的品種;雜交晚稻每畝大田備足1.8kg以上,生育期在120天以內、齊穗期在9月20日前的品種,中稻每畝大田備足1.5kg以上。
(4)軟盤及其他材料準備。軟盤按每畝大田25張,同時準備相應的塑料薄膜、竹竿等。對于二晚,軟盤按每畝大田20張,同時準備遮陽網等覆蓋物。
機插秧對秧苗的要求很高,七分育秧三分插。育秧的苗期管理技巧是,要做到“三控一防”,即控水分、控溫度、控肥料、防病蟲害。
(1)控水分。出苗期應保持床土濕潤,土壤過干會影響出苗的整齊度,應及時補足水分;土壤過濕會影響秧苗根系活力,不利秧苗生長。補水的原則是一次澆透,不宜天天澆。一般4~6天澆一次,澆水適宜在早晨或傍晚進行。同時要注意,起秧前一天應進行補水,這樣便于起秧,也有利于插秧后緩苗。
(2)控溫度。早稻床秧播種后至出苗期(一葉一心)應控制膜內的溫度,膜內的溫度在30~35℃利于出苗。一葉一心到二葉一心時,應根據氣溫變化,要及時通風、煉苗、揭膜,以提高秧苗抗寒能力。如遇到寒潮要及時覆膜保溫。煉苗的原則是:低溫雨天不煉苗;有風晴天煉苗時要防止風大傷苗;無風晴天可以從早上7點至下午4點煉苗,但夜間要注意保溫;當夜間氣溫高于20℃時,可進行夜間煉苗。
(3)控肥料。秧苗生長前期主要靠底肥,生長后期應進行追肥。秧苗在一葉一心期,每畝秧床澆施8~10擔腐熟稀薄糞清或每畝用尿素4~5kg兌水400~500kg澆施,再噴清水洗苗。二葉一心期和移栽前4~5天分別施一次斷奶肥和送嫁肥。每畝秧床可用尿素3~4kg,兌水300~400kg澆施。
(4)防病蟲害。早稻秧苗一葉一心期,每60~80盤秧用0.1%敵克松藥液2.5kg噴灑,同時膜兩頭通風,膜內溫度控制在20~25度,防青枯死苗。插秧前4~5天噴施一次送嫁藥。一是要掌握好用藥時機,應在一葉一心期施用,過早、過晚都會影響防病效果。二是要調整好床土表面水分,床土過干藥液滲透不到秧苗根部,影響殺菌效果。三是用藥后,要蓋好棚膜,避免太陽光曝曬引起藥劑失效。
要保證早稻機械化插秧的質量,提高水稻產量,在機插秧作業時要做到“五插”、“五不插”。
(1)五插即插早、插密、插淺、插正、插直。早:就是適時搶早,一般氣溫穩定在13~15度以上開始插秧。密:插秧時要合理密植,要保證田間基本苗數4~5株/穴,每畝基本苗數1.5~1.8萬穴。淺:要調整好插秧深度,一般在2cm之間,做到不漂不倒、越淺越好。正:秧苗要插得垂直,為防止早稻成熟時倒伏打下基礎。直:機插時要直,使行距筆直,以確保稻田通風透光性好。
(2)五不插即五種情況不能機插作業。遇大風大雨時不插,遇低溫時不插,浮泥糊泥時不插,大田耕耙不平時不插,插秧機沒有調整好不插。
大田耕整水平與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機插秧質量。因此機插秧的大田要精耕細耙,提高耕整質量。耕整的技術要領是:精耕細耙,肥足田平,上爛下實,田面干凈。具體技術要求應做到足、平、凈、實。
(1)足:耕翻前施足肥。根據土壤地力等因素,采用有機肥和速效化肥相結合施足基肥,再精耕細耙。
(2)平:田塊平整。耕耙后的田塊高低相差不超過3cm,插秧后達到寸水棵棵到。
(3)凈:田面清潔干凈。耕耙后的田塊面應達到無雜草,無雜物。
(4)實:上爛下實。田塊耕耙后,上爛下實,插秧機作業時不陷機,不壅泥。為提高機插秧質量,避免栽插過深或漂秧,浮泥壓秧,大田耙平后要進行沉實,沉實時間視土壤和季節而定。一般早稻田沉實2~3天,晚稻田沉實1~2天。沉實標準:沉淀不板結,泥軟水清不渾濁,并要進行封殺滅草,用薄水插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