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錫蓉
(四川省建筑設計院,四川成都610081)
“東郊記憶”在成都東郊,近年已建成一個聲名四揚的新現代藝術中心,它包含繪畫攝影展場、歌舞室內外演出區、藝術沙龍、影視話劇廳、廠史回憶館、辦公區、文化餐飲、室外老火車平臺等等。漫步藝術中心各區,不僅到處充滿文化藝術氛圍,還可以見到工廠的屋架、煙囪、管架、機床,以及逝去年代的標語、壁畫、勞動者雕塑,不時聯想到東郊工業興遷的歷史,看到時代的深刻變化。
建筑資源的再利用,對于建設者、建筑師,應該是一個極大的擔當,這可以將許多已不適用建筑與空間變廢為寶,充分提升它的文化、經濟、社會價值。“東郊記憶”的再利用,應該是可取的,它比寬窄巷子、文殊坊等仿舊新建要節省許多,然而在籌劃、構思、設計、建造中要多費心思得多,有意義得多!
走進廠史回憶館,一件件實物、一張張照片,讓我們的思維回轉到建廠的紅色年代。原來“東郊記憶”的前身是“成都紅光電子管廠”,它是在中蘇友好時期受蘇聯援助,按照莫斯科的一個同類型工程建造的。廠區有中央主干道、動力區、加工區、倉儲區、辦公區、裝卸平臺,廠房方整規矩、管架密布,紅墻上還留著當時的標語、口號,展臺上擺放著一支支老式顯象管、加工機床,一些圖片上有中央領導人視察工廠的情景……
陽光燦爛、晴空萬里,時空讓我們又回到“東郊記憶”的當今現實中。從西大門的“生命樂章”開始,一個揮舞指揮棒的音樂家雕塑高高站立(圖1),拉開了這個藝術中心的序幕,沿著中央大道這條主軸線,依次有鐵罐流下的瀑布(圖2),工人操作機床的雕塑,路面一個個小車擺放著鮮花(圖3),道旁是長長鋼柱的管架(圖4)。中央大道前段兩邊布置有演藝中心和音樂沙龍;大道中段南面布置有攝影展廳、歲月畫廊、4D影視廳、原創話劇場;此外有露天演出舞臺及廣場和休閑咖啡茶店;大道后段北側有文化餐飲、辦公區,后段南側有攝影基地、煙囪廣場、老火車平臺。區內中央大道,與北街、明星街、舞臺東路、歲月過道形成了環形通道,將這些內容豐富、玲瓏滿目的藝術場館有序地聯系在一起,編制成有聲有色的藝術華章。在這里,經常有各種風格的中外流行樂隊演出,有音樂、攝影名家們藝術講座,有各地院校畫家的書畫美展,有群眾性的民間舞蹈比賽,有最新高科技影視觀賞,對于廣大熱愛藝術的群眾和藝術家,不失為一個極素雅、多彩的藝術殿堂。

圖1 音樂指揮家雕塑

圖2 中央大道前段鐵罐瀑布圖

圖3 大道上小車鮮花圖

圖4 明星街景圖
“東郊記憶”的場所從一個舊有工廠轉變成新時代的“藝術中心”。這個再利用首先要從再設計著手,它的構思借鑒了一些國內外先進的改造觀念,全面地利用整個廠區,作成了一個與傳統不同的全新藝術場所。再設計從總體布局確定主次干道、交通網絡后,橫向分成前中后三段,縱向分成北中南三區。將前段西大門廣場和水景、星光墻作引導,中段為藝術功能區,后段東大門管理及車場結尾;中段的明星街、北街、舞臺東西街、歲月畫廊通道,劃分成美展區、影視區、演藝中心、露天舞臺、辦公區、文化餐飲區。
面對原有工廠的高大廠房、管架、煙囪、裝卸平臺等工業構筑物,再設計采用加置、減略、分隔、改換、裝飾的大手筆,舊貌換新顏。如大空間的加墻分隔,高空間用板搭成坡頂展廳;加設中庭與自動扶梯,室外鋼梯滿足上下二層公共活動;藝術商店、文藝沙龍用大玻璃裝飾,加上美術廣告、藝術構架,好些店面還采用型鋼作外露內嵌的各式裝飾線條,外墻施以彩色涂飾,配上室外彩傘、花飾,十分美觀動人。場地景觀上,縱橫管架、鐵斗小車上的鮮花、歡歌奏樂的金屬雕塑、舊時的蒸汽火車、機床、飛機的擺設,排排紅磚拱架,時時勾起人門的歲月回想。(圖5~圖11)

圖5 高大屋架下的畫廊小屋

圖6 加置的中庭自動扶梯圖

圖7 外裝飾的鋼構型鋼線條

圖8 藝術商店的玻璃外裝

圖9 鋼柱管架、管道煙囪

圖10 老火車平臺

圖11 東郊記憶
“東郊記憶”盡管建成不久,仍可以看出它的旺盛藝術生命,得到了許多藝術家和廣大藝術愛好者的關注、支持。隨著文化體制深化改革的春風,它將得到更多投入,進一步改造完善,如文化藝術門類的百花齊放,展廳、演藝廳堂的增設提高,藝術沙龍的培育提檔,綠化休閑、景觀的改進,相信改造一新,充滿時代氣息,深受群眾歡迎的新型綜合藝術中心,會愈加樂音美妙、光彩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