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宇東
(北安市城郊鄉農村經濟技術服務中心,黑龍江 北安 164000)
七道溝通北鎮段近期治理工程初步設計綜述
孫宇東
(北安市城郊鄉農村經濟技術服務中心,黑龍江 北安 164000)
七道溝治理工程區段位于通肯河上游暴雨中心,洪澇災害突出,且防洪工程基礎薄弱。治理措施采取建防洪堤、整治河道及穿堤涵閘排澇。依據水面線推算出堤防高程,通過劃分6個排水區,計算6座涵閘流量,進行涵閘工程設計,確定結構及洞涇、消力池及海漫長,并設計河道整治方案。
七道溝;近期治理;工程措施;初設綜述
七道溝河位于北安市境內,為通肯河右岸一級支流,發源于小興安嶺西南山麓,匯入通肯河,流域總面積649km2,流域形狀呈扇形。海拔高程為190~300m。七道溝河長52km,主槽寬度20~30m,河槽深度為2.0~3.0m,河道上游陡,坡降可達7.5‰,下游平緩,坡降不足1‰,河道平均坡降為2.4‰[1]。
流域多年平均氣溫1.5℃~3℃,多年平均降雨在400~500mm,降雨年內分配不均勻,多發生在7—9月份,年平均風速4.4m/s,年平均相對濕度60%左右。地面解凍日期在4月中旬,封凍日期在10月下旬。平均凍土深度1.8~2.5m。
七道溝河流域洪水可分為春、夏兩個汛期。春汛洪水發生時間一般為4、5月份,主要由融雪形成。夏汛洪水發生時間一般在6—9月,主汛期為7、8兩月,夏汛洪水由暴雨形成。上游產生陡漲陡落的洪水,峰型多為單峰,過程多在1~3d。
工程保護區內有7個自然屯,人口5000多人,農田0.27萬 hm2,公路15km。保護區地處七道溝流域中下游暴雨洪水高值區,經常遭受突發暴雨洪水襲擊,加上七道溝流域開發較早,中上游丘陵區已墾為耕地,水土流失相當嚴重,河道上沖下淤,洪水災害非常突出,特別是1998、2003、2009年洪水規模較大。
2009年6月29日22時30分開始至24時突降暴雨,在不足3h的時間內降雨量150~180mm,洪水大量出槽泛濫,淹沒了大片農田,道路、橋梁多處沖毀,造成經濟損失約0.4億元,給保護區人民造成了重大財產損失。2013年4月中旬,大量積雪融化,形成的春汛達50a一遇,七道溝河水倒灌,大片農田被水淹浸,洪澇災害造成播期嚴重滯后,有的地塊棄耕。
七道溝防洪工程基礎薄弱,河道淤積嚴重,現有堤防防洪標準低,6座穿堤涵閘全部為廢閘,形成6處險工。低標準工程已成為防洪安全隱患。為更好地保護七道溝沿岸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進行七道溝防洪工程建設非常必要。
工程治理區采取因害設防,合理布設七道溝通北鎮段堤防等工程,治理河段從七道溝原新興水庫至通肯河全長15.4km。以左岸現有堤防加高培厚為主,右岸屬于坡地,沒有修建堤防的必要。左岸堤防至坡地的距離為500~1000m,現有堤防堤線布局合理。堤防設計總長度13.50km,與上游的楊家鄉堤防形成封閉的保護區。經現場查勘,需要對現有6座排水建筑物拆除重建,承擔排泄區的內澇。一排干閘堤段有1處需要護岸,長0.099km。四排干閘下游堤段有2處河道需裁彎取直,長0.47km。
堤防設計防洪標準為20a一遇,工程等級為4級,穿堤建筑物防洪標準與堤防防洪標準相同,坡水標準10a一遇,農田排水標準為5a一遇。
通過水面線計算,推求各斷面設計洪水位,再加上堤頂超高即為堤防高程。根據設計要求,本次水面線從七道溝入通肯河河口CS1斷面起推,向上至楊家鄉和通北鎮交界處,推算斷面共計18個[2]。縱斷面圖、平面圖采用2011年12月實測成果,設計水面線斷面數據采用規劃方案數據。
七道溝河道糙率從調查的2009年4個洪痕點,推算流量在403~481m3/s。以此數據來試算糙率,求得主河槽糙率0.031,灘地糙率0.072,與洪痕點扣合較好。洪峰流量采用2%、5%、10%、20%的4個設計頻率求得。
根據斷面數據以及計算方法和參數,推求七道溝現狀水面線及規劃設計水面線。現狀水面線根據本次實測河段斷面進行推算,設計水面線按本次設計的堤防斷面數據推求。堤頂超高公式為:
Y=R+e+A
(1)
式中:R為設計波浪爬高;e為設計風壅水面高度;A為安全加高,4級堤防取0.6m。堤頂超高計算值為1.5m,但考慮該河流洪水歷時較短,采用1.3m計算。每個堤防斷面的堤頂高程為該斷面對應的設計洪水位加上超高1.3m得相應斷面的堤頂高程。然后再根據堤防填筑土料,通過滲流穩定計算和邊坡穩定計算分析,進行堤防斷面設計。
根據排水原則,劃分6個排水分區,所有排水分區上部為山丘區、下部為平原區,排水分區由6條排干承擔排水任務。排水干渠垂直七道溝平行布置。平原區排水渠設計流量為控制面積乘以排水模數,計算公式為:
Q=q×F
(2)
本區為旱田,排水模數:q10%=0.18m3/s/km2,q20%=0.13m3/s/km2。
通過計算6條排水干渠流量,確定6座穿堤涵閘的流量分別是楊家閘8.21m3/s、奶牛場閘4.12m3/s、一排干閘10.03m3/s、二排干閘11.35m3/s、三排干閘11.11m3/s、四排干閘5.15m3/s。
5.1 涵閘過流能力計算
按設計水位及進出口高程對應關系,采用《灌溉與排水渠系建筑物設計規范》中的有關公式判別流態:若H(涵洞進口水深)≤1.2D(洞高),當h(涵洞出口水深) 考慮施工及檢修要求涵洞高度統一取1.8m,根據建筑物位置及堤防斷面確定涵洞長度,本次設計的涵閘中2座為無壓流(奶牛場閘、一排干閘),其余4座為淹沒壓力流。按照無壓流涵洞的過水能力計算公式為: (3) 淹沒壓力流涵洞的過水能力計算公式為: (4) 涵閘計算流量均大于設計流量,涵閘過流能力及洞徑設計滿足要求。 5.2 涵閘消能防沖計算 按照《水閘設計規范》推薦的消力池深度計算公式為: d=σ0hc″-hs′-△Z (5) 消力池長度計算公式為: Lsj=Ls+βLj (6) 海漫長度計算公式為: (7) 海漫末端的河床沖刷深度計算公式為: (8) 計算出各座涵閘的消能防沖成果,見表1。 本次設計涵閘的消力池長、深及海漫長均按上表計算成果選用,能夠滿足規范要求。 5.3 涵閘滲流穩定計算 根據哈爾濱市中建建筑設計有限公司提供的《黑龍江省七道溝通北鎮段防洪工程地質勘察報告》,建筑物基礎為土基,按《水閘設計規范》中的改進阻力系數法進行閘基礎的滲流穩定驗算。 經地基有效深度計算、分段阻力系數計算、各分段水頭損失值計算、進出口段修正后的損失值計算、水平比降和出逸比降計算其成果見表2。 表1 建筑物消能防沖計算成果表 表2 建筑物滲流穩定計算成果表 建筑物計算滲流坡降值均小于允許滲流坡降值,建筑物抗滲穩定性均能滿足要求,不會產生滲透破壞。最后進行結構計算,即擋土墻穩定、抗冰凍及基礎設計。 本次設計的河道整治工程,一是對堤防外堤腳距離河道主槽較近的堤段采取護岸措施。經過實地查勘發現,有1處河道主槽到堤防外堤腳的距離在20m左右,需要采取護岸措施穩定主槽。護岸形式經干砌石護岸與格賓護岸造價等比較,格賓護岸更經濟適用。護岸長99m,護岸采用30c m厚的格賓護岸,向下護至深弘、上部采用1.0m寬、0.5m厚的格賓護肩。二是對過去彎曲的河灣實施裁彎疏浚工程。裁彎的方法分為內切式和外切式,根據現有河道的變化趨勢1號裁彎段采用外切式裁彎,裁彎長度250m;2號裁彎段采用內切式裁彎,裁彎長度220m。原有河道平均比降為1∶1200左右,裁彎后1號裁彎段河道比降變為1∶600、2號裁彎段河道比降變為1∶450。裁彎后的主河槽須采取護岸措施。裁彎挖河底寬采用10m,平均挖深2.5m,邊坡選用1∶2.5,裁彎首端和末端的兩岸邊坡各采用30m寬、40cm厚的干砌石護岸,上部采用1.0m寬、0.5m厚干砌石護肩,下部采用1.0m高、0.75m厚的鋼筋石籠固腳。被裁彎的原主河槽兩端各設鎖壩一處,防止洪水沖刷進入原河道。本河道主槽較小,主要依靠灘地行洪,裁彎段比較短,受下游雍水,5a一遇洪水水面線比裁彎前低2.0cm以內,20a一遇洪水基本一致。設計水面線采用裁彎后的水面線。方案比較,對于裁彎段除采取裁彎外,還可以采取護岸與護坡相結合的措施。經工程造價比較,裁彎取直方案經濟適應。 [1]綏化市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隆順分院.北安市七道溝通北鎮段近期治理工程初步設計報告[R].肇東:綏化市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隆順分院,2012. [2]哈爾濱市中建建筑設計有限公司.北安市七道溝通北鎮段近期治理工程地質勘察報告[R].哈爾濱:哈爾濱市中建建筑設計有限公司,2012. 1007-7596(2014)01-0145-03 2013-08-05 孫宇東(1973-),男,黑龍江北安人,工程師,從事鄉鎮水利建設和工程管理工作。 TV882 B





6 河道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