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啟飛
(遵義縣重點水源工程管理局,貴州 遵義 563000)
水文地質知識在農村供水規劃水源評價中應用
汪啟飛
(遵義縣重點水源工程管理局,貴州 遵義 563000)
在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水源規劃選址中,水源供水保證率、產水量、水源的類型、分布特征、補給條件等,都需進行詳細的調查,理論計算和水源評價,如果是地下水,水源的水文地質條件是規劃選址的前提和關鍵,為項目規劃建設提供有力的支撐。通過水文地質知識充分論證地下水水源的供水能力,科學選擇飲水安全工程水源,達到了充分利用地表水、合理開發地下水的目的。
飲水安全;水源選擇;水文地質論證;產水量;水源評價
《遵義縣“十一五”農村飲水安全規劃》規劃團田泉水為八里新村飲水安全工程取水水源,筆者運用水文地質知識對水源質量及可靠性進行論證,工程建成后水量穩定性好,達到設計保證率的要求[1]。
八里新村飲水安全工程規劃解決八里新村、新建、平橋、新合、光明、聯心、長豐、長征、后壩等8個村民組以及八里中學、小學、武警部隊等單位的用水,供水人現狀2800人,其中,當地居民2400人。
根據八里新村現狀人口和發展規劃,設計供水規模按2008—2018年發展規劃設計,即以2018作為設計水平年,根據調查常住居民670戶2400人,大牲畜780頭,武警部隊400人,火炮廠、永勝公司、鍋廠、煤交市場、養雞場、旭陽爐具公司總用水量200t。規劃年期末人口3104人。
根據《村鎮供水工程技術規范》,最高日居民生活用水定額為75~95L/(cap·d),取90L/(cap·d)。公共建筑用水量按最高日生活用水量的15%,管網漏失水量和未預見水量按居民生活用水的10%~25%計,取15%,中小學無外區學生。其他用水量200t,計算供水區最高日總用水量563.16(T/d)。設計最高日供水總量按600t。
水源評價主要包括4個方面:
2.1 水源地地質概況
水源地地質概況包括地形地貌、地質構造、地層巖性3個部分:
2.1.1 地形地貌
經實地踏勘、觀測,龍坑鎮八里新村飲水工程水源選在位于龍坑鎮八里村團田處,該泉水屬于巖容管道水,出水高程888.0m,區內地面溶溝、溶斗、溶洼,較發育,屬于巖溶地形,水源點南面是山間水平原,北面是層蠻疊障的山峰,地勢平緩,山坡坡角較小,最高高程1108.4m,最低高程900m,區內地勢北高南低,森林植被覆蓋率高,該區屬中亞帶季風濕潤氣候,多年平均溫度15℃,歷史最高溫度36.7℃,最低溫度-5℃,年平均降雨量1034.8mm,相對溫度82%,年日照率28%,無霜期280d。
2.1.2 地質構造
經實地走界踏勘,確定了水源的集雨面積邊界,左邊界區域范圍內,地質構造簡單,發育著兩條斷層。
其中一條斷層F1是張性斷層,走向北東向,傾角約50°,長約為1.2km,斷層帶巖石破碎,在破碎帶邊緣發育著一些小褶皺,但斷層規模小,延伸范圍短,對地下水的補給、排泄無多大影響。
另一條斷層F2為壓性斷層,走向東北方,傾角約75°,斷層帶巖石破碎,但在斷層帶內充填斷層泥以及存破碎物質,其結構緊密,故富水性弱,起阻水作用,且斷距小。因此,該斷層規模小,延伸范圍短,是一條阻水斷層,致使對地下水的補給、排泄無影響。
2.1.3 地層巖性
團田片區三疊系地層發育較完整,由老到新出露順序如下:
1)T1m(三疊系中統茅草鋪組):灰白色、灰色、中厚層至塊狀灰巖,間夾白云巖為含水巖組。
2)T2s(三疊系中統松子坎組):紫紅色薄層頁巖、泥頁巖、砂質葉巖。
3)T2sh(三疊系中統獅子山組):灰白色、深灰色中厚層至厚層灰巖及白云質灰巖,夾白云巖。
4)Q(第四系):坡積,殘坡積,洪積的黏土。
2.2 水文地質條件
水文地質條件包括水源區巖溶發育特征、巖溶水的變化特征、隔水層及儲水邊界條件、地下水的補給、徑流、排泄條例4個部分:
2.2.1 水源區巖溶發育特征
三疊系中統松子坎組為地下水的隔水層,獅子山組為該地下水的主要含水層,該層巖性為可溶性的中厚層灰巖,巖石走向北偏東110°,巖層平緩,傾角約為10°,層面裂隙,風化裂隙發育,致使地表、地下兩個巖溶系統非常發育,地表在巖溶漏斗、巖溶洼地、溶洞、巖溶盆地等,同時在三疊系中流獅子山組內發育著一些大小不一的裂隙通道、洞穴。
經實地踏勘,在龍家埡口,水井灣等地巖溶漏斗直徑達30~50m,斷層形態呈橢圓形,這些巖溶漏斗、洼地的大量分布,使得山間裂隙泉點水,涌水量不大,是一種典型的山區巖溶管道水。
2.2.2 巖溶水的變化特征
巖溶水流態呈現層流、紊流并存,流動方式為管流,其循環式經過地表入滲,在經可溶性巖體調節,最后經過巖溶管道集中排泄出來,該區巖溶管道水分布不均勻,動態不穩定,流量、水位、水化學成分隨季節而變化,地表水和地下水轉換頻繁,地下水上有三疊系中統獅子山組的沉積巖,基巖上有第四系的坡積、殘坡積,洪積土層,是一種效益型的地下巖溶管道水。
2.2.3 隔水層及儲水邊界條件
三疊系中統松子坎組的紫紅色泥頁巖,北面侏羅系的砂巖、頁巖等倒密層積巖,泥質結構,巖石導輸流水的性能差,基本上無空隙、巖溶、溶隙,致使巖石不透水,是該地下水的良好隔水層,其接觸帶為T2sh含水層的儲水邊界。
2.2.4 地下水的補給、徑流、排泄條例
主要包括3個方面:
2.2.4.1 補給
T2sh含水層集雨面積達2km2集水面積區風化裂隙、巖溶裂隙、巖溶洼地、巖溶漏斗非常發育,森林覆蓋率高,有利于該含水層的大氣降雨滲入補給,也是該儲水單元的主要補給方式,團田片區無河流通過,即無河流補給,集雨面積區域內僅有一個小型水庫(永紅水庫),距永洪不庫已有地質資料,水庫有一個良好的隔水層,不可能發生滲漏補給地下水,即可能補給量是很小的,可以忽略不計,由于巖溶非常發育,水庫新層的集雨面積仍屬于地下水的積雨面積,所以,該巖溶管道水的補給是一種單一的天然降雨補給[2-4]。
2.2.4.2 徑流
含水層集雨面積區域內風化裂隙、巖溶裂隙、巖溶結地、巖溶漏斗非常發育,森林覆蓋率高,天然降雨產生的地表水經裂隙入滲,通過三疊系中統獅子山組的灰巖巖體調節,形成典型的巖溶管道水,受地形地貌、巖溶巖性、地質構造的控制,在灰巖底部發育著許多大小不一的通道、洞穴、裂隙網,這些不均勻的水道,使巖溶水的運動條件格外復雜,造成了層流并存,有壓流與無壓流并存局面。
2.2.4.3 排泄
受地形、地質構造、儲水邊界條件的控制,區內含水層是一種單一的天然降雨補給,不存在越流補給等其他補給方式。
T2sh可視為封閉的補給排泄系統,在洪水期,排泄主要在張口洞和團田,張家門前887m高程外,其他時期都在團田張家門前887m高程外以泉的形式集中排泄。
2.3 水資源評價
水資源評價主要包括水量評價和水質評價2個部分:
2.3.1 水量評價
根據地質條件,團田地下巖溶管道水為一良好的儲水構造,可滿足如下3個條件:
1)無地表河流、庫水等補給。
2)無區外層邊越流補給。
3)補給—徑流—排泄為一封閉巖溶水系統。
2.3.1.1 天然降雨補給量
根據集雨面積,天然降雨滲入補給,計算天然降雨補給量,計算公式為:

(1)
式中:Q為日平均天然補給量,m3/d;λ為多年平均年降雨量,mm;F為含水層的地下集雨面積,m2;a為滲入系數。
根據含水層邊界測得:F=2×106;多年平均降雨量λ=800(特干旱 );滲入系數a=0.2,則:
Q補=876.71
2.3.1.2 徑流模數
徑流模數Me的計算公式為:

(2)
式中:Me為1km2里含水層分布面積地下水徑流量;Q為多年平均地下水流量,m3/s;F為含水層分布面積,km2。

(3)
式中:F為含水層分布面積,m2;λ為多年平均降雨量,mm;a為滲入系數。
則:Q=320000m3/s。
由此得:
Me=5.07L/S·km2。
2.3.1.3 徑流量
徑流量Q徑的計算公式為:
Q徑=F·3600×24·Me×1/1000
(4)
式中:Me為1km2含水層分布面積地下水徑流率,L/S·Km2;F為含水層分布面積。
則:Q徑=876.1m3/d。
2.3.1.4 日平均排泄量
根據觀測資料求取日平均排泄量Q排(m3/d)

(5)
式中:Q排為日平均排泄量,m3/d;q為觀測涌水量,L/S。根據現有觀測資料,qmax=30.1;qmin=10;q一般=14.2。則:qmax=2600.6m3/d;qmin=864m3/d;q一般=1226.8m3/d。
由以上計算可看出:Q補≈Q徑≈Q排,即補給≈徑流≈排泄,說明假設理論條件成立,估算可靠。Q排的計算成果也說明了地下水的動態變化明顯,是由于該片區風化裂隙、巖溶裂隙、巖溶漏斗、節理發育,徑流暢通等因素所致,因而受天然降水量影響大,是一種氣象型的巖溶水。
但最枯流量≥864m3/d,且在最枯流量期間不存在農灌供水矛盾,其水量能滿足八里新村供水量要求,所以,該水源能作為龍坑鎮八里新村安全飲水的供水水源[5]。
2.3.2 水質評價
在測區內,巖溶管道與地表巖溶結地、巖溶漏斗連通,導致在洪水期及豐水季節水質渾濁,濁度嚴重超標不能使用,必須凈化處理,但在枯水期,渾濁度符合飲用水要求,無需進行凈化處理。
枯水期原水送檢項目27項,除細菌總數超標外,檢測結果其他各項,均滿足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依據GH5749—2006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但水樣檢測時值枯水期,豐水期濁度會增加,設計還是考慮過濾和消毒殺菌處理[6-8]。
該工程于2010年10月年建成運行,實際供水量達800m3/d,供水保證率95%,水量穩定,運行良好,效益明顯。
[1]張人權,梁杏,靳孟貴.可持續發展理念下的水文地質與環境地質工作[J].水文地質工程地質,2004(01):82-86.
[2]黃金書,陶月贊.平原地區農村供水規模的規化[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2(07):56-60.
[3]陳琨,姜劍飛.不同水文地質條件對城市地下水污染的影響[J].黑龍江水利科技,2009,37(04):131-133.
[4]劉建強,金麗,韓同縣.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與管理模式研究[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06(02):79-80.
[5]金棟梁,劉予偉.水資源利用評價[J].水資源研究,2005,26(03):7-13.
[6]李仰斌.采取措施 努力工作 切實保障農村飲水安全[J].中國水利,2005(03):30-32.
[7]胡長江,姚小豐.農村供水工程建設[J].黑龍江水利科技,2013,41(09):194-197.
[8]仲淑梅,張華嵩,武秀英.農村供水工程可持續運行存在的主要問題及解決措施[J].黑龍江水利科技,2013,41(01):81-82.
1007-7596(2014)01-0151-03
2013-11-21
汪啟飛(1973-),男,貴州遵義人,工程師,工作方向為水文與工程地質。
S271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