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建寰 廖春華
(1江西省贛州市中醫院 贛州 341000;2江西省峽江縣疾控中心結防科 峽江 331409)
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52例療效觀察
謝建寰1廖春華2
(1江西省贛州市中醫院 贛州 341000;2江西省峽江縣疾控中心結防科 峽江 331409)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中西醫結合療法;療效觀察
潰瘍性結腸炎(U1cerative Cotitis,UC)又稱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是原因不明的消化系統常見病之一。臨床以腹痛、腹瀉、黏液膿血便、里急后重為主要表現,目前尚缺乏較為滿意的治療方法,常采用柳氮磺吡啶(SASP)或5-氨基水楊酸鹽類藥、糖皮質激素及抗生素治療,大多數能得到緩解,但極易復發。本病屬中醫“泄瀉、痢疾、便血”范疇。筆者于2007年10月~2013年2月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52例,取得良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7年10月~2013年2月在我院就診的102例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經電子結腸鏡檢查及病理活檢確診,符合2000年成都全國炎癥性腸病會議修訂的UC診斷標準[1],并經實驗室檢查排除腸結核、慢性痢疾等感染性結腸炎。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52例,其中男28例,女24例,年齡21~58歲,平均39.3歲,病程 4個月 ~18年,平均(7.3±6.2)年;對照組50例,其中男36例,女14例,年齡21~58歲,平均為41.2歲,病程5個月 ~18年,平均(7.3±6.2)年:兩組病例的年齡、性別、病程、臨床表現嚴重程度和結腸鏡下炎癥程度及范圍均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并在接受治療前停用其他任何治療藥物2周。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柳氮磺胺呲啶2 g/次,每日3次,復合乳酸菌酸膠囊2粒,每日3次。
1.2.2 治療組 在西藥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中藥內服及保留灌腸治療,中藥內服方藥如下:白頭翁20 g、秦皮 20 g、黨參 20 g、炒白術 20 g、白芍 24 g、茯苓20 g、大黃 5 g、白及 30 g、黃連 6 g、煨訶子 15 g、木香10 g、炮姜10 g,每日1劑,水煎服,每日2次。保留灌腸方藥物組成如下:虎杖30 g、苦參30 g、敗醬草30 g、白礬20 g、地榆20 g,每日1劑,煎液100~150 mL,每晚保留灌腸,灌腸液溫度以38℃為宜,時間不少于20 min。
1.3 觀察方法 兩組病人治療期間均不再口服其他藥物,充分休息,忌食生冷、油膩、辛辣之品,忌煙酒。治療6周為1個療程,1個療程結束后行電子結腸鏡檢查以評估療效。
1.4 療效標準 參照《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診斷標準》制定。治愈:臨床癥狀全部消失,結腸鏡檢查黏膜充血水腫及潰瘍消失;好轉:臨床癥狀全部消失或基本消失,結腸鏡檢查黏膜充血水腫及潰瘍明顯好轉,部分患者潰瘍已消失;無效:臨床癥狀及腸鏡檢查無明顯改善。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1.6 治療結果 見表1。兩組總有效率比較經統計學分析,差異有顯著性(P<0.05)。

表1 兩組治療后療效比較 例
潰瘍性結腸炎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但研究表明,本病的發生與遺傳、感染、精神、免疫等有關,其病理變化主要局限于結腸的黏膜和黏膜下層,嚴重者可侵犯肌層和漿膜層,主要累及直腸、乙狀結腸,少數可累及全結腸,回盲部受侵少見,主要表現為黏膜彌漫充血、水腫、質脆、易出血,且呈連線分布,病程漫長,病情輕重不一,常反復發作,近年來該病的全球發病率有逐步上升趨勢。西藥治療上多采用以抗生素、免疫抑制劑、糖皮質激素等治療,雖然急性期療效確切,但副作用大,療程較長,患者依從性較差,極易復發。
本病屬于屬中醫“泄瀉、痢疾、便血”范疇。病位在脾胃、大腸,病邪以濕熱之邪為主,多由素體脾胃虛弱或飲食不節,導致脾胃損傷,肝木克土,郁久化生濕熱,蘊于腸中,阻滯脈絡,血腐肉敗成膿血,病程一般較長,故多見本虛標實、寒熱錯雜之證。口服中藥方中黨參、炒白術、茯苓健脾胃,運水濕;白頭翁、秦皮、黃連、大黃清熱利濕解毒;木香、白芍、訶子調暢氣滯,緩急止痛,護膜;大黃安絡止血,生肌消瘀滯;佐以炮姜調寒熱:諸藥合用具有健脾益腸、清熱利濕、護膜安絡止血之功。配合保留灌腸中虎杖、苦參、敗醬草以加強局部清熱利濕解毒、活血祛腐生肌作用;白礬收斂止血,澀腸止瀉;地榆涼血解毒,止膿血。中藥內服與灌腸合用,雙管齊下,共達補虛、活血、止血、解毒、止瀉、祛腐生肌之功。再加口服柳氮磺胺吡啶,滯留在結腸內與腸上皮黏膜接觸發揮抗炎作用,以加強其療效,縮短療程,減少復發,收效滿意。
[1]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對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范的建議[J].中華內科雜志,2001,40(2):138
R 574.62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4.01.028
2013-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