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海云 陽光
(江西中醫藥大學2011級研究生 南昌 330006)
針刺加熱敏灸治療血瘀型腰椎間盤突出癥30例
羅海云 陽光
(江西中醫藥大學2011級研究生 南昌 330006)
目的:觀察針刺加熱敏灸治療血瘀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方法:將60例血瘀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治療組用針刺加熱敏灸治療,對照組用身痛逐瘀湯加減治療,連續治療20 d后觀察療效。結果:治療組和對照組愈顯率分別為76.67%和33.33%,差異有顯著性(P<0.05),治療組優于對照組。結論:針刺加熱敏灸治療血瘀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滿意,值得臨床應用。
腰椎間盤突出癥;血瘀型;針刺加熱敏灸;身痛逐瘀湯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常見的腰腿疼痛癥之一,發病前常有腰部扭傷史、勞累史或腰部受寒史,病因復雜,病程較長,反復發作,治療起來較為困難。西醫主要運用甘露醇等脫水劑加止痛劑如扶他林或者手術治療,效果明顯,但不能控制復發且副作用大。中藥內服治療由于服藥時間較長,煎服不方便,患者不易接受。針對上述問題,筆者于2012年5月~2013年5月用針刺加熱敏灸治療血瘀型腰椎間盤突出癥30例,取得滿意療效?,F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全部病例來源于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針灸康復科,選擇血瘀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60例,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男15例,女15例,年齡最小者30歲,最大者65歲,平均(46.91±7.95)歲,病程 1~24個月,平均 9.97個月;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最小者30歲,最大者 64歲,平均年齡(47.11±8.06)歲,病程 1~23個月,平均9.95個月。
1.2 診斷標準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并經影像學檢查確認者。
1.3 納入標準 (1)年齡在30~65歲之間;(2)治療前臨床癥狀評分積分值≥10分;(3)符合本病中醫血瘀型診斷標準。
1.4 排除標準 (1)合并其他系統疾病情況較復雜者,如精神病、自身免疫疾病等;(2)身體極度虛弱者及妊娠婦女;(3)腰部外傷破皮及存在腰椎骨折的患者;(4)合并有結核、類風濕等脊柱炎性病變者。
1.5 觀察指標 (1)VAS評分表:自制一個標有0~10刻度的表格,其中0代表無痛,10代表劇痛。1~3代表輕度疼痛,不影響日常工作及生活質量;4~6代表中度疼痛表現為不能正常工作,生活質量下降;7~10代表重度疼痛表現為患者疼痛劇烈工作和生活均受到較大影響。(2)改良JOA評分表[2]:按照改良日本矯形外科學會制定的腰椎疾患綜合評分標準(改良JOA評分)進行觀察,主要包括主觀癥狀、臨床體征和日常生活受限三個部分,療效評分表總分為30分,病情程度分級輕度者總分≤10分,中度者總分≤20分,重度者總分≤30分。改善率=[(治療前分值一治療后分值)/治療前分值]×100%。
2.1 對照組 采用身痛逐瘀湯內服,方藥組成:紅花12 g、沒藥 15 g、五靈脂 10 g、地龍 10 g、香附 15 g、牛膝 10 g、川芎 10 g、甘草 6 g、當歸 15 g,每日 1劑,水煎取汁400 mL,分2次口服。10 d為1個療程,觀察2個療程。
2.2 治療組 施以針刺加熱敏灸。
2.2.1 針刺 (1)主穴為阿是穴、腎俞、腰陽關等,當腰痛放射至下肢時配以委中、承山、足三里、陽陵泉等。(2)具體操作:囑患者取俯臥位,充分暴露需針刺部位的皮膚,選取華佗牌30號1~3寸一次性毫針進行針刺。阿是穴直刺,刺入1~2.5寸;腎俞、腰陽關直刺1~1.5寸;委中、承山、足三里、陽陵泉直刺0.8~1.5寸。針刺腧穴后間隔15 min,以提插捻轉手法行針1次,留針30 min。每日1次,10 d為1個療程,觀察2個療程。
2.2.2 熱敏灸 (1)選擇舒適體位,依次暴露患者腰部及雙側下肢。(2)熱敏點的查找:用點燃的艾條在患者腰部腎俞﹑阿是穴及患側下肢委中﹑足三里穴附近距離皮膚3 cm左右施行溫和灸。當患者感受到“艾熱”向皮膚深處灌注,或向四周擴散,或熱感向遠處傳導,或出現其它特殊感覺時,此點即為熱敏點。重復上述步驟,直至所有的熱敏點被探查出。(3)記錄熱敏點出現部位。(4)分別在每個熱敏點上實施溫和灸,直至熱敏點現象消失。每日1次,10 d為1個療程,觀察2個療程。
3.1 療效判定標準 痊愈:腰部疼痛、下肢的放射性疼痛基本消退,腰部功能活動恢復正常,直腿抬高70度以上,改善率≥75%;顯效:腰部疼痛、下肢的放射性疼痛明顯減輕,腰部功能活動基本正常,50%≤改善率<75%;有效:腰部的疼痛、下肢的放射性疼痛減輕,腰部功能活動部分恢復,30%≤改善率<50%;無效:臨床體征、癥狀及腰部的功能活動較治療前未改善,改善率<30%。
3.2 VAS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VAS評分組內組間比較 (±S) 分

表1 治療前后VAS評分組內組間比較 (±S) 分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對照組30 30 7.01±1.71 6.95±1.69 2.07±1.99#▲3.14±2.06#
注:與治療前比較,#P <0. 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3.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2。經Ridit檢驗,兩組愈顯率比較,P<0.05,有顯著性差異,表明治療組愈顯率優于對照組。

表2 組間療效及顯愈率比較 例(%)
現代西醫學認為,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病理改變是纖維環的破裂和髓核突出等,從而引發腰部疼痛,甚至放射至雙側或一側的下肢酸脹痛、麻木等一系列癥狀。本病屬中醫“腰腿痛、痹證”范疇?!端貑枴ご萄凑撈分杏涊d“衡絡之脈定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則恐仆,得之舉重傷腰”,《醫學心悟》亦曰“腰痛拘怨,牽引腿足。”故本病究其本為腎氣不足,腰府不堅,加之跌仆勞損而致氣血凝滯,經絡痹阻,不通則痛。治宜疏經通絡,活血止痛。該病目前的治療方案多種多樣但各有其適應證。手術療法僅限于極少數的絕對適應證,且術后并發癥時有發生。所以有相當一部分患者最終選擇保守治療。當前,保守治療有牽引、針灸、推拿等,其中,針灸是一種有效治療手段,因其有補益肝腎、活血化瘀、舒筋活絡止痛之功。 人體在疾病狀態下,相關腧穴對艾熱異常敏感,產生一個或多個非局部和(或)非表面的熱感(透熱、擴熱、傳熱等),甚至非熱感(酸、脹、壓、重、痛、麻等),這種現象稱為腧穴熱敏化現象,對熱敏化腧穴進行相應的艾灸治療稱為熱敏灸[3]。熱敏化腧穴是灸療的最佳選穴,艾灸熱敏化腧穴極易激發灸性感傳(95%的出現率)乃至氣至病所,從而使臨床灸療療效大幅度提高[4]。臨床發現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也常在阿是穴、腎俞、腰陽關等穴處出現熱敏點,故熱敏灸治療也能提高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療效。
針刺可疏通局部氣血,達到有效止痛的效果。阿是穴,《內經》云:“以痛為腧”,針刺能達到迅速止痛的目的。督脈要穴—腰陽關,滑伯仁之《發揮》曰:“督之言都也,行背部之中行,為陽脈之都綱。”故在腰陽關穴針刺能激發各陽經經氣,達到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的作用。其余視具體病情而取的配穴,如足三里、承山等穴,均為局部取穴,針刺時,能使針感快速到達病所,取得舒筋通絡、行氣活血、止痛之效。本臨床觀察表明,針刺配合熱敏灸治療血瘀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確切,值得臨床應用。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01
[2]彭宗澤,孫波,李麟平,等.中醫藥綜合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VAS、FRS、改良JOA評分和臨床療效觀察 [J].中國中醫骨傷雜志,2002,10(6):29
[3]陳日新,康明非.腧穴熱敏化艾灸新療法[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4
[4]陳日新,康明非.腧穴熱敏化的臨床應用[J].中國針灸,2007,27(3):199
R681.53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4.01.053
2013-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