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林,王永素
(鶴壁市傳染病醫院 結核科 河南 鶴壁 458000)
肺結核患者二次住院原因分析
張 林,王永素
(鶴壁市傳染病醫院 結核科 河南 鶴壁 458000)
目的:了解肺結核患者二次住院的原因,根據原因制定相應措施,以規避多次住院情況的發生。方法:選擇鶴壁市傳染病醫院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二次住院肺結核患者54例,對其住院原因進行分類分析。結果:54例二次住院的患者中,以中年及老年患者為主要人群,占85.1%。因藥物性肝損害二次住院者33例,占61.1%,比例最高。結論:抗結核治療中因藥物性肝損害再次住院者較為常見,應定期監測肝功能。中年及老年人再次住院比例較高,應加強對此年齡段人群的隨訪工作。
肺結核;二次住院;原因;藥物性肝損害
結核病是人類疾病中最古老的傳染病之一,抗結核化學藥物治療使結核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但目前肺結核仍是我國十大死亡病因之一。一些肺結核患者需多次住院治療,高額的醫療費用給家庭造成了沉重的經濟負擔。本研究通過對鶴壁市傳染病醫院第二次住院的肺結核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以了解其第二次住院的原因,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自2010年5月到2013年5月鶴壁市傳染病醫院收治的二次住院的肺結核患者,共54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26例。年齡為20~73歲,平均年齡為52.6歲。第2次住院與第1次住院之間時間間隔為7~145 d,平均46 d。所有患者均為Ⅲ型肺結核患者。
1.2 分組方法 根據患者年齡分為:青年組8例(18~40歲)、中年組20例(40~65歲)、老年組26例(>65歲)。
1.3 觀察指標 記錄所有患者二次住院的原因。其中病情加重是指原有臨床癥狀再發或者加重;病灶增多是指影像學檢查顯示肺部病灶增多。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定性資料組間比較采用 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54例患者中,以中年組及老年組為主要人群,共46例(85.1%)。常見住院原因依次為藥物不良反應、病情加重、病灶增多、合并其他疾病、咯血。因藥物不良反應中的藥物性肝損害而二次住院患者33例,占61.1%,比例最高;各年齡組均以藥物性肝損害為二次住院最常見原因。其次為病情加重及病灶增多,共15例(27.8%),以中、老年組為主。3組間藥物性肝損害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中年組與老年組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因合并其他疾病而再次住院的疾病包括糖尿病、艾滋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各1例。具體數據見表1。

表1 肺結核二次住院患者原因分類及各年齡段分布[n,(%)]
抗結核藥物具有藥物性肝損害、胃腸道反應、過敏性皮炎等不良反應??菇Y核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是降低患者治療依從性,進而導致治療中斷的主要原因[1]。結核病化療中大多數藥物都可引起肝功能損害[2]。有報告顯示,藥物性肝損害的發生率較高,為11.9%[3]。因本次統計的僅為二次住院患者的肝損害比例,故藥物性肝損害比例為61.11%,遠遠大于11.9%。引起肝損害的抗結核藥物以利福平、異煙肼及吡嗪酰胺最為常見。大多數患者不需要住院治療,僅口服保肝藥物治療即可,少數臨床癥狀明顯及肝功能損害較重者需住院治療。藥物性肝損害在各年齡組均可發生,以中老年組多見。其可能原因:①中老年人易患多種疾病,服用多種藥物,各種藥物對肝臟損傷作用疊加,易引起肝損害;②中老年人肝臟代謝能力差;③老年人自理能力差,服藥不規律或加量服藥。因此,定期監測肝功能對于長期服用抗結核藥物的患者來說至關重要,一旦發現肝功能異常后,及時采取措施,可防止肝損害的加重。一旦發生嚴重肝功能受損,應立即停藥并采用護肝藥物治療,待肝功能正常后應避免重復原方案[4]。對于可能發生藥物性肝損害的高危人群,如合并乙肝、丙肝等患者,建議適當應用保肝藥物,以保證抗結核治療的順利進行。
本次研究中,因病情加重及病灶增多而再次住院的15例患者均存在依從性差和用藥不規律的情況,Picon等[5]對610例活動性肺結核患者展開調查,平均隨訪7.7 a,經過COX模型進行回歸分析,發現治療依從性差和用藥不規律是肺結核復發的獨立危險因素(OR 6.43,95%CI 2.02~20.44)。不規律使用抗結核藥物勢必會導致治療效果不佳,甚至耐藥結核病的發生。肺結核患者結核菌初始耐藥率為18.6%,繼發耐藥率為46.5%[6]。15例患者中中老年患者12例,占80%。導致中老年患者依從性差的原因可能與中老年患者對所患疾病的重視程度不夠、抗結核藥物耐受性差、合并癥多、對疾病的恢復缺乏信心有關。在抗結核藥物治療期間,醫護人員應向其反復強調規律服藥、及時就醫、及時處理不良反應和樹立戰勝疾病信心的重要性,加強隨訪工作。老年人對抗結核藥物依從性較差,對老年肺結核患者必須加大訪視次數,及時掌握老年患者治療的情況,減少老年患者因藥物不耐受停藥而中斷治療等情況的發生[7]。
對于合并基礎疾病的患者來說,治療基礎疾病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基礎疾病的恢復情況,直接決定著患者抗結核治療的效果。如對于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得到控制后,結核病治療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反之血糖控制不佳,抗結核藥物也難以奏效[8]。咯血是肺結核常見的臨床癥狀,咯血的多少與病情的輕重無直接關系。部分肺結核患者在治療前、治療中及治療后均可能出現咯血,但應注意大咯血導致失血性休克及窒息等情況的發生。早期治療肺結核,減少炎癥對結核病灶周圍血管的損傷,是防止咯血的關鍵。
總之,在抗結核治療中,因藥物性肝損害再次住院者較為常見,應定期監測肝功能。中年及老年人再次住院比例較高,應加強對該年齡段肺結核患者的隨訪工作。我們應向每一位結核病患者反復強調定期復查、及時就醫、規律服藥、增強戰勝疾病信心的重要性,治療肺結核的同時兼顧基礎疾病。這樣才能有利于肺結核患者順利康復,避免多次住院情況的發生。
[1]李亮,李琦,許紹發,等.結核病治療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65-66.
[2]陸向榮,姚東坡,許光明,等.慢性肝病伴結核病時化療方案的選擇及肝損害的防治對策[J].臨床肺科雜志,2008,13(6):741.
[3]李亮,李琦,許紹發,等.結核病治療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65.
[4]韓英江,崔德健.抗結核藥所致肝損害[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1998,21(5):308-309.
[5]Picon P D,Bassanesi S L,Caramori M L,et al.Risk factors for recurrence of tuberculosis[J].J Bras Pneumol,2007,33(5):572-578.
[6]馬玙,朱莉貞,潘毓萱,等.結核?。跰].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594.
[7]楊利平,麻建寧,王濤,等.307例農村肺結核患者中斷治療原因分析[J].寧夏醫學雜志,2012,34(7):670-671.
[8]楊貴發.2型糖尿病合并肺結核患者治療方案的選擇與評估[J].臨床肺科雜志,2012,17(7):1269-1270.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readm ission in patients w ith pulmonary tuberculosis
ZHANG Lin,WANG Yongsu
(Department of Tuberculosis,Hebi Hospit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Hebi 458000,China)
Objective:To analyzed the causes of readm ission in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tuberculosis,and then make the correspondingmeasures to avoid the occurrence of readmission.M ethods:54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tuberculosis treated in Hebi Hospit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from May of 2010 to May of 2013 were selected.The causes of readmission were analyzed.Results:In 54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tuberculosis,them idd le-aged and elderly patients were the main crowd,accounting for 85.1%.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was the cause of readmission in 33 patients,accounting for 61.1%with the highest percentage.Conclusion:In anti-tuberculosis treatment,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was the most common reason of readmission.Liver function should be monitored regularly.The rate of readm ission in m idd le-aged and elderly people was higher.The follow-up work should reinforced.
pulmonary tuberculosis;readmission;cause;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R 521
10.3969/j.issn.1004-437X2014.11.012
2014-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