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寶 陳嘉林
王朗玲現任黑龍江省區域經濟學會會長。
作為黑龍江本地的經濟學家,王朗玲對黑龍江經濟轉型研究多年,在她看來,造成黑龍江經濟下滑的因素有很多,既有經濟結構單一問題的存在,也有干部任期制與經濟發展長期性之間矛盾的因素。
“還有思維方式轉變的問題,要改變‘國企情結太重的問題,否則在執行過程中就會有偏差。” 12月22日,黑龍江省區域經濟學會會長王朗玲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說。
對于黑龍江經濟轉型問題,《中國新聞周刊》也專訪了國內較早研究區域經濟發展的學者之一,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理事長、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肖金成,他認為黑龍江應該發揮其自身優勢,發展現代化農業以及加大力度發展對俄羅斯貿易,來改變經濟下滑面貌。
中國新聞周刊:今年以來,黑龍江經濟增速下滑幅度很大,對此,你如何看?
王朗玲:目前,黑龍江經濟下滑大家給出共同的理由是由于糧、煤、木、油等重工業產業面臨資源枯竭以及開采成本高等問題造成的,大家認為主導產業衰竭,沒有新的產業來替代,所以調整經濟結構越來越困難。
煤價的下跌和開采成本上升制約了GDP增速,同樣,石油和木材也是如此。我也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也是值得重視的問題,但是這個問題不是現在才有的,應該是20年前就存在,但是經濟結構卻一直沒有調整過來。
產業結構調整具有長期性。既需要人才、資金、技術、管理等要素,更需要包括政府、企業家在內的全社會的創新和思想解放。
中國新聞周刊:那么為什么調整這么多年還沒有調整過來呢?
王朗玲:應該說原因有很多。但我認為這些與原來主導產業的機制和體制直接相關,這些主導產業都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產生的特大型的國有企業,雖然改革開放以來,這些國有企業不斷在改革,但是并沒有從根本上扭轉計劃經濟的思維和運作方式。
就目前來說,石油、森林、農墾、煤炭等大型國有企業,計劃思維還是非常強的。
大型國有企業主導的這些產業造成的問題就是國有企業情結嚴重,這些國有企業情結有一定的歷史背景,在改革開放之初對經濟發展影響還不大,隨著市場經濟競爭激烈,國有企業情結不是減少而是越來越強了。
大家認為,靠著國企,國家就會管,這種國有企業情結思維實際上是計劃經濟思維方式的一種反映,直接影響了這個地區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理念的傳播。
在國有企業生存艱難時,大家還是希望國家能施援手。大家都在想,我在體制內,不能白干這么多年,國家你得管,這是群眾的思想。另外,干部也在想,我在這干這么多年,能不管我嗎。而在南方,假如企業一個月才發一兩千元工資的話,職工早就出去打工了。
與發達的南方相比,我認為在思想觀念上就差很多,這種觀念的差別,直接影響了經濟的轉型。比如煤炭價格一下跌,大家想的是國家應該給予補貼多少,省里給予補貼多少。我想,補貼多少財政都沒用!
中國新聞周刊:你指的這種計劃思維是指某些領導干部還是某個群體呢?
王朗玲:這種計劃思維是從上到下的。如果僅僅是領導干部有這種計劃思維就好辦了,調任一個有市場經濟思想的領導干部就可以解決了。
其實要想改變這種思維方式不是那么容易的。當一個地區思維方式形成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定式的時候,就出現了一個群體的思維方式,這就很難改變。
當這種思維方式成為大家共同認知的時候,從外省調來一個領導干部就能改變嗎?我不這么認為,甚至外調干部還有會被同化的可能呢。
中國新聞周刊:以國有大型企業為主導的產業發展,對產業結構發展帶來哪些影響?
王朗玲:我認為,這種主導經濟的國有大型企業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黑龍江民營經濟的發展。凡是糧煤木油這些大型產業主導地區,民營企業就是不很發達,甚至很少。
這就使得人才流入或選擇都偏向于國有企業以及機關事業單位。年輕人選擇去創業的很少,這就使得民營企業需要的人才數量大大弱化,新興產業的發展步履艱難。
另外,這些國有企業一般是當地財稅大戶,當國有企業能夠提供最大財稅時,領導干部自然就把更多精力和政策放到國有企業上來,關心民營企業發展相對就少一些。從而也就制約了民營經濟發展。
中國新聞周刊:除了經濟結構單一外,你認為造成經濟轉型困難還有其它因素嗎?
王朗玲:以糧、煤、木、油為支柱產業的黑龍江隨著資源的枯竭,尚沒出現能代替以上產業的支柱產業。這不是一兩位領導短期能解決的。
我認為,經濟發展的政策連續性也特別重要,也就是說,經濟發展的戰略不能游移。實際上,這與干部任期制直接相關,如果干部頻繁調整,導致政策沒有連續性。現在有個現象就是黑龍江干部調整得太快,干部任期沒有長期性,不能把黑龍江當成干部的演練場。
我建議,主要領導干部的任期不能調整太快,否則每個新來的領導干部都想要搞出政績,為了出政績就要搞一些政績工程,忽視了經濟結構調整的長期性。
這種現象與個人關系不大,和機制有關。我認為這是由于經濟結構調整的長期性與干部任期制的機制不相適應所造成的,這不是哪個領導干部本身存在的問題,這是干部任職運行機制與經濟運行規律不相吻合造成的。
干部任期的短期性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長期性的矛盾,地區創新的迫切性與社會文化變化的緩慢性的矛盾直接影響經濟的發展。
這在經濟發達地區可能不是什么問題,但在市場經濟比較弱的地區,這種不相適應就會越來越突出,從而影響該地區經濟結構調整。
中國新聞周刊:在你看來,應該如何在黑龍江推行創新驅動?
肖金成:創新嚴格來說是要有雄厚的資本,才能吸引高素質的人才,有了高素質的人才會有創新。創新嚴格來說需要人力資本,但目前的問題是黑龍江高素質人才流失嚴重。但吸引資本的基礎和核心是要改善投資環境。
中國新聞周刊:在你看來,應該如何解決黑龍江經濟增速落后的問題?
肖金成:要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為黑龍江經濟發展要發揮其三大優勢:一個是農業方面的優勢,發展現代農業,發展高附加值的農業和農產品的深加工。在糧食方面,黑龍江在全國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比如綠色大米,有的已經產生品牌效應,黑龍江的綠色農產品是其它地方很難替代的。但關鍵問題是,在保證質量的同時要增加規模,保證附加值。
第二個優勢是資源型城市要發展接續產業,像雞西、鶴崗和雙鴨山煤炭資源枯竭,但可以發展其它產業。比如旅游業,黑龍江的冬天寒冷,夏天相對涼爽,可以根據季節不同開發旅游產品。
第三個優勢就是加強與俄羅斯的合作,因為黑龍江緊靠俄羅斯遠東地區,有很長的邊境線,發展邊境貿易和邊境旅游都是黑龍江的優勢。
也可以利用俄羅斯的礦產、木材和土地資源,將加工放在黑龍江本地。
中國新聞周刊:在經濟新常態下,黑龍江經濟發展如何利用好東北經濟帶這一優勢?
肖金成:東北亞的合作要以黑龍江為門戶,與東北亞的合作就是與俄羅斯的合作,與日韓的合作。黑龍江、吉林和日韓、朝鮮、俄羅斯遠東地區要建成東北亞四區合作,黑龍江就能發揮重要作用,因為它處在中間。
黑龍江是前沿門戶和交通樞紐的作用。利用俄羅斯遠東地區的資源,在黑龍江生產加工,再銷售到俄羅斯去,一進一出,黑龍江的地位就非常明顯了。
對于日韓要吸引資金和技術,因為黑龍江可以面向俄羅斯的市場,所以為了進入俄羅斯市場,日韓對黑龍江也比較感興趣。日本韓國生產成本較高,運輸成本也較高,而在黑龍江生產成本較低而且更便捷。
“一帶一路”也是黑龍江的重要機遇,從黑龍江進入俄羅斯是非常近的,再從俄羅斯就可以到達歐洲。還有沿邊經濟帶,東部沿邊經濟帶,黑龍江沿邊城市不少,沿邊城市的發展也要和東北亞四區合作聯系起來。我建議要建設規模比較大的城市,不僅僅是發展哈爾濱,要把沿邊城市也作為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