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焰

甲午戰爭看似偶然,實際上是必然的。
明治維新之后,日本提出了三個口號“文明開化”“殖產興業”和“富國強兵”,作為它的國策。當時日本的經濟主要是輕工業,比如紡織業,因為這個來錢快,發展重工業周期長,回收成本慢。但輕工業市場狹小,而且當時日本生產的輕工產品,不像現在質量這么好,賣不出去。1893年,日本發生了第一次經濟危機。為了緩和國內經濟壓力,必須用武力打開國外市場,強制推銷它的產品。
西方列強太強大,小國的市場又太小,只有打中國。
1893年,日本從英國買了一批新艦,包括后來在甲午海戰中作為主力艦的“吉野”號。“吉野”號是當時世界上速度最快的巡洋艦,時速24海里。感到海軍力量已經超過了北洋艦隊,所以要抓住這個時機;如果以后北洋艦隊再發展,那它不一定占優勢。
再加上俄國當時正在修筑西伯利亞大鐵路。日本擔心,一旦修通西伯利亞大鐵路,它再跟中國開戰的話,俄國可以借助鐵路大規模調兵,插手戰爭。所以日本需要搶在西伯利亞大鐵路修通前開戰,確保它在遠東的利益。
這個時候,朝鮮正好發生了“東學黨事件”,給了日本開戰的借口。東學黨鬧事,中國作為朝鮮的宗主國,出兵干預。結果中國一出兵,日本馬上也出兵,并派兵進入朝鮮皇宮,劫持朝鮮的國王,勒令朝鮮國王發了一道詔書,“邀請”日本軍隊驅逐中國軍隊。日本以此為借口達到了對中國開戰的目的。
實際上,在正式宣戰之前,日本就已經襲擊了中國的運兵船,不宣而戰了。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是有備而來,清朝完全是被動應付。所以說,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是蓄謀已久的,這也是當時它的國策所決定的。
甲午戰爭失敗,歷史表象后面起決定作用的是政治、經濟體制。
1894年甲午之戰開始時,清王朝在日本面前已是一個腐朽的紙老虎,表面上有人口、經濟總量、軍隊總數和部分武器的優勢,實際上在國家的近代經濟成分和軍隊的戰術、技術和先進裝備方面都處于絕對劣勢。若仔細分析雙方的“硬實力”對比,此刻已是日強中弱;在“軟實力”方面雙方的差距更懸殊,勝敗屬誰在戰前就毋庸置疑了。
日本開始明治維新時,中國也搞了洋務運動,卻因指導思想不同出現了巨大的差異。日本雖保留天皇制和封建武士的傳統,卻在政治、經濟和軍事體制上全面學習西方,而清王朝在“中體西用”的口號下只引進了一些西方“器物”,而拒不做體制改革。
在甲午戰爭之前,日本青壯年男性已基本完成了掃盲,幾乎全部男童和半數女童也已接受義務教育,而中國占人口總數九成的下層民眾包括兵卒大多目不識丁。當時的中國還沒有新式學校,都是舊式私塾。中國第一所大學京師大學堂,也就是北京大學的前身,在甲午戰爭失敗三年之后才開始建。一個有文化的國家和軍隊同一個文盲充斥的國家和軍隊較量,其結果在戰前便已注定。
甲午戰爭是一個落后的封建國家與一個先進的現代化國家的戰爭,同時也是一個舊式的封建軍隊與一個新式的近代軍隊的較量。
提起甲午戰爭,過去國人往往只想到甲午海戰。實際上,甲午戰爭最重要的作戰都是陸戰。如果說清朝海軍同日本海軍還算在一個檔次的話,那么陸軍就要差一個時代。
甲午戰爭前,清朝軍隊看起來有100多萬,但大部分都是沒用。
25萬八旗兵,根本不能打仗,只能是成天拎著鳥籠子上戲園;46萬綠營兵跟家屬同住,近代戰術一點兒不懂,整天做買賣,一開拔就哭聲震天,也沒法用;勉強可以打仗的只有30萬防軍。
防軍雖然購買了西方槍炮,從洋人那學到的卻只有槍炮施放技術和操場上演練方式,戰術還停留在冷兵器時代以密集隊形攻防時的水平。這些部隊的編制仍沿用湘軍先前的單一營制,營以上無確定建制,平時星散各地,互不相屬,戰時湊合成軍。在戰斗中也難以容納近代各種火器和有效地組織兵種間的協同,可稱是一支拿著新式槍炮的古老舊式軍隊。
日本陸軍雖然不多,就七個師團,八萬人左右,但是在戰時馬上可以擴充三倍。因為日本實行了西方近代兵役制度,一個士兵入伍,開始是兩年,后來干脆一年,訓練完之后復員,作為預備役,然后再招新兵。這樣,日本養兵不多,但是可用之兵很多。
日軍的編制則模仿德國的師團、旅團、大隊、中隊,是現代的軍師旅團營的編制。兵種也是按照近代的軍兵種,步兵、騎兵、炮兵、工兵、輜重兵協同作戰,完全是按近代戰術。
甲午陸戰證明,清朝陸軍同日軍交鋒時,一場戰斗最多打不了幾個小時,甚至一觸即潰。還是按照古代的那種密集隊形,對方一頓炮就打散了。
海軍,雙方倒是在一個技術層次上。中國過去沒有海軍,起家就是學英國,由英國教官,按照英國的條令建立起來的,后來又請了德國教官。日本海軍建軍也是請英國教官來培訓,雙方買的軍艦檔次也差不多,但雙方在管理、戰術指揮上相差太大。
按照英國海軍的管理條令,一個艦隊只能是艦隊司令,在岸上可以有住宅,從管帶到士兵,包括艦長,回港之后也得住在船上,以船為家。這樣,才能練出水兵與船的感情,同時適應船上的生活。但北洋海軍做不到,管帶在岸上都有私宅,還蓋了房子出租給士兵。而且軍紀廢弛,軍艦平時走私,訓練有時候形同虛設。
按照近代海軍的要求,海戰就是要爭奪制海權,破壞對方的海上運輸線。但北洋海軍根本沒有這個觀念,他們的指導思想是守口,守住港口就行,把軍艦當成移動炮臺了。日本在戰爭中是遠距離作戰,海上運輸線長。這本來給了北洋海軍一個有利的戰機,通過切斷海上運輸線,打擊日本軍隊。但北洋海軍根本沒有這個意識,不要說攔截了,連零星的騷擾也沒有。
如果再從深層次的思想文化淵源來考察,中國傳統封建主義的思想統治,導致國民只知朝廷不知國家,只知天下不知世界,只知家族不知民族。沒有樹立近代民族國家觀念,自然無法有效進行保衛國家的戰爭。
令各國軍隊驚愕和恥笑的一件事,是北洋艦隊艦只被圍在威海衛港中向日軍投降時,1000噸級的魚雷巡洋艦“廣丙”號竟然提出,本艦屬于廣東水師,只是去年秋天海軍會操時來到威海,此時應予放行南返。
在這些海軍將領的心目中,好像不是自己的國家而只是北洋水師同日本進入了戰爭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