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曄
陳小曼到美術室交作業的時候,正遇上顧老師在潑墨揮毫,她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壓在宣紙上的奇怪物件吸引住了。卻見那物件,精雕細琢,一只蟬棲于竹子上,餐風飲露,一只蟬蛹于竹殼內欲破殼而出。陳小曼忍不住伸手摸了摸,有一種金屬的質感,她立刻好奇地問:“老師,這是什么呀?”
“鎮紙呀,你們不也經常用嗎?”顧老師邊寫邊笑瞇瞇地回答。
陳小曼有點不信:“鎮紙不都是長方形的嗎?”
顧老師耐心地講解:“鎮紙得名在于能鎮住紙張使它不能移動。古代文人時常會把小型的青銅器、玉器放在案頭把玩欣賞,也會信手用來壓紙或是壓書,久而久之,就發展成為文房用具——鎮紙了。所以啊,鎮紙最初是沒有固定形狀的。”
由于文人印字、刻硯之風日盛及對聯的廣泛應用,鎮紙的造型主要是長條形,多以成對的形式,上面刻詩詞格言,或畫竹梅菊蘭之類,既實用又有藝術欣賞性,特別在擺設很講究的書房里,鎮紙在體現主人愛好、情趣等方面,有畫龍點睛之妙。
“那老師您的鎮紙為什么不用字畫裝飾,或是雕只虎、麒麟什么的,卻是竹子和蟬啊?”陳小曼興致勃勃。
“這是個人喜好了,有的鎮紙寓意辟邪,有的寓意招財,我的嘛,嘿嘿,知‘竹常樂啦!”
“原來鎮紙的寓意這么豐富啊!”陳小曼驚嘆道,“那您這鎮紙是什么材質的呢?”
“我的‘知足常樂是青銅的。鎮紙的材質也很豐富。”顧老師笑著看她,“古代鎮紙材質多為玉、陶瓷、銅以及水晶等,到了明清兩代,還增加了石材、紅木、紫檀木、烏木等。”
中國人使用鎮紙的年代可以上溯秦漢,其雕琢工藝分為刻畫、刻書、浮雕、圓雕、光板等幾十個門類,因各地風俗、各朝代流行不同而精彩紛呈,以其工藝價值與人文價值,可以進入高檔古玩的收藏范疇喲。
陳小曼很開心:“沒想到鎮紙有這么多學問,我這就告訴同學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