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慕陽
圣誕前的一個星期六,我和我中文班的同學一起參觀了柏林科技博物館。
在博物館里,我們除了參觀首飾的制作和造紙技術之外,還參觀了老式的火車、飛機、小木船以及老式的自行車等。這些東西都非常有趣,但是造紙技術給我留下了更深的印象。
通過參觀我們了解到,紙的制作技術是中國首先發明的,后來傳到了歐洲。回家講給爸爸媽媽聽,才知道,造紙技術是我們的祖先對世界的一個最重要的貢獻(其他幾項發明是火藥、印刷術和指南針,和造紙術一起被稱為“四大發明”)。我們原來在電視、游戲中經常看到藏寶圖是寫在羊皮上的,現在明白那是因為過去沒有紙。如果不是我們的祖先發明了造紙術,還用羊皮的話,我們現在上課用的一本書該有多重啊!
博物館這次給我們展覽的重點是手工造紙。大廳里有一臺電視,播放的內容就是中國過去如何造紙的:
做紙首先要做紙漿。做紙漿時中國和歐洲有點兒不一樣。歐洲做紙的紙漿是用舊衣服、麻、棉花等做的,先把衣服撕成碎片,泡在牛奶里,然后把泡好的衣服碎片打爛,裝在一個大木桶里,紙漿就做好了。
中國則是用竹子做紙漿。紙漿做好以后,還需要做一個竹框,竹框上有一層網。然后將做好的紙漿均勻地涂在竹框的網上。濾干水,網上就有了一層很薄的東西。把竹框翻過來,把這層薄薄的東西小心地揭下來放在一層鋪好的濕布上,拿走竹框。這層薄薄的東西壓實、晾干以后,就是古時候人們用的紙了。
現在做紙的方法差不多也是這樣。也是先做紙漿,但現在做紙用的材料有樹皮、棉花、稻草等,材料比以前更多了一些。當然機械設備和技術也先進了很多。
我非常想自己動手做一張紙試一試,但這天是星期六,周末博物館很多房間不開門,不能自己動手,非常可惜。不過我們看到了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做紙的演示過程,還得到了一張印有博物館印章的手工紙,這張紙片雖然很薄,但在我心里卻很重。
(指導教師:黃雨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