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林 曦臺灣地溝油事件仍在持續發酵。“衛生福利部食藥署”8日公布涉案的強冠“全統香豬油”上下游產品5份檢驗報告,發現竟然完全合乎標準,這令島內輿論一片嘩然。與此同時,臺灣一些縣市進一步調查發現,由地溝油制成的香蒜吐司已外銷流入大陸市場。據臺灣《中國時報》9日報道,“食藥署”8日公布強冠“全統香豬油”上下游產品5份檢驗報告,共檢驗黃曲毒素、動物成分等6項指標,其中在市面販賣的“全統香豬油”完全合乎標準。由于皮革油疑似流入廢棄回收油,因此當局加強檢驗重金屬砷、鉛和汞等,尤其是鉻,但檢驗結果發現,強冠原料油雖然檢出砷,但未超出標準,其他重金屬均未檢出。調查報告同時發現,涉案的胡信德工廠產品的指標超出標準。“食藥署”強調,盡管“全統香豬油”的檢驗數據均呈現正常,但按照“食管法”規定,任何回收油都不能作為食用油的原料,因此強冠仍然違法,用“全統香豬油”所制成的相關產品必須下架。9日,屏東地檢署擴大搜查,追查其他涉案廠商。同一天,從強冠進貨最多、購入4611桶地溝油的工研整合營銷公司赴高雄地檢署控告強冠詐欺。工研整合營銷公司委托強冠代工“合將香豬油”,影響的下游廠商達400多家。該公司副總李淑鈴稱,合約清楚寫明強冠若要更改香豬油配方,必須通知工研整合,但強冠卻未通知。強冠是島內知名的油品公司,年營業額達13億元新臺幣。有輿論稱,該公司除向嫌犯郭烈成購買油品外,一定還有其他油品來源,只是還未曝光。強冠公司則低調表示,雖然對成品檢驗結果很有信心,但原料來源有問題是事實,強冠“難辭其咎”,未來會配合主管機關,更嚴謹挑選供料廠商。強冠公司副課長吳素慧說,當初采購人員為求謹慎,購油前曾跟郭烈成提出參觀工廠,沒想到他故意帶到別人的工廠參觀,后來看電視才知道被騙。臺灣《聯合報》9日透露,強冠油品繼被爆大量進入港澳地區后,桃園縣衛生局8日追查又發現,使用地溝油的溢旺貿易生產的香蒜吐司已外銷流入大陸市場。香港南華早報網9日還稱,針對民進黨“立委”蔡煌瑯懷疑強冠公司進口的是經由香港中轉的大陸劣質油,臺當局證實強冠確實曾從香港進口兩批共87噸豬油,但未查到從大陸進貨的資料。臺港目前已就該事件展開調查。地溝油的檢驗報告竟然合格,在島內引發強烈質疑。新竹清華大學化工系教授、消基會檢驗委員會委員凌永健認為,“這份檢驗報告一點意義都沒有”,地溝油販賣長達半年,且工廠買來的原料不見得會立即使用,抽檢樣品無法確認檢體和民眾吃下肚的地溝油之間的關聯,無法確認民眾暴露的健康風險,“反而可能讓不肖業者在法庭上,可以餿水油對健康危害不大為由要求減輕刑責”。林口長庚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稱,官方的檢驗樣本明顯代表性不足,一些未知毒素并沒有檢驗。董氏基金會營養組主任許惠玉也說,有毒物質只要經過稀釋,毒性成分的濃度就會降低,但民眾長期吃下肚還是會增加患癌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屎都驗不出來的政府,這樣的檢驗結果一點也不意外”。《聯合報》9日的社論稱,當局的食品管理,近年雖連續歷經假油及塑化劑風暴的震蕩,仍然處于“打一下,動一下”的消極狀態。以這次將地溝油制成“全統香豬油”的強冠公司為例,“食藥署”去年至今曾六度前往該廠,卻未發現任何問題,反而認定該公司符合“食品良好衛生規范”,誤導民間食品廠紛紛采購其產品,“這種形式主義的官僚作風,又如何主動發掘問題、督促改善?”與此同時,一些糕餅鋪不幸誤信當局標章,還要面對退貨及聲譽的雙重損失,確屬無辜;但另一類企業如味全,生產的食品品項繁多,年營業額上百億元,卻每次油品風暴都中招,“如此缺乏謹慎、不認真看待消費者的大企業,則必須受到輿論譴責”。 文章直言,食品安全的把關沒有任何快捷方式可循,而行政部門的形式主義和應付作風正是培養黑心商人的溫床,“無論如何,不能讓出事的大廠雙手一攤自稱是受害者,就逃掉責任”。▲
環球時報2014-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