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結束于15世紀末的玫瑰戰爭,換來了一個英國全面鼎盛的時代——都鐸王朝。在超過一個世紀的時間內,總共五位都鐸君主統治過英格蘭的屬地。開朝君主亨利七世和伊麗莎白-約克的聯姻,象征著玫瑰戰爭中開戰的雙方在新王朝的旗幟下聯合起來,進一步鞏固了都鐸家族的勝利。這個時期大型的宗教建筑活動停止了,新貴族們開始建造舒適的府邸,混合著傳統的哥特式和文藝復興風格的都鐸式就應運而生。都鐸式府邸建筑體形復雜起狀,尚存有雉堞、塔樓,這些屬于哥特風格;但其構圖中間突出,兩旁對稱,已是文藝復興風格。在尼德蘭影響下,愛用紅磚建造,砌體的灰縫很厚,腰線。券腳、過梁、壓頂、窗臺等等則用灰白色的石頭。室內則為深色木材護墻板,板上做淺浮雕。這是英國從中世紀向文藝復興過度時期的風格,得名“都鐸風格”(Tudor Style)。而在這個時期,帝國誕生了一位永恒之星——莎士比亞。他對之后整個世界的文學戲劇藝術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影響。雨果曾說“莎士比亞這種天才的降臨.使得藝術、科學、哲學或者整個社會煥然一新。他的光輝照耀著全人類,從時代的這一個盡頭到那一個盡頭。”
從都鐸王朝到斯圖亞特王朝,英國的社會生活受國外影響很大。16世紀時,最大的影響來自強大的西班牙,到了17世紀,法國的影響力則更大。在16世紀,宮廷是主要的時尚場所,一套華美的服飾有時價值一套房子。到了17世紀,隨著中產階級的擴大,更多的人加入到時尚行列里,使很多原本屬于王室的設計進入了更多人的生活之中。斯圖亞特王朝時期英國人對東方紡織品(當時印有“南京”字樣的中國紡織品譽滿歐洲)趨之若鶩。王室貴族及中產階級對上乘的東方紡織品的喜愛達到如醉如癡的程度,東方的紡織品被大量用于房間的裝飾上。到了王朝后期,這些紡織品成為了整個英國社會的時尚。在安妮女王當政時期,形成了著名的安妮女王風格,其達到鼎盛的英國裝飾藝術風格。家具最大特色是家具腿呈動物腳爪樣,雙曲線造型,椅背根據人的后背曲線設計,木料多采用胡桃木,配以鑲嵌裝飾、飾面和漆面。裝飾紋樣的典型主題是扇貝殼、渦卷形飾紋、東方人像和動植物圖案。
1714—1830是英國喬治一世至喬治四世在位階段,稱喬治時代。其中1811年至1820年又稱為攝政時期。當代英國很多的生活習慣比如喝茶、看劇、參加社交舞會等都是從喬治時期開始的,這個時代也誕生了英國最早的時尚雜志。盡管英國在喬治時期經歷了“七年戰爭”、“特拉法加海戰”等戰爭,但當時的社會非常繁榮,交通系統得到改善,設計和時尚業發展迅速,以商人和專業人士為代表的中產階層日益壯大,占了當時人口的三分之一。英國著名作家簡·奧斯丁就生活在喬治時期。在她的作品(尤其是《傲慢與偏見》)中就能窺見喬治時期的社會生活百態。喬治時代的建筑風格強調比例和平衡感,運用簡單的數學比例來決定建筑結構。沿著一條街道的房屋,其正面的整齊規則性,是喬治王時代城鎮規劃追求的目標。喬治時代設計通常遵守古典建筑秩序,采用源自于古羅馬和古希臘的裝飾詞匯。最常采用的建筑材料是磚和石頭,一般采用紅色、棕褐色白色,強調門廊的裝飾性,秉承古典主義對稱與和諧的原則。
維多利亞時代被認為是英國工業革命的頂峰時期,也是英國歷史上最為光輝燦爛的盛世。這一時期的英國工業發展迅速,科學、文化、藝術空前繁榮,被稱之為“日不落帝國”。許多著名的文學作品,比如夏洛蒂.勃朗特的《簡愛》、查爾斯.狄更斯的《霧都孤兒》等反映的都是這一時期的社會百態和生活方式。
浪漫主義是活躍于這一時期的主要美學思潮,它在設計樣式上的表現為對哥特風格的復興。當時的人們認為哥特風格最有浪漫情懷和神秘氣氛。這種哥特風格首先在建筑設計上有突出表現,之后才蔓延到服裝、生活用品等其他領域。其最著名的代表作品是英國的國會大廈。另外,中產階級通過工業的擴張積累了大量的物質財富,他們渴望與貴族擁有同等的生活,希望通過住宅的樣式顯示自己的身份,但他們對風格的準確性沒有興趣,因此經常隨機地使用幾種風格的元素,如文藝復興式、羅馬式、都鐸式、伊麗莎白式或意大利風格等。不過,對這些風格的重新演繹并非只是簡單的復制,而是加入了更多現代的元素。折中主義正是在此基礎上產生的。同時,新材料和新技術的發展使得物品的裝飾豐富起來,裝飾性的頂棚深受人們的喜愛,石膏的玫瑰、圓形大浮雕從新古典時代一直延續下來。
1851年的水晶宮博覽會表現了英國的富足和強大,但同時也暴露出了英國在設計方面的薄弱與不足。工業革命后,機械化的產品制造生產相比傳統時代而言,缺少一種合理的裝飾形式。約翰·拉斯金看到了工業生產的這種弊病,極力倡導使用與審美的結合,主張向中世紀的工藝美術學習,以彌補其生產的不足。威廉.莫里斯繼承和發展了拉斯金的思想并發起了工藝美術運動。這項革命性的設計運動引發了全世界的共鳴。它主張技術與藝術的結合,主張設計的誠實性,反對嘩眾取寵,過度裝飾的設計。在裝飾上,反對維多利亞風格、古典主義復興風格,提倡哥特風格設計上的淳樸、實用和誠懇,崇尚自然主義。
工藝美術運動是英國現代主義設計的開端,在其設計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發展為后來的新藝術運動、裝飾藝術奠定了獨一無二的基礎。它所堅持的追求美麗樸素的設計理念一直延續至今。
1930年之后,經濟的大蕭條與二戰的陰霾籠罩在英國的上空,但潛伏在這里的設計之旅卻仍在繼續。憑借獨有的文化底蘊,和工業革命的源起之力,英國依舊保有著獨樹一幟的設計做派。二戰結束后,英國政府對于設計的重視,令英國誕生了許多獨立設計事務所,先進的設計思潮涌入人們的視野,到了1960年,波普設計運動就開始在英國流行。“傳統”與“前衛”,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交織于復蘇中的英倫之域,從廣告設計到室內、櫥窗設計、再到工業設計、服裝設計,一批新生代的設計寵兒開始為英國設計助力。為了振興英國設計,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也作了巨大的倡導工作,她把自己的住宅拿出來創辦設計學校,并宣稱:“英國可以沒有撒切爾,但決不能沒有工業設計!”,等到20世紀80年代時,英國的工業設計終于邁開步伐,重新確立了設計強國的地位。如今,我們可以享有帶有英倫印跡的一切設計品——它們品質超群、展現著英國特有的嚴謹;它們融匯古今,續寫著歷史的傳承和革新;它們細節精湛,散發著優雅的貴族氣質。英倫設計就是這樣,在“保守”與“激進”中,不斷尋求完美的平衡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