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
《設計與死》是日本黑川雅之的隨筆集。有別于一般的隨筆,實際上《設計與死》是由黑川雅之從2006年10月到2009年3月,五十余篇博客文章匯集而成,因此同時還具有某種近似日記的性質,而每篇文章開頭的寫作時間則更加強了這種感覺。甚至在本書的后記中,黑川雅之也明確地肯定了這一點。也正因如此,我們才有幸通過這本書,走進黑川雅之的精神世界。
可能所有初見本書的人,多少都會對題目中的驚人之語感到一點驚訝,畢竟《設計與死》這個標題確實有點過于奪人耳目了。不過當仔細讀過正文之后,讀者大約也能梳理出作者在此處的邏輯脈絡,即:創造之于存在與生命,生命之與靈魂和死亡。作者在文中十余個主題里,都不同程度地談及了死亡這個主題對于設計的意義。關于朋友的去世,命運的起伏,日本民族的審美情趣,以及黑川雅之個人的世界觀……這些話題以“死亡”作為線索,用日本人寫作時慢條斯理的行文風格娓娓道來,倒也頗有看點。
本書中,黑川雅之通過自己一時一地的感觸,展示了自己內心中對于社會,對于生命,對于設計的思考。盡管本書位于版權頁上面的“內容簡介”中,編者寫道:“本書適合在設計領域無法或者很難前行的人們閱讀,也適合那些不能把握自己應該如何進行設計的人們閱讀。”但平心而論,《設計與死》卻并不適合當做“大師語錄”進行膜拜。相反,如果讀者能以平視的角度閱讀本書,或許更能體會黑川雅之細膩、深刻,猶如詩歌一般的心靈獨自。此外,黑川雅之在本書中也談到了關于中國的一些話題,并且以日本設計師的立場表達了自己對于中國的看法。其觀點平實真誠,著實難能可貴。
試讀:
……現在支配日本的是西方思想。這種思想以自然為對象,對自然進行加工,讓其適應人類的規范。而日本人的審美意識是將自己和自然融為一體,從而去看待一切。從發芽,到茂盛,然后枯萎、凋零,這種思想是遵從于自然規律。從這樣的審美意識中,不會產生可持續發展的思想。這種審美意識會使人們面對毀滅而歡笑。只有毀滅,才由心生。死亡并不是令人悲傷的事情。
我不由得想起了已故散文家杉浦日向子女士的一句話,“死是生活的一種形式。”這位作家大概當時已經知道自己時日不多吧。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到作家那高尚的人品。
——《設計與死》第五十章“人類社會的持續發展源于偉大的死亡機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