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健
從事工會工作兩年,接觸的眾多幫扶對象中,我對阿梅印象最是深刻。
初見阿梅是我進工會后首次走訪結對幫扶對象。
當時阿梅42歲,泰州人,離異13年,有一女兒正讀高三。作為“40、50”人員,居委會幫忙聯(lián)系在城管做合同工。前夫是外地人,大學生,有穩(wěn)定工作,那工作還是當年阿梅父親幫找的。
阿梅最大困難是無住房,離婚后帶女兒租住在車庫。為照顧外孫女高考復習,父母讓阿梅母女倆住進了自己90平米的家,那里還住著阿梅外婆以及妹妹一家三口。
阿梅生活的艱難顯而易見。但為了讓女兒過得好一點,她不怕苦不怕累,不怕付出,除了尊嚴。
離婚后,前夫未見過母女倆,阿梅不知他目前情況,生活費是單位會計每月打在她卡上的。根據(jù)阿梅提供的信息分析,前夫應有一份不錯的收入,應有能力、也有責任給母女倆提供幫助。當我們提出由工會出面找阿梅前夫做工作時,阿梅堅決拒絕了,表示寧可討飯也不求他。
阿梅長得五官端正,只是歲月和境遇把她磨礪粗糙了,應有機會再找個收入高點的伴,那樣她的困難很快可得到解決。可當我們提出愿意為她牽線搭橋時,她表示除非雙方情投意合,否則絕不勉強。
“其實我每天過得很充實,房子反正買不起就不想它了,干活時忘了一切煩惱,回到家有女兒的安慰。女兒很優(yōu)秀,當年中考以0.5分之差沒能上公費省泰中,目前在二中,成績一流。”
看著阿梅純凈的臉,我突然對幸福的取得又有了全新的領悟。當人活得有尊嚴時,快樂、幸福的獲得變得那么簡單直接。
再次見到阿梅在幾個月之后,我給她女兒送金秋助學金。女兒果然爭氣,考取了蘇州大學。這時的阿梅興奮得兩眼放光,“我有盼頭了!”她反復地說。“有你們工會等方方面面支持,我再多打點工,扶持女兒到大學畢業(yè),我就熬出頭了。”此刻的阿梅是幸福的,她的幸福是多么干凈!
我周圍不乏生活小康人士,為財富的累積、為職務的升遷“嘔心瀝血”,他們會有阿梅這樣純潔的幸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