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懿
提及美滿婚姻的黏合劑,人們常會聯想到孩子、共同的生活追求或者彼此營造的美好家園,很少有人將持久的婚姻與婚前同居畫上等號。近日,一項研究稱,同居或能讓雙方關系維持8年以上。
乍一聽,這樣的研究結果仿佛給婚前同居的情侶們吃了一顆定心丸,但細細想來,同居的理由多種多樣,同居的結果也并非都是圓滿收場。一來,在國外的文化背景之下得出的調查結論,在傳統的國內是否能落地生根,我們不得不打一個問號。再者說,同居只是一種形式,和諧的婚姻關系才是本質,與其說婚姻關系的持久是由同居這一形式來維持,還不如說是和諧關系的本質在起作用。
【調查】
你認為同居的理由是什么?
參與調查人數:117人
被調查者年齡:23歲-35歲
調查結果:
同居是為了更好走入婚姻的一種婚前磨合期,41人,占比35.04%;
同居是為了了解對方的生活習慣和優缺點,51人,占比43.59%;
因為外部條件不足而選擇同居,25人,占比21.37%。
【體驗】
以同居來“試婚”適用于那些自我意識較強、具有承受力和自主判斷能力的人
天津良友心理咨詢中心首席咨詢師翟惠霞表示,同居這一觀念是西方的舶來意識,其初衷是在進入婚姻之前完成共同生活的體驗,并在其間為自己留下更多的擇偶余地。但是,以此為動機的同居僅僅適用于那些自我意識較強、具有承受力和自主判斷能力的人。從外部而言,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下,同居者往往無需承受輿論壓力,文化環境的寬松,也有利于人們形成自我意識。正因如此,在選擇婚前同居的中國人中,往往只有目標明確的人才能修成正果。
34歲的廖飛在和妻子兆一結婚之前,兩人有著長達10年的戀愛史,其中4年是校園戀愛,6年是同居生活。當年,兆一大學畢業后從沈陽到天津就業,廖飛追隨兆一來到天津,于是兩人住到一起。廖飛認為,選擇同居是因為愛,而在同居的過程中,培養共同的樂趣以及磨合生活習慣才是主題。“戀愛的時候,除了逛街吃飯,就是看電影喝咖啡,其余空間都留給自己,這和實際生活完全不一樣。”同居后,廖飛和兆一的共同愛好是養狗、烹飪以及戶外運動,正是這些內容,極好地填補了兩人的生活空隙。當然,兩人在生活中也時常產生矛盾,例如廖飛在扔垃圾時總忘記合上垃圾桶的蓋子,如廁后忘記放下馬桶圈;兆一在用完廁紙后不主動更換。這些看似瑣碎的細節,常常導致雙方爭吵。回想當初,兩人也承認,如果經不起磨合,很可能會在同居期間分道揚鑣。但在6年的生活中,兩人在磕磕碰碰之后卻總能和好,這一點,是他們堅定地走進婚姻的基礎。
【風險】
任何方式都不能降低風險,反而容易因為錯誤的出發點而引發更多問題
翟惠霞表示,同居的風險無非就是無法締結婚姻,這種風險意識會在錯誤的動機或是傳統觀念下產生。而有些人對于同居的反感,正是出于對風險的擔憂。現實中,很多人誤以為自己能夠降低同居的風險,殊不知,任何方式都不能降低風險,反而容易因為錯誤的出發點而引發更多問題。
于飛和李旭在就讀高職時相識,臨近畢業時,于飛住到了李旭家中。于飛與男方家庭共處一室的同居生活長達十年,這也顯示出于飛要嫁給李旭的決心。但是,這十年的相處以及隨后的婚姻關系,卻并未改變李旭待人冷漠、懶惰以及養尊處優的缺點,以至于生子之后,于飛仍要忍受李旭的這些“毛病”。寵愛李旭,成了于飛的任務,兒子的出生,更讓于飛感到不堪重負。雪上加霜的是,因為婚前長期住在婆家,讓于飛在李旭家里沒了地位和尊嚴,種種苦難,令于飛對這段婚姻深感質疑,甚至打起了離婚的念頭。
“生米煮成熟飯”就沒了退路,這是典型的傳統觀念,在翟惠霞接觸的案例中,常有當事者因為同居而感受到社會輿論的壓力,進而走入婚姻。這種婚姻的締結因為缺乏感情基礎,時常伴隨著隱患,其婚姻質量也大打折扣。甚至可以說,因這種同居而締結的婚姻,根本無法持久。
【慎重】
倘若無法接受不婚的結果,或是不能承受傳統觀念下所產生的輿論壓力,就不要輕易選擇同居
尋求共同的生活體驗、為擇偶留下選擇余地,是同居的初衷,但在現實中,很多人卻未必清楚這一點。翟惠霞表示,在年輕群體中,同居的動機可以是對性的渴望,也可以是對歸屬感的渴望,甚至是為了逃避處理人際問題;而在大齡群體中,同居的動機則更傾向于尋求穩定的生活方式和排解寂寞。
白靜來自于一個不幸的家庭,高考之前父親猝然離世,加之母親嗜賭成性,讓她早早產生了自立門戶的想法。為了尋求家的歸屬感,白靜19歲就開始與男友小宇同居。在共同生活的四年里,性格孤傲的小宇發現自己無法接納心高氣傲的白靜,兩人就如同一山二虎,根本無法相融。這場戀愛,最終以小宇的出軌而終結。在白靜看來,小宇只是為了發泄欲求而與自己同居,到頭來,受傷的還是自己。
相比于年輕人,38歲的香蓉卻安于不結婚的同居生活。四年前,香蓉與前夫離異,不久便與中學同學楚喬重逢。由于兩人年輕時曾經相愛,并且都已離異,于是很自然地開始了同居。在相處的過程中,兩人的關系一直很融洽,楚喬也不止一次提出要娶香蓉為妻,但卻屢遭拒絕。在香蓉看來,雙方的子女將會給彼此的生活帶來影響,而結婚勢必牽扯財產,這些復雜的后續問題都是她不愿面對的,而無牽無掛的同居生活則讓她覺得更為穩定。
實際上,無論同居的出發點是什么,其結果無外乎結婚或分手。翟惠霞提出,婚前同居或許可以為婚后的生活做好鋪墊,但這并不意味著同居就不必承擔風險。因此,在選擇同居之前,情侶們一定要慎重,倘若無法接受不婚的結果,或是不能承受傳統觀念下所產生的輿論壓力,就不要輕易選擇同居。因為婚前同居只是為婚姻保鮮的一種可能性,人們只有認清這一點,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摘自《天津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