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怡晗
“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個好朋友,敬個禮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找朋友》是80后、90后最熟悉的歌謠之一。如今,盡管很多孩子也會唱這首兒歌,可多數孩子已很難找到合適的玩伴。為了幫自己7歲的兒子找到玩伴,家住新區的市民劉開欣日前在某論壇發帖,倡導建立“玩伴群”。此帖一出,僅半個月時間,就得到50多位家長的積極響應。
專家表示,同伴交往能幫助孩子“社會化”,家長不妨為孩子建立“伙伴圈”,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為幫兒子找玩伴,媽媽網上發帖
“與父母們聊天,大家都覺得現在孩子玩伴太少了。”市民劉開欣說,“今年寒假期間,由于和兒子相熟的同學不是回了老家,就是去上了興趣班,同小區的孩子又不熟悉,7歲的兒子不幸‘落了單’。”
看著兒子整天只能待在家里玩游戲、看電視,劉開欣決定通過網絡為孩子找個玩伴。她建立了一個QQ群,并在本地某論壇上發帖征友。她在帖子中寫道:“希望通過此帖長期建立新區5歲至8歲孩子交流玩耍群,希望孩子走到戶外,享受童伴交流玩耍的快樂。玩得越瘋俺越喜歡,遠離電視、遠離電腦游戲;還可以集家長們的長處,帶著孩子們一起玩。”
此帖一出,家長紛紛表示贊同:“這個想法本身就是一個創意,幫孩子們從小營造社交環境,幫頂。”“好事!現在孩子除了手機就是平板電腦,然后就是看電視。”
劉開欣說,QQ群成立當天,就有家長申請加入。如今,半個月時間過去了,她的“玩伴群”已聚集了50多名家長。雖然目前家長們仍在熟悉階段,但劉開欣很看好未來的“玩伴計劃”。
孩子為何面臨“伙伴危機”
“不知道這算不算獨生子女的悲哀。”劉開欣說。加入QQ群的家長都有這樣的同感,小時候,大院子或是老街坊,稍微一叫都是十來個人。但現在生活中,鄰里之間交流越來越少,甚至樓上樓下都不認識,孩子想找個玩伴也很困難。
澗西區某小學教師徐青說:“現在孩子忙于學習,閑暇時間本來就少,而且不少家長又給孩子報了各種培訓班。如此繁忙的生活和激烈的競爭環境,導致孩子對同伴懷有戒心,根本不愿敞開心扉交朋友,因此常常感到孤獨。”
“現代家長多是‘孟母’,很在意孩子與誰交往,總是希望孩子跟學習好、家庭條件好的孩子交朋友。”市心理咨詢師協會會長楊延卿說。家長的出發點雖是好的,但過度干涉會影響孩子正常交友,使孩子產生挫敗、恐懼甚至是排斥的心理。
洛陽師范學院教育學教授孟憲樂說:“現代家庭多為‘421’結構,孩子生活在這樣的家庭中,很容易形成優越感,以自我為中心。從教育學上來看,同伴交往能使孩子‘社會化’,通過與同齡玩伴的交往,能幫助孩子學會協作、交流、處理矛盾,適應社會環境。這種能力的培養,是家庭和學校教育不可替代的。”
為孩子建“伙伴圈”,家長須正確引導
“通過QQ群為孩子征集玩伴,只是一種方式。”劉開欣說,“在現實生活中,家長們也需要主動出擊。”過年期間,她在小區里和同齡孩子的家長打招呼,互留電話。下雪天,小區里的孩子們就一起打雪仗,玩得很開心。
“家長應主動幫助孩子從小創造和小朋友的交往機會。”楊延卿說,“人際關系危機在現階段青少年中非常普遍。除此之外,學齡前兒童的孤獨、內向、不自信等問題,中小學生的厭學、網癮等問題,青少年的暴力傾向等心理障礙問題,也均與獨生子女缺乏玩伴有一定關系。”
家長如何引導孩子,做好玩伴教育?孟憲樂認為:“父母為孩子建立圈子的做法,值得認可。但是,在孩子玩耍中,家長應注意不要過度干涉,可以在一旁觀察,做有意識的引導,幫助孩子解決不能解決的問題。同時,在玩的過程中,家長應注意相應的安全措施,消除環境中的安全隱患,尤其是在組織室外活動時,做好相應的預案,避免出現問題。此外,家長還可以學習閱讀一些教育心理的書刊,掌握不同年齡段孩子的特點,并應用到實踐中。”
他表示,現在的社區越來越規范,社區也可以組織志愿者或有余力的退休老人,看護孩子們,解決他們的“伙伴危機”。
(摘自《洛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