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大陸
社會流行語往往能折射社會變遷。一個促使流行語的傳播和表達發(fā)生質變的原因是“社會問題意識”,如果說,之前的流行語更多地指向“人際交往”,當下的流行語則更多地折射社會問題。不管是一種渴望的寄托,還是一種訴求的表達、現(xiàn)實的記載,終究是來自人民群眾的聲音。
這不僅是因為流行語的產生有其社會心理的基礎,即大眾中存在著表達某種觀念和意愿的渴求,更準確來說,或正如《人民日報》2013年的國慶社論所言,改革開放35周年“創(chuàng)造了推進現(xiàn)代化的中國奇跡”。但當改革沒有完成時,當改革進入“深水區(qū)”,就要面對“矛盾凸顯期”的課題。所以,當今的流行語及時針對社會事件,如河北大學的撞人事件引出“我爸是李剛”;溫州高鐵事故引出“你不信我信”,并迅速在網上發(fā)酵,甚至進入《咬文嚼字》“年度流行語排行榜”就不足為奇了。
其他頗受歡迎的,如“神馬都是浮云”,明明是天馬行空、叱咤風云的“神馬”,卻利用其諧音來表達“什么都是浮云”,將城市白領面對壓力時的無奈,將一種消解性的精神意象很“酷”地表達了出來,成為無數(shù)網友喜聞樂用的口頭禪。當然,也有不少表達超然、豁達人生態(tài)度的流行語。例如,利用諧音“鴨梨”指壓力、以“杯具”指悲劇,來描述城市白領的心情冷暖。在這個改革攻堅的時代,審讀這些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流行語,應該可引出許多深透的思考。例如,李瑞環(huán)在新近出版的《看法與說法》一書中提出“上山下水問漁樵,要知民意聽民謠”時,還舉例“官出數(shù)字,數(shù)字出官”的經典“段子”,以此來強調“對社會情緒要高度重視,同時要認真分析”。承擔時代責任、回應人民期待,正需要這種清醒且清明的態(tài)度。
值得欣喜的是,在這些年的流行語排行榜中,出現(xiàn)了“給力”“正能量”等流行語。一句“給力”作形容詞解“很有勁”、作動詞解“給予力量”,且語音短促飽滿、扎實而昂揚,給人以向前、向上的指點和激勵。一句“正能量”源于物理學和心理學,將人和社會比作一個能量場。凡屬健康樂觀、正派正氣的價值判斷、行為規(guī)范和精神情感,均可成為其動力引擎。在網上,這些富于明亮色彩的流行語在“流行”“娛樂”和“綜合”等評定指數(shù)上的得分都很高,《人民日報》也曾用其來制作標題。還有,如黑龍江為救學生而截肢的女教師、浙江為旅客安全而忍受高速公路飛來之物擊破肝臟之痛的司機,因被網民潮涌般地贊譽為“最美女教師”“最美司機”,以至于“最美——”句式也進入了流行語排行榜。在此,不管是一種渴望的寄托,還是一種訴求的表達、現(xiàn)實的記載,終究是來自人民群眾的聲音,來自人民群眾的正義和良知。
當人們透視語言并解析語言的時候,就是在探究生活。生活才是人存在的本質,才是人表達與追求的本質。當流行語比照于書面語的規(guī)范和嚴整,以更多隨意、流暢、鮮活、俏皮的口語化形態(tài)呈現(xiàn)的時候,不僅可見中國語言所蘊含的深邃寓意和無窮奧妙,更可見來自民間、來自群眾的生存智慧和創(chuàng)造精神。尤其是那些帶有批評和嘲諷意味的流行語,腳踩在底線上,手卻不去碰觸高壓線。其表達上的智慧和對意義的建構,通過文字、數(shù)碼、字母、符號的串聯(lián)疊加,通過或夸飾、或調弄、或戲謔的喜劇效應,既立在其中,又站在其外;既真戲假作,又假戲真演;既面對別人,又告訴自己。在說與聽、聽與說之間的傳遞中,在意會與意會、心靈與心靈之間的接力中,流行語終于使流行敞開了它的門戶,敞開了它的謎——那就是把生活展開,把生活的需求和渴望展開,把生活的正大和幸福展開。
(作者為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