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濤
烏蘭巴托:
烏蘭巴托南北兩面是連綿起伏的群山。清澈的圖拉河從城南的博格多山腳下自東向西緩緩流過。市區沿著圖拉河布局,呈狹長形。主要街區坐落在河北岸。
城市面積4704平方公里,人口140萬,幾乎占全國總人口的一半。
烏蘭巴托在歷史上曾先后幾次更名。它始建于清朝崇德四年即1639年,是蒙古喀爾喀部的政治中心,當時稱為“鄂爾固”。后來又稱為庫倫,意為柵欄圍起來的草場。乾隆四十三年即1778年,清朝在此設立城防,稱此城為大庫倫。1911年辛亥革命后,八世哲布尊丹巴在沙俄的支持下,成立政教合一的大蒙古國,以大庫倫為首都。1924年,在蘇聯的策動下,蒙古人民革命黨推翻了蒙古王公和活佛的統治,將大庫倫改名為烏蘭巴托,并以法律形式將其定為首都。
乘坐國航CA901航班,從北京到烏蘭巴托,飛行不到兩個小時。當你在座位上感覺到飛機出現明顯傾斜轉彎時,說明你已經進入了蒙古國的領空。8月本來就是蒙古國的最佳旅游季節,再加上今年雨水充足,草原更是綠得讓人心醉。
首都烏蘭巴托位于蒙古高原中部,海拔1351米。這里地處內陸,屬典型的大陸性氣候。一下飛機,清新的空氣撲面而來,白云如同新摘下的棉花,潔白無瑕,散落在湛藍色的天空里。一望無際的草地上,成群的牛羊在低頭吃草、散步,悠閑地享受著陽光和美食。這一刻,時間仿佛也放慢了腳步,在勸說來到這里的人們,把生活的節奏放得慢點,再慢點。
烏蘭巴托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已有300多年的歷史。與此同時,它又是一座新興的現代化城市。城市中古老與現代建筑比鄰,折射出烏蘭巴托的年輕與滄桑。
這里有著現代的面孔:高樓大廈鱗次櫛比,城市的角落布滿了富有情調的咖啡館和酒吧;國際一線奢侈品牌的專賣店,伴著大幅美輪美奐的廣告牌出現在街頭;時不時會有穿著高跟鞋、超短裙,挎著LV包的時髦女郎從身邊經過。烏蘭巴托的街頭,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汽車,既有老式蘇聯車也有威風八面的悍馬,當然最多的還是符合當地人粗獷豪邁性格的越野車。雖然蒙古和我國內地一樣,規定機動車靠右行駛,但右舵車比比皆是,初來乍到還真有些不適應。現代都市的通病——交通擁堵問題,烏蘭巴托也不可避免,早在兩年前就開始實行機動車尾號限行的政策。市中心的廣場,和天安門廣場很像,但這里沒有安檢,沒有升旗儀式,有的是三三兩兩休憩閑聊的人們,踢足球、玩輪滑的孩子。盡管烏蘭巴托是蒙古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但在這里卻感覺不到大都市充滿壓迫感的繁雜與浮躁,只有平靜和舒適。
作為一名游客,漫步在烏蘭巴托,走的時間越長,走到城市的更深處,就越能感受到它傳統的一面。高樓大廈之間留存著不少傳統而古老的建筑群,博格多汗宮、喬依金廟是其中的代表。
博格多汗宮是蒙古末代皇帝八世哲布尊丹巴活佛的冬宮,在其圓寂后,當時鬧革命的喬巴山將冬宮里大量的珍貴物品進行拍賣,造成了文物的流失。1926年,蒙古人民黨中央委員會將博格多汗宮改為博物館。目前,博物館中收藏及展出蒙古幾百年來皇室和喇嘛教的寶物,包括多尊金身或青銅佛像、刺繡和全世界唯一的豹皮蒙古包,甚至還有乾隆皇帝賜予哲布尊丹巴活佛的海南黃花梨的木椅。
喬依金廟是1904年八世哲布尊丹巴活佛為弟弟喬依金喇嘛羅布桑海德布建造的, 1938年改為博物館。據史料記載,當時有300多名中蒙兩國工匠參與了建造工程。走在兩個建筑群中,你會感受到許多中國文化的元素,亭臺樓宇的造型、雕廊畫柱中的傳說,仿佛逐一訴說著當年滿蒙密切交往的歷史。
不過,烏蘭巴托街頭,中文并不多見,更常見的是用俄語字母書寫的標牌。這是一座受蘇聯文化影響深遠的城市。1924年,在蘇聯的策動下,蒙古人民革命黨推翻了蒙古王公和活佛的統治,將首都改名為烏蘭巴托,在蒙語里是“紅色英雄城”的意思。在蘇聯統治的70多年里,對烏蘭巴托進行了徹底的改造。近幾年,這里也興建了一批具有現代化標志的建筑,但目前城區的大部分住宅和建筑仍保留著蘇聯時期的影子。
蒙古人崇尚英雄,除了將他們的英雄事跡留存于教科書之外,還非常喜歡立像紀念。像我們所知的馬可?波羅、列寧、蘇聯元帥朱可夫等人的雕像,都能在烏蘭巴托找到。
烏蘭巴托城區還保留有許多蒙古包,四周圍著木柵欄。很多蒙古包里雖然通了電但沒有上下水,取暖和做飯要燒煤,飲用水需要到附近的水站購買。
從市區驅車一小時,就來到了廣闊無垠的草原。馬兒、牛兒、羊兒在路邊悠然吃草,有時候還會賴在公路中間,任憑你大聲鳴笛也不肯加快腳步。抬起頭,可以見到雄鷹在高空盤旋,給湛藍的天空平添了幾分神秘感。山巒起伏的大草原,潔白的蒙古包像顆顆珍珠一樣散落其間,青色的炊煙在蒙古包上空飄揚,外人看來,這里仿佛世外桃源一般,其實只不過是牧民們最正常的一日。
現代與傳統、游牧文化與西方文明,就這樣在烏蘭巴托這座城市和諧地交融在了一起。
作為新興的國際大都市,烏蘭巴托的飲食文化更是結合了東西方的精華。
在蒙古,即使是吃蒙餐,無論在家還是在外,桌子上始終擺放著刀叉和勺子。許多餐廳看上去都很西化,菜單上既有西餐,也有蒙餐,區分不是很明顯。客人點的菜,服務生全部記在腦子里,不管多少人,端上來的菜很少弄錯。初到這里來的客人,常對此驚訝不已。
蒙古人的飲食習慣千百年來并沒有發生多大的變化,基本以肉食為主。罐燜羊肉是他們的最愛,也是招待貴客的首選。罐燜羊肉的做法看似簡單,但是對材料的要求卻很嚴格。首先必須選用肉質細膩、脂肪多的綿羊肉,然后將處理好的羊肉放進密閉性能好的罐里碼一層,再放一層在火里燒好的石頭。這些石頭同樣有講究,必須是河邊的鵝卵石,而且要圓滑、質地密實。就這樣,一層羊肉,一層石頭輪流碼好,同時放入洗好的整個土豆、胡蘿卜和切一半的洋蔥,上面撒些鹽,再加一點水,蓋上蓋,放在石灶上燒煮,真是美味無比。
在烏蘭巴托有一家很有名的蒙餐廳——“現代牧民”,幾乎所有來到這里的外國游客都會慕名前來品嘗一番。店里的奶茶是一大特色,除了散發著奶香茶香外,還有肉的香味,原來里面加入了風干后的羊肉條。喝過奶茶后,杯底還留有細小的肉渣,嚼起來很有味道。
說到當地人最喜歡的傳統面點,莫過于蒙古包子和餡餅。蒙古包子不用發酵面做皮,而是燙面,里面是肉餡加上洋蔥和鹽、黑胡椒。形狀與中國的燒麥相似,不封口,特點是餡大、皮薄、味道鮮香。吃起來也有講究,咬一小口,先將油湯吸干凈,然后再一口放進嘴里,滿嘴的肉香。蒙古餡餅是用油炸出來的,樣子有點像中國北方的盒子,呈半圓形,炸得金黃金黃的,看起來格外可口。
許多來蒙古的中國游客,十分喜歡蒙餐,但是頓頓吃肉,有些受不了。其實,蒙古人吃肉并不總是大快朵頤。在成吉思汗時期,就有這樣的說法:早餐像請朋友吃,午餐像請自己吃,晚餐像請敵人吃。意思是說,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飽,晚餐不吃或是少吃。看來,在很早的時候,蒙古人就已經開始注意養生了。
約翰?列儂曾說:“當我們正在為生活疲于奔命的時候,生活已經離我們而去。”但在烏蘭巴托,你永遠不會擔心這一點。
蒙古人生活得很隨性,時間觀念較淡,和他們打交道,一定要適應這樣的慢節奏。通常和朋友約好見面,卻遲遲不見人來,打電話詢問,說“馬上”。這一馬上,可能半個小時就過去了。
“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金錢”,對絕大部分中國人來說是至理名言,但是在這里,即便你沒有錢,卻有的是時間,“慢生活”的理念深深地浸透到人們的生活和工作過程中。餐館里,你看不到客人使勁催服務員上菜,大家坐在那里,輕聲交談,喝著飲料,享受著輕松和愜意。街道上,你也看不到來去匆匆的腳步,只有搖搖晃晃的身影折射出一種淡定的心態和閑逸的味道。
蒙古人對生活的追求看似簡單,實則有著高質量的生活方式。在宜人的季節里,許多普通的蒙古人,一家幾口,開著車,帶著幾張餡餅,一暖壺奶茶,一瓶白酒,坐在河邊,能高高興興地玩一天。蒙古人中會游泳的很少,但在炎熱的夏季,你能看到許多中年男人腆著大肚子,坐在河里,感受著清涼和舒心。遇到下毛毛雨,也很少看到蒙古人打傘,雨水更不會打亂行人悠閑的腳步。
蒙古人的輕松、樂觀,拒絕焦慮與急躁,確實達到了極致。記者下牧區,經常看到汽車在草原上發生故障。按照中國人的想法,要趕緊把車修理好。蒙古人則不然,他們不急不躁,喝完酒吃完飯,再來解決面臨的麻煩。這種隨遇而安,真是心境的考驗。
當地人告訴我們,他們的生活方式就是親近自然,回歸自然,順應自然。而我這個中國記者最深的感受則是——“慢生活”是一種精神狀態,與財富、權力等外在因素實在沒有多大關系。
來烏蘭巴托吧,相信你的腳步也會慢下來,你的心也會敞亮起來。
自駕游小貼士:
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開車,該是件多么痛快的事!去蒙古旅游,當然首選自駕。
目前,中國—蒙古—俄羅斯自駕游業務已經開通。根據蒙古國法律,禁止外國車輛在蒙古國境內長期停留,可以經停。自駕游愛好者可登錄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網站WWW.ATACHINA.ORG,辦理ATA單證冊(指國際通用的海關文件,是世界海關組織為暫準進口貨物而專門創設的)。若在二連浩特市口岸直接辦理也可以,由當地的正規旅行社負責協助辦理,并一同辦理出入境簽證,簽證費為700元人民幣。一般情況下,自駕游愛好者要將車價的60%金額打進申請省份的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賬號,作為押金。
自駕線路:
中國至蒙古國方向:二連浩特—扎門烏德—塞音山達—喬依爾—烏蘭巴托,全長780公里,道路為雙向雙車道,柏油路面。
蒙古國至俄羅斯方向:烏蘭巴托—額爾登特—阿拉騰寶力格,全長450公里,水泥路面。阿拉騰寶力格—烏蘭烏德—伊爾庫茨克,全長72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