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旭東
《責任》
作者:王景平
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
人,生下來就是來盡責的。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責任便與我們形影不離。在人生的道路上,每個人都會背著一個包袱走路,包袱里有家庭、事業、友情、親情……歷盡千難萬苦,卻無法丟棄其中任何一件。因為這上面寫著兩個字:責任。作者通過美國之行親身走訪、探詢、調查,對比研究了中美兩大國的價值觀和責任觀,以期喚起新形勢下公眾的責任意識,引導更多有識之士對責任問題進行研究。
責任二字,看起來普普通通,實際卻重若千鈞。我們看似無心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對責任的踐行。人們常說責任如山,但我感覺責任更像氧氣,可能感覺不到,卻與生命須臾不可分離。雖然我自認責任感強,且一向認真盡責,但從未想過把它當作一門專門的理論來研究。直到拜讀了《責任》,才頗有“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的恍然之感,原來這種“熟視無睹”“視而不見”的問題,研究起來不但大有深度,而且大有意思。
說它有深度,是因為這本書絕非就事論事,而是橫攬中外,縱貫古今。比如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因未能兌現自己上任之初輕易許下的搬遷美國海軍陸戰隊普天間航空基地的承諾,遭執政黨和民眾的雙重反對,最終灰溜溜下臺。再比如“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諸葛亮,即使在劉備身亡之后,面對阿斗那樣無能的君主,他也絲毫未有非分之想,其忠心耿耿、盡職盡責的表現堪為后人表率。除此之外,作者還引用了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德國著名作家艾克哈特·托爾,中國清朝時期的學者李毓秀、國學大師南懷瑾、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等人的事例或著作,旁征博引,有理有據,足見作者思想之力。
說它有意思,是因為這本書完全不似想象中一樣老套古板、枯燥教條,叫人看了昏昏欲睡,反而是趣味十足,與時俱進,和近年來社會的熱點問題結合得很緊密。略舉一例以說明。
2009年到2011年間,中國社會出現了“蒜你狠”“豆你玩”“姜你軍”“煤超瘋”“糖高宗”“米高揚”“油你漲”“鴿你肉”“蘋什么”等大批“三字經”。到2011年下半年,又成為“蒜你賤”等情況。一方面,它形象地展示出食品接力漲價的現狀和群眾的無奈和抗議;一方面,推動著CPI的忽高忽低……與此同時,蘇丹紅、三聚氰胺、瘦肉精、毒豆芽、染色饅頭、硫磺生姜、地溝油等食品安全問題也是此起彼伏。
這些看似可樂,實則可驚可懼的“三字經”后面,隱藏的確實是社會責任的缺失。
再看另一例。
越位,古語叫不敢越雷池一步,嚴重的叫犯上作亂。八十萬禁軍教頭、豹子頭林沖,游戲規則是懂的,但被人家下了套子,帶刀進入“白虎節堂”,被當場抓住,有口辯不成,有理說不清。
至于“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這是鼓勵士兵有上進心,而決不是叫士兵去越了元帥的位置自己干。
上下級之間不能越位,橫向的職責上也不能隨便越界,要各盡其責,各謀其政。
《責任》文字新穎活潑,詼諧幽默,令人會心一笑之外,又能有深深的思索。工作中也好,生活中也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若是每個人都能在自己的位置上安守本分,各司其責,則身可修,家可齊,國可治,那么天下之平也就指日可待了。
焦裕祿的女兒焦守云在總結自己父親的一生時用了6個字:“忠實、踏實、平實”,就是“做人講感情,做事講擔當”。這種忠實的品質,這種擔當的精神,難道不是責任的最好體現嗎?所以,我們今天重溫焦裕祿,學習焦裕祿,也不妨多讀讀《責任》,切莫忘記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