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憲
11月4日美國將舉行中期選舉。按理說,今年的中期選舉既對奧巴馬最后兩年能夠留下怎樣的政績有牽制性影響,又將為2016年總統大選埋下伏筆,應該大肆炒作、大舉關注才是。然而,恰如深秋時節那難掩的一抹凄涼,今年的中期選舉透著些許冷漠。
在南卡羅來納州哥倫比亞市一次競選活動中,共和黨眾議員米克·馬爾文尼滔滔不絕地演講,但他面前只有5位聽眾。這還不算最少的。另外一場競選活動中,他面前的聽眾只有兩人。《華盛頓郵報》相關報道的標題便是“如果他們舉行選舉,沒有人去選怎么辦?”
近段時間,本刊駐華盛頓記者的郵箱中充斥著民主、共和兩黨十萬火急“求捐款”的郵件,封封都說自己籌款缺口很大。求得越急,越說明愿意做政治捐款的人少了。美國選舉研究中心的相關調查顯示,今年參加中期選舉的選民數量將急劇下降,選舉結果也將隨之變得更為撲朔迷離。
中國人常說“哀莫大于心死”,美國人對中期選舉雖然還沒“心死”,但也心冷了、心煩了。放眼望去,到處是“你們愛咋咋地”的氣氛。
美國民主制度的架構就是基于民主、共和兩黨的角逐。4年一個周期,干得太爛就有可能被選民投票踢出門外。但事實并非如此簡單。有時候,對現實的不滿能夠催生出高昂的政治熱情。2008年就是如此。人們太不滿小布什的8年爛事了,政治熱情一度高漲,歷史性地把奧巴馬推進了白宮。想當年,奧巴馬打著“變革”大旗,淚流滿面地在芝加哥發表競選演說,曾令多少美國人激動不已。
結果,6年下來,奧巴馬最大的“變革”是自己頭發白了。他不僅未能改變曾經發誓要改變的“華盛頓政治文化”,反而在華盛頓這架巨大的政治機器面前磨得銳氣大減。嘴上強硬,底氣早軟,內政外交,乏善可陳。這次中期選舉后,十之八九又要進入國會被另一個黨派控制的“跛鴨期”,再也難成大事。他的總統生涯,可能也就這樣不了了之。
所有這一切,美國選民都看在眼里,但無可奈何。兩黨相斗到極化境地,換了誰也干不成大事。《華爾街日報》和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近期一份民調顯示,選民對當前政治體制的信心已降至最低,2/3的人表示美國正走在錯誤的路線上,僅有1/4的人相信美國正朝著正確的方向運轉。當然了,在美國,正確和錯誤是一個因人而異的概念,結果常常是什么都不干最不會惹爭議。這不,移民改革曾是奧巴馬發誓要完成的事業,但為了防止共和黨拿移民改革當把柄,奧巴馬決定推遲移民法案到中期選舉后。他那些雄心勃勃的“變革”,大部分就這樣拖下來了。
奧巴馬這套做法,是典型的犬儒主義:思想強大,行動弱小,和稀泥,得過且過。總統的風格會影響一個國家的風格,大部分美國人也習慣睜只眼閉只眼了。反正,美國的政治本來就是有錢人的游戲,更何況今年4月2日,最高法院還取消了個人對政客的捐款上限,這個游戲只會變本加厲,這次中期選舉就是一次大鱷與政客明目張膽結合、茍且、算計的嘉年華。既知如此,何必認真。
美國建國之父們當初的制度設計初衷良好,但這本經念著念著就變了形。運行了200多年的這部政治機器已經具有強大的慣性,要改很難。如今這部機器恰似鐘擺,中期選舉可能是一個回擺的節點。1994年克林頓任內的中期選舉,美國人認為政府正走在錯誤的方向上,民主黨因此失去對眾議院長達40年的控制;到了2006年小布什任內的中期選舉,得益于一塌糊涂的伊拉克戰爭,民主黨又在國會重新得勢;2010年奧巴馬任內的中期選舉,由于茶黨崛起、政治極化,不那么極端的共和黨奪回眾議院多數黨地位。今年的中期選舉,在對奧巴馬的一片不滿聲中,就看共和黨能否奪得參議院多數黨地位。
那么問題來了,共和黨奪得了多數席位后又能怎樣?美國會因此更加和諧呢,還是府院爭斗更加激烈?美國政壇極化現象如果更為極端,美國老百姓又有什么理由更加高興?
拿這些問題去問美國人,他想想就會皺眉頭,直接回答兩個字:真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