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然居 陸一鳴

急診室的故事
凌晨時分,急診室里來了一位青年男性,由家人陪著,他看上去很虛弱。“醫生,我肚子很難受,惡心,想吐,心慌,頭暈得厲害。”病人有氣無力地說,“今天公司聚餐,大家在一起喝了不少酒,回家后就覺得肚子痛,惡心,嘔吐了一次,好像是咖啡色的。我平時時常感覺胃不舒服,但沒有去醫院檢查過。”聽完病人的敘述,醫生為其做了詳細的體檢,聽診心臟,測量血壓,檢查腹部有無壓痛,懷疑其可能患有上消化道出血,立即安排病人去做血液學檢查和大便隱血試驗。檢查結果證實了醫生的判斷,立即給予制酸、止血、補充血容量等治療。
醫生點評:這位病人的癥狀是典型的上消化道出血的表現。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出血點位于屈氏韌帶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及十二指腸等部位的出血。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見原因包括:食管、胃及十二指腸的潰瘍和黏膜糜爛導致的出血,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賁門黏膜撕裂綜合征,消化道血管病變,以及腫瘤等。
識別“信號”
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表現主要取決于出血的性質、部位、失血量與速度,與患者的年齡、心腎功能等全身情況也有一定關系。急性、大量出血多數表現為嘔血或黑便;慢性、少量出血多不易被察覺,多表現為糞便隱血試驗陽性。若出血速度快且出血量多,主要表現為嘔鮮紅色血液;若出血量不多,血液在胃內潴留時間較久,其中的血紅蛋白在胃酸作用下變成酸性血紅蛋白而呈咖啡色,病人多嘔吐咖啡色液體。部分上消化道出血病人主要表現為或解黑糞或柏油樣糞便,若出血速度過快,血液在腸道停留時間短,糞便會變成紫紅色。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時,可導致急性周圍循環衰竭,出現頭暈、心悸、面色蒼白、皮膚濕冷、疲乏無力、惡心、口渴、黑朦或暈厥等癥狀,進一步可出現精神萎靡、煩躁不安,甚至反應遲鈍、意識模糊等癥狀。老年人器官儲備功能低下,加之常有腦動脈硬化、高血壓病、冠心病、慢性支氣管等基礎疾病,有時盡管出血量并不大,也可能導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增加死亡風險。
急救5策略
1. 突發嘔血時,病人家屬應立即撥打急救電話,并立即讓病人安靜側臥,頭偏向一側,以免嘔吐物和血液被誤吸入氣管而導致窒息。
2. 少搬動病人,更不能讓病人走動,嚴密觀察病人的意識、呼吸和脈搏等生命體征。
3. 注意保暖,取頭低腳高位(在其腳部墊個枕頭),以便下肢血液回流至心臟,首先保證大腦的血供。注意消除其緊張情緒,靜待專業救護人員到來。
4. 病人的嘔吐物或糞便暫時保留,粗略估計其總量,并留取部分標本,待就醫時化驗。
5. 病人吐血時,只能漱口,不能飲水,可含化冰塊,并用冷水袋冷敷心窩處。
治療7原則
1. 臥床休息。
2. 觀察病人的神色,以及皮膚溫度(濕冷還是溫暖)
3. 記錄血壓、脈搏、出血量與每小時尿量。
4. 靜脈輸液。
5. 保持呼吸道通暢,避免嘔血時引起窒息。
6. 大量出血者宜禁食,少量出血者可適當進食流質。
7. 多數病人在出血后常有發熱,但一般無需使用抗生素。
預防5要訣
1. 在醫生指導下積極治療原發病,如消化性潰瘍、肝硬化等。
2. 生活要有規律,飲食要定時,切忌暴飲暴食,忌酒忌煙,不飲用濃茶和咖啡。
3. 盡量少用或不用對胃有刺激性的藥物,如必須使用,應加用胃黏膜保護藥物。
4. 定期體檢,以便發現早期病變,及時治療。
5. 當出現頭昏、乏力、面色蒼白等貧血癥狀時,應盡早去醫院就診。
貼心提示
當出現嘔血和黑糞時,首先需排除因鼻出血、拔牙或扁桃體切除等原因導致的“假性”嘔血和黑糞。其次,還需與肺結核、支氣管擴張、支氣管肺癌、二尖瓣狹窄所致的咯血相區別。此外,食用禽畜血液(如雞鴨血、豬血)、鉍劑,以及某些中藥也可引起糞便發黑。
(摘自《大眾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