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姝雯
“這么低調溫和的學者,也涉及貪腐?”10月11日,國家行政學院黨委委員、常務副院長何家成落馬的消息傳出后,一位與他熟識的人士向記者表示“難以相信”。何家成的同事也扼腕唏噓:“太可惜了。”
在許多人眼里,這位正部級高官非常平易近人。他穿著樸素,經常腳蹬一雙布鞋;勤奮刻苦,每一步晉升都靠自己奮斗。誰也沒想到,何家成能和貪腐畫上等號。
2013年3月,何家成被任命為國家行政學院常務副院長,主持日常行政管理工作。國家行政學院不是一所普通的學校,而是專門培訓省部級以上領導及候備干部的學校。對于何家成擔綱中央高層官方智囊團的任命,學院多位工作人員認為“在意料當中”。因為早在上世紀80年代,何家成就已是知名的青年經濟學家。
何家成就任常務副院長后,對上呈中央的報告和建議極其重視。據學院一位工作人員回憶:有一次,他在撰寫報告時生了重病,但還是帶領下屬堅持完成了報告。而中央高層對他也頗為器重。 可以說,扮演中央智囊的角色,貫穿著何家成的整個仕途。
1956年5月,何家成出生在江蘇南京。1978年,他考入南京大學經濟系,此前曾在工廠當過工人。大學畢業后,他又到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讀了經濟學碩士。
1984年是何家成讀研究生的最后一年。當年9月,第一屆中青年經濟科學工作者討論會在浙江省德清縣莫干山舉行。莫干山會議吸引了上百名中青年經濟學者,包括何家成和他的同學華生等人。據華生回憶,在此次會議上,圍繞價格改革等問題,中青年經濟學者們進行了激烈的爭論。其后,他和何家成等人共同提出了計劃內調整、計劃外放開的“放調結合的雙軌制方案”。這一方案在會上得到了認可。他們的“第一次集體發聲”,便為80年代的改革提供了重要思路,引起中央高層領導的重視并最終成為政策措施。由此開啟了價格改革雙軌制的歷史。
在莫干山會議嶄露頭角后,何家成接著攻讀了社科院的在職經濟學博士,同時就中國經濟改革發展中遇到的問題繼續尋找破解之道。
1986年,何家成與華生等人合寫的《微觀經濟基礎的重新構造》在《經濟研究》雜志上發表,并因此獲得了當年中國經濟學最高獎——孫冶方經濟學獎。在文中,他提出企業改革之所以裹足不前,關鍵是沒有抓住資產這條主線,應設立國有資產管理總局,把國家對國有資產的管理集中于資產管理部門。這一觀點得到了中央的重視。此后,何家成、華生等人受國務院領導委托,赴沈陽、重慶、南京、武漢等改革試點城市,組織、試行資產經營責任制。而設立國有資產管理總局的觀點,為日后國有資產管理體系改革、國資委的成立提供了理論支持。
斬獲孫冶方經濟學獎,讓何家成與國企結下不解之緣。
1986年,何家成進入中共中央辦公廳調研室工作。次年,調入中共中央政治體制改革研究室,任綜合局副局長。對于這一機構,在此工作過的陳毅元帥之子陳小魯曾回憶稱,這一正部級機構是根據鄧小平的建議,于1987年10月成立的,主要對當時發展改革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調研、為中央領導提供決策。陳小魯說,政改研究室的負責人可與時任黨的領導人趙紫陽直接聯系,趙紫陽也經常給研究室出題。
此后,何家成在物資部、內貿部、央企等單位任職,他的工作和研究領域一直與國企有關,“經歷了國企改革和發展的研究者、經營者、管理者的角色轉變”。
據他的同學岳華撰文回憶,1995年,內貿部決定組建中國華星集團。隨后,中國汽車貿易總公司、中國機電設備總公司、中國農機總公司等20家企事業單位并入該集團。這一年,何家成也從內貿部政策體制法規司司長調至華星集團,擔任董事長、總裁兼黨委書記,當時他才39歲。在岳華的文章中,何家成被描述成一個“知難而上的經營者”。他上任后,把扭虧脫困、解決企業生存問題作為中心任務,通過在經營管理、改革探索、作風建設等方面的舉措,扭虧工作取得明顯成效。1998年5月,中央任命何家成為內貿局副局長。在局領導的分工中,除了企業司、營銷司外,他還分管直屬企事業單位的改革和發展工作,從而擔當起了國企管理者的職責。
在此期間,何家成繼續保持著此前做學問、做研究的習慣,不斷就國企改革和發展發表看法和文章,不僅受到業內好評,不少建議也被中央采納。
何家成落馬后,署名為“感悟生活”的一位舊部撰文談及他在國企的任職經歷,并稱他在政治上精明謹慎。文中說,隨著國內政治形勢變化,當年多位青年經濟學者都告別了政治舞臺,而并無深厚背景的何家成雖也遭遇艱難,卻憑著個人才干和謹慎小心一路走了下來。
這位舊部說,何家成行事低調,在廉政方面尤為注重。他非常遵守組織程序,任何涉及人財物的處置事項,都要開會集體研究,并形成書面的會議決議。對一些重大決策,他還會先跟信賴的班子成員打好招呼,開會時他再主導會議進程,求同存異,避免爭議。而最終印發的文件他都要反復審改、仔細酌定;重大合同也要由律師認真把關。
2000年,內貿局撤銷并入商務部,作為被撤并的部門負責人,何家成被任命為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先后對口聯系電子信息、國防軍工、機械制造、制藥和建造工程等多個領域的企業。這也被視為其仕途的一個轉折點。上述舊部稱:何家成這一副部級的領導崗位實際是個“閑職”,在當時專用于安置被撤并的部委副部級領導干部。他在此崗位上9年多的時間,主要是讀書、訪領導、寫文章。
但在國資委系統人士看來,何家成的這一職務并非“閑職”。據該系統一位人士介紹,國企監事會的前身是1998年預防國有資產流失而設的稽察特派員公署,在次年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上確定將稽查特派員制度過渡為監事會制度。歷年來在國資委內部,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這一副部級領導崗位并無絕對定數,一直保持在30人左右規模。
國資委官方網站顯示,目前經國務院任命的監事會主席共有28人,他們大多是國企改革管理中經驗豐富的領導干部,其中還有央企“前掌門人”,對國企內部架構、涉足行業的現階段經營狀況頗為熟悉。上述人士向記者指出,從歷任監事會主席的升遷途徑來看,其中不乏類似于何家成者,借監事會主席一職完成副部級的晉升,而后走向更重要的崗位。
從監事會具體工作來看,主要是通過調研、匯報、監督等方式,成為國資委與企業董事會之間的信息橋梁,扮演著國企“啄木鳥”的角色。“監事會主席之下設正局級的辦事處,每位主席都會對口聯系2到4家央企,負責對央企財務、重大事項決策、經營業績評估等方面進行監督。”上述人士稱,由于分工細致,每位監事會主席對口的央企數量少,其在央企的介入比國資委及主管行業的中央部委更深,因此在所對口央企也享受有更大的發言權,“打個不恰當的比方,想在央企安排一個人或者拿一個項目,找國資委某局局長還不如找監事會的某個人”。
該人士分析認為,何家成在任監事會主席9年間,自然掌握了相應的人脈和資源,“再加上他此前在國企有豐富的任職經歷,說不定就是在哪個環節被牽扯出了問題。”一位與其相熟的人士也向記者表示:何家成在國家行政學院的任職時間并不算長,之前,他的工作和研究領域都與國企相關,問題很可能就出在這上面。
這位知名的經濟學者、曾經的國企一把手究竟因何落馬,現在只能等待紀檢部門的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