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馳疆


讓?梯若爾,1953年8月9日出生于法國特魯瓦,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學位,現(xiàn)任法國圖盧茲大學產業(yè)經濟研究所科研所長。
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學院揭曉2014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法國經濟學家讓?梯若爾(下文稱梯若爾)憑借對市場力量和監(jiān)管的分析獲此殊榮,成為6年來首位獨享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學者,獲得約110萬美元獎金。這位61歲、風度翩翩的法國人,打破了美國人自1999年以來在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壟斷地位。
瑞典皇家科學院稱梯若爾是“我們所處時代中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之一”,認為梯若爾的理論為如何監(jiān)管壟斷企業(yè)注入了新活力,是馴服壟斷的利器。牛津大學經濟學教授克萊姆帕爾曾表示:“梯若爾所面對的不是能不能得獎的問題,而是什么時候得獎的問題。”
不過梯若爾本人多次強調這是團隊工作的成果。獲獎后,梯若爾還幽默地表示,擔心90多歲的老母親聽到這個消息后過于激動,“告訴她這個消息之前,得請她先坐穩(wěn)了。”
1953年,梯若爾出生于特魯瓦小鎮(zhèn)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一名醫(yī)生,母親是一位語言教師,梯若爾從小便表現(xiàn)出了異于常人的觀察力和分析能力。1976年,梯若爾以第一名的成績從培養(yǎng)法國工程師和科學家的搖籃——法國理工學院獲得工程師學位,之后,進入法國兩所超級國立大學之一的巴黎九大,攻讀決策應用數(shù)學博士。兩年后由于對經濟學產生興趣,梯若爾毅然前往經濟學“圣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僅用3年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
梯若爾身上兼具法國學者的人文氣質和美國學者的探索精神,加上深厚的數(shù)學功底,很快便顯現(xiàn)出卓越的經濟學天賦和模型構造能力,常被人稱贊“腦子里好像隨時可以冒出一個經濟模型來”。在麻省理工學院,梯若爾師從博弈論大師埃里克?馬斯金(下文稱馬斯金)。上世紀80年代,梯若爾就像是一匹黑馬闖入學術界的視線。當時,隨著大型壟斷企業(yè)的涌現(xiàn),產業(yè)組織理論開始嶄露頭角,該理論主要研究市場壟斷問題,梯若爾開始將目光投向此理論。
由于熟練掌握了博弈論,梯若爾開始將博弈論和信息經濟學的基本方法應用于產業(yè)組織理論,用其分析并解決產業(yè)結構調整中出現(xiàn)的許多新問題。1988年,經過3年的潛心研究,梯若爾出版《產業(yè)組織理論》,標志著一個全新理論框架的形成。這本書把人們的視線從傳統(tǒng)的市場結構研究轉向市場行為和監(jiān)管研究。上世紀80年代前后,隨著大型制造業(yè)公司的迅猛出現(xiàn),當時傳統(tǒng)的經濟理論已經不能解釋壟斷或不完全競爭的問題。梯若爾提出,現(xiàn)代大公司可通過許多非市場的制度安排,如內部整合、組織結構調整等來解決問題,而不依靠市場。這本書帶有顯而易見的前瞻性,10多年來,一直是世界著名大學研究生的權威教材。對梯若爾的才華,馬斯金都心生“嫉妒”:“真不敢相信梯若爾能懂那么多東西,真希望他沒有生下來過!”
謙虛的梯若爾把此次獲獎歸因于“天時地利人和”和團隊精神,他表示:“這一切都是因為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遇見了對的人們。”而這其中最重要的一位,便是已故的著名經濟學家讓?雅克?拉豐(下文稱拉豐)。梯若爾在獲獎后說:“拉豐是我的良師益友,他本應該和我共享這個榮譽。”
梯若爾和拉豐不僅有著相同的學術興趣,還都有一顆難舍故土的赤子之心。1988年,拉豐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之后,毅然放棄了留校任教的機會,為重振法國經濟學義無反顧回到家鄉(xiāng)圖盧茲,并于1991年在圖盧茲大學創(chuàng)辦了產業(yè)經濟研究所。梯若爾很欣賞拉豐的愛國情懷,放棄了麻省理工學院的優(yōu)渥條件,回國加入此研究所和拉豐一起致力于研究微觀經濟學和新規(guī)制經濟學。
1993年,梯若爾和拉豐合著的《政府采購與規(guī)制中的激勵理論》,被認為是西方規(guī)制經濟學的“圣經”。2000年,兩人又合著《電信競爭》。書中,兩人想方設法馴服壟斷企業(yè)這頭“大象”:利用博弈論和信息經濟學,從委托人(政府)的角度,設計了精巧的激勵機制,以保證企業(yè)在規(guī)模效應的同時還能維持市場的競爭性,避免壟斷型企業(yè)向消費者索取更高的利潤。他們的理論為新興經濟體政府提供了監(jiān)管市場的方法,也為研究企業(yè)內部激勵和管理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2000年全球經濟學家排名中,梯若爾排名第二,拉豐排名第七。兩人攜手讓圖盧茲大學產業(yè)經濟研究所成為歐洲最好的經濟學研究中心。因此,梯若爾和拉豐又被稱為圖盧茲的兩大“鎮(zhèn)殿之寶”,他們所帶領的研究團隊被稱為“圖盧茲學派”。遺憾的是,2004年,拉豐教授被肺癌奪去了生命,梯若爾獨自撐起研究所的發(fā)展。
梯若爾對于許多中國人來說并不陌生。早在1991年,梯若爾憑借和德魯?弗登伯格合著的《博弈論》就在中國收獲大批“粉絲”。梯若爾對中國的經濟也長期關注,2000年到2005年,梯若爾曾三次來中國進行學術交流,并對中國的市場和經濟提出了一些獨到的見解。他曾表示,中國公司治理結構還不是很完善,小股民擔心投入公司的股票可能得不到回報,導致股市乏力,還建議完善社保制度以及取消商品“內部關稅”等。而梯若爾的市場監(jiān)管分析,也為正在進行國企改革的中國帶來啟示,為處于改革深水區(qū)的中國經濟提供了借鑒。
梯若爾有不少中國學生,其中包括前段時間“被下崗”的反壟斷專家張昕竹。曾在圖盧茲大學求學的宏源宏觀分析師孫海琳,回憶起梯若爾的授課經歷說:“梯若爾給博士一年級學生每年都會開一門課,課的內容從來不重樣。他在那些差異很大的領域都能夠信手拈來,舉重若輕,觸類旁通。”復旦大學經濟學院講師李婷也在法國圖盧茲學習期間多次聽過梯若爾講座,在她眼里,梯若爾在生活中是一位非常親切的老師,沒有架子,但是對教學和學生又非常嚴格,“在我們那兒有個傳統(tǒng),只有第一名才有可能成為他的學生。成為他學生的必要條件是,你得是第一名。”
在經濟學界,能在一項領域精通就已經非常不易,但梯若爾是一位高產的全才。他一共有300多篇高水平論文,11部專著,內容涉足經濟學的所有重要領域。圖盧茲大學的帕特里克?雷教授曾開玩笑說:“梯若爾不是一個人,是圖盧茲秘密培養(yǎng)的一個20人團隊,每人都是頂級經濟學家,共用梯若爾這個筆名。”雖是玩笑話,但也證明了梯若爾的產量之高,涉獵領域之廣,因此他也被稱為“最后的經濟學通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