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明

照明產品供應商雷士照明漫長的“交權之戰”,不久前又上演了新的一幕:董事長王冬雷發微博稱,雷士照明(中國)法人變更為王冬雷,但其創始人吳長江提出抗議,已委托律師向商務部提出行政復議,同時向法院對相關行政部門提起了行政訴訟。此前,王冬雷及董事會先后罷免了吳長江的董事、CEO等職,雙方還為交權展開了拉鋸戰。
其實,像吳長江這樣不愿“交棒”的創始人并不鮮見。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諾姆·沃瑟曼(下文稱沃瑟曼)是創業問題專家。在《創始人的困境》一書中,沃瑟曼透露,至少75%的創始人CEO最終都被董事會解雇。但是,創始人往往對交權感到非常痛苦,讓“交棒”變得很折騰。
很多企業的創始人都是創業的英雄,有著鮮明的個性。但企業做大后,他們缺乏管理技巧或者個性過于突出的一面就暴露了出來。不少創業者“愛說臟話,愛吸大麻”,生活方式也比較散漫、隨意,往往給公司帶來潛在的麻煩。
“美國服飾”公司的創始人、45歲的多夫·查尼(下文稱查尼),就是一個典型。今年6月17日,時任公司董事長兼CEO的查尼高高興興從洛杉磯飛到紐約參加股東會議。這家服裝企業在虧損2.7億美元、兩次瀕臨破產之后,銷售額剛剛出現了增長。6月18日中午,查尼聽到一個始料不及的消息:董事會要他主動辭職,放棄自己手里27%股份的投票權,補償是給他數百萬美元的解聘金,并讓他擔任4年顧問。如果他不接受這些條件,董事會就將以行為失當的理由解雇他,這些失當行為包括用公款為家人買機票,挪用資金,涉嫌性騷擾等。
查尼非常生氣。會議開了9個小時,查尼幾次離開會議室給律師和親友打電話,最后表示自己不辭職。于是,董事會宣布免除查尼的董事長職務,暫停CEO一職,在一個月的等待期后再將他正式解雇。董事們走后,秘書護送查尼離開公司大樓。第二天,查尼的律師向董事會發函,稱這一做法“不僅不合情理,還違反了法律”。由于擔心查尼做出過激的行為,董事會換掉了他的辦公室安全密碼,在辦公室附近安上了監控攝像頭,保安兩天兩夜守在辦公室門口,而接替他代理CEO一職的首席財務官拉特勒爾,那幾天身邊總是帶著保鏢。
“美國服飾”是個性感的品牌,擁有美國最大的成衣制造廠,每周生產100萬件產品,在美國的影響力不亞于GAP。超短裙、高腰上衣和富有性挑逗意味的廣告,透露出這個品牌離經叛道的味道。而查尼也是個介乎風流和下流之間的老板。他是加拿大猶太人,在美國讀大學,做T恤衫批發生意起家,1989年在加拿大創立“美國服飾”品牌,1997年進軍美國。他曾經帶著記者到脫衣舞俱樂部去看舞娘展示他的新款產品,還曾經當著一位女記者的面做出極其不雅的行為。有一位銷售助理指控查尼把自己當作性奴,查尼拿出對方的艷照,以此證明對方是自愿上床。
由于查尼太愛騷擾女下屬,公司后來干脆要求員工都簽署文件,表示了解自己所處的是“充滿性感意味”的工作地點,以此減少性騷擾糾紛的可能性。查尼還喜歡在家躺在床上和經理們舉行視頻例會,偶爾還“赤膊上陣”。他曾經聘請了一位財務專家擔任高管,卻又在記者面前嘲諷這位同事無能,雖然后來向對方道歉,但這位專家還是拂袖而去。查尼的朋友和私人顧問說,他是個反復無常的領導者,做事雜亂無序,經常對人大吼大叫。最終,查尼成了“最遭大家討厭的人”。董事會將他解職的時候,他認為是董事會容不下他這樣“有創意的領導者”,但在很多董事眼里,是這位董事長實在“太不懂事”了。
高科技行業中,創始人離職現象更是屢見不鮮。在美國,上世紀80年代就發生了蘋果公司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SUN公司創始人維諾德·科斯拉等人被“趕走”的事,雅虎公司創始人楊致遠也是著名的“離職創始人”。而在中國,2001年被免去新浪網總裁兼CEO職務的王志東,是中國著名高科技公司創始人被“炒”的最早例子。
這些創始人的離開,也各有各的理由。一種情況是,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融資金額比較大,股東重視眼前的業績考量,而創始人往往希望投資者能夠看重企業的長遠利益,雙方因此產生分歧。上海家化原董事長葛文耀就說過,當年改制時他希望找一個能長久持有家化、讓家化有一個寬松發展環境的投資者。當時有意愿的投資者有25個,多數想賺了錢過幾年把公司轉賣,他都婉言拒絕,最后選擇了一家他認為能夠合作的投資者。但后來雙方的理念還是沒有達成一致,葛文耀最終于2013年辭去董事長一職。
國外企業也是如此。當公司發展遭遇瓶頸的時候,創始人往往就成了投資人眼里的替罪羊。喬布斯就是一個例子,當年蘋果公司在開發個人電腦的競爭中落后于IBM,董事會將經營策略的失誤歸罪于他,在1985年4月撤銷了他的經營權,喬布斯當年9月憤而辭去董事長一職。
還有一種情況,是創始人之間在公司做大后發生內斗,一方在投資人支持下“趕走”了另一方。比如,有一家做母嬰產品的電商,引進資本后業務沒有出現高速增長,一位創始人主張聚焦母嬰用品市場,另一創始人希望擴充產品線,轉向綜合類電商。最終,投資方支持了后者,而前者出局。
成功創業以后,即便離開公司,大多數創始人也可以靠手中的股權過上優裕生活,但許多創始人還是不愿意離開。有業內人士分析,創始人害怕退休,往往是出于金錢之外的原因。比如,他們創業時專注于自己的事業,社交生活也都圍著公司轉,導致沒有其他的愛好和朋友。一旦結束職業生涯,他們會無所事事,非常失落。還有一些創始人對別人管理自己一手創辦的企業不放心,覺得自己離開了,企業是死路一條。當然,也有一些創始人還需要企業繼續向他提供收入,以及報銷開支。
然而,在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沃瑟曼看來,對企業投入的情感太深,正是創始人管理不好企業的問題所在。他甚至斷言“成功的創始人CEO極為罕見”,因為創始人對企業的眷戀,會導致他們失去對事物的客觀判斷力和洞察力。
當然,并非所有創始人被“炒”時都憤憤不平。2013年初,團購網站鼻祖Groupon的創始人兼CEO安德魯·梅森被“炒”時,給員工發信承認“我今天被開除了”,并說公司連續兩個季度業績低于預期、股價跌至發行價的1/4,“作為CEO,我難辭其咎”。他說,在公司創業發展的漫長旅途中,“我倒在了中途,我愿意接受這種失敗”。這是頗為達觀的態度。
還有一些創業者成功退位,得到了皆大歡喜的結局。這首先是他們認清了自己的樂趣和長處。比如,美國一家在線賀卡企業的創始人尼克·詹金斯在創業8年后,把董事總經理的職位交給了運營總監。無集塵袋吸塵器的發明者英國人詹姆斯·戴森也把自己企業的經營權交給他人,自己當總工程師。他們都知道自己的優勢,也知道自己最喜歡做的是創辦企業,而不是運營企業。
年過八旬的英國人彼得·布瓦佐曾經創辦了“披薩特快”餐飲公司,經營近30年后企業被收購,他也順勢將經營權交出,保留了“終身總裁”的虛銜。他曾經在自傳中寫道:“我始終感到自豪的是,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我將一切投入自己鐘愛的事業,無論它是披薩、爵士樂、體育還是藝術?!斌w驗創業的激情、分享創業的成果,最終將企業交給社會,有這樣人生境界的創業者,才過得最瀟灑。正如馬云在參加美國一檔脫口秀節目時所說:“我從未想過我的財富是僅僅屬于我個人的,它屬于整個社會。當你有幾百萬元的時候,你是個富翁;當你有幾千萬元的時候,這些就是資本;而當你有上億元財富時,它就成了社會資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