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揚




他說自己是從高考報志愿的時候就確定了人生方向:“所有志愿都指向生物,野生動物。”
1984年,郭玉民被哈爾濱師范大學生物系錄取,開始了他的“快樂之旅,至今樂此不疲”。當被問及如何開始關注生態問題,他表示這是始于他的動物生態學老師——朱春來教授的啟蒙。
郭玉民被推舉為這門課的課代表,因而每次上課都會被朱老師提問很多次。一開始“很緊張”,到后來,“很輕松”,以至于“最后的每次對答都很讓我自豪”。在這種對答自如的背后,他“瘋狂地閱讀有關文獻,并從中汲取各種生態學知識”。
在生態研究、保護和生態攝影的生涯中,他“從來沒有”感到力不從心,也沒有對生態保護失去信心。他引用了劉禹錫的詩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來表達自己對生態研究和保護的信心。
他的這種信心,來自于自己的本心的堅定,更來自于他見到過的人和經歷過的事。當被提議列舉一些讓他感到信心倍增的故事的時候,他用“一言難盡”來概括自己的感受。他說,“最直接的就是我最關心的物種白頭鶴,全球數量從10年前的9100只上升為現在的11600只,增長了25%左右。這種只分布在東北亞地區的易危物種,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逐漸走出困境,令人欣喜。也讓我信心倍增。”
當然不止于此,他“從一位農民朋友那里學到了很多”。這位農民是劉敏,地道的中國農民?!叭畮讱q,勤勞樸實”。幾年前,他們去大鴇越冬地開展野外工作,與劉敏不期而遇。他們問劉敏是否見過大鴇。劉敏說:“沒有”,并接著問,“你們找它干嘛?”他們說是搞科學研究,幫助這種動物恢復數量。劉敏上下打量了他們兩遍后,問:“真的嗎?”郭玉民告訴他確實是這樣,他才放松下來,和他們說,“我還以為你們是打獵的呢!我和大鴇是朋友。”“這一點我們在此后的交往中真的領教了。”只要是劉敏引領,每次他們都能夠看到多群大鴇,“而且在遇到危險時,大鴇會飛到劉敏的三輪車附近,把危險用劉敏的三輪車隔離開”。
談及生態保護中的人為干預,他解釋道,“‘自然’和‘不自然’是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用到的詞匯。當一件事情處理得自然和諧、一句話講得自然得體,那么和不自然比較起來,孰高孰低就可想而知了?!痹谧匀唤缰懈鞣N生物之間以及它們和無機環境之間有著默契的關聯,都在遵循著自然法則彼此影響和相互作用著。人也是其中的組成成分。只是人聰明了許多。在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人們習慣于把自己的理念推廣給自然界。這是一把雙刃劍。在干預自然的過程中人們獲得了較大的利益,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應該認可的。同時由于對自然了解的不深不透,時常會導致“行為過當”造成嚴重后果,而且不得不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聰明反被聰明誤。對于瀕危物種的拯救,采取適度的人為干預是可取的。但不能利益熏心,綁架被拯救對象。
說到生態攝影,他表現得太過謙虛以至于給人一種太過客氣的感覺。他說自己只有學生水平,還囑咐“如果圖片水平不夠,千萬不要勉強?!?/p>
“由于條件所限,我至今還沒使用過超過400mm的鏡頭。大家都知道這對拍攝野生動物來說該是多么尷尬。我的方法比較原始,花時間與動物們交朋友,讓我能夠在太平鳥群中隨意拍攝;用偽裝帳篷等拍路過的動物,讓我在不打攪他們的情況下記錄了很多漂亮的鳥類;用自動相機拍攝,讓我獲得了很多野生動物的私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