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定非 周東仁
黃島“心腹之患”
最后一名遇難者的遺體被找到,距離2013年11月22日早晨10點30分的一聲巨響,已經過去10天。這是中國石化史上最驚魂時刻之一,62人在“11·22”中石化東黃石油管道泄漏爆炸事故中遇難。
2013年11月30日,“11·22”中石化東黃石油管道泄漏爆炸事故處置現場指揮部決定,啟動黃島石化基地周邊區域安全和環境影響專項評價;啟動對黃島石化基地重大功能調整的規劃修編。
這個決定姍姍來遲。早在8年前,原國家環保總局就曾警告:黃島潛在風險很大,城市規劃和布局必須盡快調整,避免付出更大代價。
黃島的危險性并不僅僅埋藏于地下,還在地面上——南至淮河路、秦皇島路,北至富源35號路,西至黃張路,東至遼河一支路共13.05平方公里的范圍內,中石化的千萬噸級煉油項目,麗東化工的60萬噸芳烴項目等20多家化工企業的裝置已經形成規模。
與這些項目配套的原料和成品罐區加上中石化、中石油、青島海業、青島麗星、中國船舶燃料等儲運公司的油庫,已經在黃島形成了千萬噸級的儲罐區。從附近的制高點黃山上俯瞰這一區域,滿眼都是密密麻麻的白色圓罐。
事實上,直到爆炸發生前,中石化、黃島區政府將注意力集中在泄漏可能導致的海洋污染和油罐面臨的威脅,而管道不斷揮發的原油蒸汽被忽視了。幾乎所有人都如此判斷,麗東化工廠和其所屬的麗星倉儲化工的這片區域才是“心腹之患”。
兩張“黃牌”
今天的石化島,最早可以追溯至30年前。
黃島區與青島老市區隔海相望,相距2.26海里。1984年,國務院在黃島區批準成立經濟開發區(即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這是首批14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之一,享有沿海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優惠政策。開發區1985年3月破土興建,最初只在黃島區內劃出了15平方公里的范圍。到2012年,黃島全區總面積已達274.1平方公里,轄6個街道,全區戶籍總人口31.5萬人。
2001年2月,中石化與山東省及青島市政府三方簽訂了“關于青島大煉油項目合作意向書”,項目很快層層獲批,2005年6月22日正式動工。項目總投資125億元,年產1000萬噸,由中石化、山東省和青島市共同出資設立。
2004年,山東省青島市在黃島區劃出黃島區國際物流貿易服務片區和黃島區重石化工業片區。時任青島市委書記杜世成曾期許,青島打造成“一個世界級的石化基地”,而黃島老城區則是這座石化基地的“基石”。
還在“大煉油”蹣跚起步時,黃島的致命隱患就被當時的環保總局“嚴重警告”。記者獲知,黃島區的北部臨海區域開始大規模填海造地,第一批的項目就包括青島三南化工有限公司投資建設年產50萬噸精對苯二甲酸(QTA)工程。2006年,環保總局對青島三南化工有限公司等單位20個化工石化建設項目環境風險排查,發現QTA項目存在三方面問題,第一條便是,“企業對環境風險排查不重視,未在規定時間進行環境風險自查。”
曾參與評審三南化工50萬噸精對苯二甲酸(QTA)項目的專家透露,2005年初,他們原本是因QTA項目評審來到黃島,但到了實地考察過后,覺得這里的規劃布局問題更為嚴重。
專家們在QTA項目的評審意見里直言:這里潛在的風險很大,無論從風險角度考慮還是從環境質量分析,在重化工區周邊,尤其在下風向建設居民區都是不合理的?!叭绱藝乐氐囊巹澆缓侠硇员仨毐M快通過規劃環評來調整,避免付出更多的代價。”一位參與過當年評審的專家說。
就在專家評審時,毗鄰的一個更宏大的項目——由韓國GS集團牽頭投資的青島麗東化工廠已在施工。這是“世界級石化基地”的一大步,麗東化工的進駐,已經引起居民的警覺?!拔覀冃^(北?;▓@)是2000年建的,他們(麗東化工)是后建的,開窗就能聞到一股酸臭味。”北海花園小區居民曾安稱。
環保部一位專家透露,據他們的記錄,當時,毗鄰重化工區的地方已建成眾多的住宅小區,最近的居民小區距離麗東化工的廠界不足200米,且在次主導風下風向。居民區位于與重化工區一路之隔的南部,該區域各類油品和化工原料儲罐估計有幾百萬噸,按開發區的規劃,預計重化工區建成后將具有幾千萬噸規模的儲罐區,潛在環境風險大,對位于下風向的居民區構成嚴重的威脅。而尤為嚴重的是——當地政府至今并未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周邊居民區還在建設中。
2006年,環保部以不符合《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暫行辦法》有關規定為由,拒收麗東化工提交的竣工環保驗收申請。但是,2007年5月22日,麗東化工廠竣工投產。
規劃環評“先上車再補票”
由于歷史原因,我國石化企業布局多集中在水源地和居民生活聚集處。在這種條件下,如果企業生產工藝落后、設備老化,存在環境安全隱患是顯而易見的。但更為嚴重的環境隱患是,各地區正在新建的“石化園區”“大型石化基地”。新舊大型化工園區或項目聚集在一起,會產生污染疊加效應。
自2005年底,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發生以后,國家環保總局就啟動了全國化工石化項目環境風險大排查行動。據大排查結果顯示:總投資近10152億元的7555個化工石化建設項目中,81%布設在江河水域、人口密集區等環境敏感區域。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隨即呼吁,要從根本上扭轉這種局面,規劃環評要進入項目審批和宏觀決策中。
查閱青島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和山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于2009年5月編制的2003至2020年黃島的土地利用規劃發現,4個多平方公里的黃島街道被包圍在三大片三類工業用地中間,中間僅有幾米到幾十米不等的街道和綠化帶相隔。包括崇明島小學在內的學校用地、北?;▓@等大片居住區在內的二類居住用地,都直接與之相鄰。
而在2011年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為黃島老城區做的功能優化提升規劃里,大約四分之一的居民區都被包含在“化學危險品影響及安全控制范圍”內,這一區域包含老城區北部的5個居住小區以及黃島區第二中學等單位。這片區域被規劃為“限制居住區”,而這一次事故造成的死傷,基本就在這片區域的中心位置。
2007年7月,黃島區政府開始對“規劃環評”補課,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組織了對黃島石化基地的規劃環評。最終,后者給出了區域內“發展定位、布局存在矛盾沖突”的結論。
就在2013年4月8日,青島煉化發布“百萬噸級乙烯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公示信息及征求公眾意見和建議”的公告。消息一出,很多黃島乃至青島的市民都公開質疑這一地區是否還能繼續承載高污染高能耗的大型項目。
上述大乙烯項目規劃在青島大煉油北側,由黃張路、遼河路以及現有昆侖能源LNG倉儲項目圍合形成,占地面積約170公頃。根據大乙烯項目的環評報告,膠州灣的這一片海域活性磷酸鹽和硫化物已經有相當的超標率,廠址及周邊地區地下水也多項指標超標,已經有一定程度的污染。
從2005年環保專家提出要做規劃環評,到2012年8月黃島經濟開發區石化工業園區完成規劃環評報告,7年多的時間已經過去,工業區已經成型。
北京大學一位不愿具名的環評專家說,石化類工業園區應當先完成規劃環評,然后再對其中單個項目進行項目環評。但規劃環評往往成為可有可無的點綴,“規劃環評這塊,先上車再補票是普遍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