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超
這是一位很有學問的大師,左手能行書,右手善國畫,筆墨間的吞吐,讓每一次與紙張的接觸都顯得豪情萬丈。他是中國書畫領域界的名家,邯鄲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中國國家畫院的資深畫家李琦。
走進李琦老師的工作室,充滿墨香的書房內隨意地懸掛著些書畫和攝影作品,與其他書畫家不同的是,李老的案幾上除了堆滿宣紙和筆硯之外,還擱置著很多奇石。看得出來,收藏石頭也是李琦法書之余的一大愛好。他拿出新近有河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當代河北書法家·李琦精品集》送給我,說這是以前創作的一個小結。這套叢書是河北省書法家協會獻給新世紀的一份沉甸甸的厚禮。李琦作為跨世紀的藝術名家,當之無愧地名列其中。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河北省書法家協會主席旭宇先生曾評價說:“李琦先生的書法藝術根植傳統,融眾家之長,并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李琦一九六四年生于古城邯鄲,曾先后就讀於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中國國家畫院。李琦先生自幼就沉迷于中國傳統工藝與古典藝術,記得幼年時,每當看到鄰居家掛著中堂畫,他便耐不住性子伏在地上用手臨摹,遇到集市就專注於藝人的書畫表演,往往因過于迷戀其中而忘記吃飯。后來家里人耐不住他的性子,便同意他走上藝術之路。
書法在于悟道
起初李老研習書法,曾師從著名書法家任景園先生,明白了“楷為立,行為走,草為奔”的道理,尤其是“作書先做人,立書品必先立人品”的古訓。隨后他又因緣,得到書法名家徐靜魚、劉炳森的指導,書藝更佳精進。他走南闖北,遍訪各路名師。最后,他把省吃儉用省下來的錢換成了書,閱覽經、史、子、集及古典文學。近年來,李琦在草書上用力尤勤,為使草書寫的不滑、不飄、不媚,他從章草中吸收其厚重、古拙,為使草書的線條開張、變化,他從張旭、懷素中求得散淡、逸趣;為使草書的章法、布局自然、暢達,他從當代草圣林散之先生那里學習“知白守黑,虛實相間”;為使作品更加樸實、自然、率真、充滿天趣,李琦講道:“我從《秦詔版》《敦煌寫經》《西狹頌》等秦漢碑刻中汲取營養,從民間墓志中尋找土味鄉情。”
他先碑后帖,以唐楷入手,進而研習《蘭亭序》《十七帖》《急就章》以及顏真卿的《祭侄稿》和當代大書法家王蘧常先生的作品,王鐸、傅山和林散之的草書增加了他的筆勢、章法、趣味,儒道釋等雜家增加了他書法藝術中的散淡和清和。
多年的學習與悟道,使得李琦書法作品的線條從漂走向穩,從穩走向沉。完成了一個書法家的三段飛躍,即一書二法三成家。
作畫在于悟境
李琦崇尚宋元時代畫風,尤其推崇那種宏闊幽邃、靈秀華茲的藝術風格。他的畫兼工帶寫、清逸秀勁、神韻古雅,審美嚴謹精致、蒼渾老辣,既讓人感受到傳統山水畫雋永無窮的魅力,也體現了北方山水壯闊雄偉的特點。他胸藏丘壑,將一種人文情懷注入創作里,著力表現重巒疊嶂,逶迤蜿蜒,期間的古樹參天與盤根錯節,流水潺潺與薄風微微,漣漪蕩漾與綿長不盡盡可能達到對自然的領悟。
李老還遵循著中國山水畫“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之傳統。采訪中他常說:“中國文人歸隱田園,寄情山水,追求安逸、寧靜、清遠、玄妙境界的文化精神,在傳統中汲取營養,既不墨守成規,也不盲目創新,又對於傳統繪畫技法作了合情合理的嫁接、取舍,這樣才更有時代感和現代氣質。”
李老不斷試圖探索那令人感動的生命意旨與山水萬象神遇跡化,把握天地宇宙的文人精神于生命創造之中,以真摯深厚的人間情愿及生命關懷,給人以某種感念和遐思。所以,李琦的山水畫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功力扎實、精緻,沒有絲毫糊弄人的感覺。
“畫藝”有道 道自成
李老雖然在國內不如那些被過度商業化的藝術家更有媒介曝光率,但確實是一位靠高質量作品來說話的真正藝術大家。采訪的過程中遇到一個小插曲,一位前來拜訪李老的人,著裝很是考究,外面的草地上停著的捷豹座駕,看樣子像是一個很有品位的年輕企業家,。添茶的間隙來訪者對我講到:“對于李琦老師的作品交易市場上其實并不多見,李老師不是那種喜歡被炒作的藝術家,其實,他作品的價格也是不菲的。就目前市場來看不管是書法還是國畫買的還是很出彩的。這全在于作品本身的底蘊。中國美術館館長、著名美術評論家范迪安先生親自為李琦老師的書畫展命題為“勁風朗懷”。”無論是作品還是為人,李琦在書畫界都有很高的威望,現在李琦先生開設了自己專門的書畫藝術工作室,門庭一開,便有很多慕名前來的人求字,求畫,門客絡繹不絕。身為藝術大家李琦老師非但沒有架子,為人還很和善。每到客訪的末尾處,他總是質樸講道:“就算你不是為字畫而來,來這里坐坐喝茶聊天,感受工作室帶來的藝術氣息,也是一種對中國古典藝術的自然熏陶。我相信,通過溝通我們會達成很多在藝術界面上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