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 王肖瀟
最近,湖南、廣東、四川等多地嬰兒在接種深圳康泰公司生產的乙肝疫苗后發生嚴重不良反應,出現至少7例死亡病例,其中6例為疫苗不良反應疑似病例,仍在等待調查結果,另外一例與疫苗接種無關。
盡管涉事企業生產的疫苗已封存,盡管世界衛生組織也參與到調查中,盡管疫苗消除和預防了多種疾病、挽救了無數生命,盡管接種疫苗是一種性價比很高的預防方法,效益—成本比是16.5:1……然而再多的“盡管”都無法平復公眾緊繃著的神經。
自從誕生那天起,疫苗的安全性就一直是十分敏感的話題:疫苗安全還是不安全?打還是不打?這不僅是中國民眾正在面對的難題,也曾是很多國家面臨的難題。
許多孩子因此送了命
英國在這方面就經歷了幾番波折。
有記載的最早大規模疫苗接種是在18世紀上半葉。最初,疫苗在英國受到了宗教勢力的阻撓,他們認為,“疾病是上帝用來懲罰塵世間罪惡的,任何通過接種疫苗來預防天花的企圖都是邪惡的行動。”
但事實勝于雄辯,疫苗的作用逐漸被人們接受。19世紀初,疫苗接種在英國已經十分普遍。英國議會還通過《疫苗法案》,從1853年起強制所有新生兒接種疫苗,否則他們的父母有可能被送進監獄。但是這個法案遭到了很多人反對,因為它侵犯了個人自由,1898年,政府又把它廢除了。
到了20世紀70年代,英國社會掀起了對疫苗安全性的質疑。對疫苗是挺還是毀,連醫學界都在左右搖擺,沒有定論。更糟糕的是,民眾因為這種搖擺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1974年,英國倫敦大奧蒙德街醫院的一份研究報告列舉了百日咳疫苗的36例不良反應。一位著名的公共衛生專家出面抨擊這種疫苗,稱它的風險大過益處,效果“只是皮毛”。媒體連篇累牘地報道,在公眾中造成了很大恐慌,抵制運動開始,疫苗接種率也從81%降到了31%。3年后,疫情反彈,百日咳發病率由接近1/100000上升至1/1000~1/500,許多孩子因此送了命。
如此嚴重的后果,讓醫學界開始反思之前秉持的批判態度,英國政府也進行了一場全國性的科學評估,專門設立專家組來審查百日咳疫苗損害案件,并且推出全國兒童期腦病研究計劃。最終,他們確認這種疫苗是安全的,同時通過媒體開展了廣泛的宣傳活動。公眾這才恢復了信心,接種率回升到90%以上,有效遏止了百日咳的傳染。
潛在威脅越來越小
如果說英國1974年疫苗恐慌是因為醫學界人士的無心之舉,是基于科學性的探討,那1998年的這一次就是有意為之了。
1998年,著名醫學雜志《柳葉刀》刊登了英國醫生威克菲爾德等12人共同撰寫的一篇文章,稱麻腮風三聯疫苗(預防麻疹、腮腺炎、風疹的疫苗)有可能導致兒童患上自閉癥。第二天,英國各大媒體紛紛在頭條以《三聯疫苗引發自閉癥》《不要注射三聯疫苗》等為題報道,立刻引起了巨大恐慌,導致接種率從95%降到80%以下,而且波及歐美多國。但此后進行的幾項評估研究并沒有發現這種疫苗與自閉癥之間有聯系,美國疾病控制中心、美國國家科學院和英國衛生署也都出面澄清。
進一步調查還發現,威克菲爾德接受了一個反對疫苗生產商的利益團體的資金支持。在寫文章時,他故意操縱數據,得出了一個預先設定的結論,人為制造出疫苗與自閉癥之間的聯系。2004年,當初那篇文章的12位作者中有10人撤回自己的署名。2010年,《柳葉刀》雜志也撤回了那篇文章。
時至今日,1998年的疫苗恐慌帶來的影響依然存在。2012年英格蘭和威爾士的麻疹確診病例為2016例,是1994年以來的最高值。面對來勢洶洶的麻疹疫情,英國不得不重新開啟耗資2000萬英鎊的疫苗接種計劃。
經歷了數次對疫苗安全的大討論后,英國大部分公眾對疫苗安全性有了充分的認識。英國政府也通過專業機構及媒體不停地宣傳:疫苗的研發一直在進步,現在疫苗越來越小,對人體的潛在威脅也越來越低。2009年美國兒童接種的14種疫苗中,起到免疫作用的藥量還不到1980年7種疫苗的1/10。
兩害相權取其輕
2013年12月29日,記者采訪了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科學家曾光。在他看來,對待疫苗問題要謹慎,但英國曾經走過的抵制疫苗這條彎路我們就不能再走。
記者:您怎么看待最近發生的疫苗事件?
曾光:我覺得對待疫苗問題要謹慎。現在還沒有確切的證據說是疫苗致死。疫苗和死亡的關系,可能會有這么幾方面情況,第一,疫苗確實出現了問題,出現了責任事故;第二,在使用疫苗后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可能導致極個別的人重癥,甚至死亡;第三種情況是我們所說的偶發病例,實際上那跟疫苗沒有關系。我覺得對這次的疫苗事件,首先要徹底查清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已經請世界衛生組織來共同調查這起事件,流行病學專家也應當參與調查、分析,將疫苗的責任區分清楚,幫助公眾實現正確認識。
記者:目前我國疫苗生產和使用的情況如何?
曾光:現在我國是世界上疫苗產量最大的國家,特別是計劃免疫的疫苗百分之百是國產的,當然,也是在世界衛生組織的監管下使用的。
疫苗之所以會出現一些問題,往往不是在生產環節存在問題,而是在流通環節上。有的地方為了從中盈利,可能會在流通和保存環節中偷換疫苗,這并非疫苗本身的問題。所以對待疫苗的接種,我們要慎重地看待它的效果,不要因為一兩次的事故就盲目排斥。
記者:像英國就多次出現過對疫苗的爭議,甚至是抵制,應該怎樣看待這種爭議?
曾光:這種抵制運動在很多國家都有過。英國的這段歷史也證明了,疫苗被人們認識和接受是不容易的。疫苗和抗生素不同,抗生素比較容易被老百姓認識,因為它是治病的,不用就會有死亡的可能。就像青霉素被發現后,被人稱為“神藥”,它的應用很快就被傳開了。但是,疫苗的普及就非常不容易,也許讓老百姓真正意識到疫苗的作用要走很長的路,因為疫苗的接種和疾病的發生隔著很長時間,這會超出一般百姓的經驗。
記者:網上有不少人發言,說不打疫苗了。
曾光:我覺得對于公眾來說,計劃免疫的一類疫苗是必須打的。這個是政府出錢的。我不否認接種疫苗會有不良反應或者副作用,但是不打的風險更難以承擔。兩害相權取其輕,人類都是在這樣的過程中變得更好。還有就是二類疫苗,大部分是需要自費的,公眾可以有選擇地接受。
疫苗的使用對降低兒童死亡率發揮了重大的作用,絕對是利大于弊的。就拿乙肝疫苗來說吧,原來我國5歲以下兒童乙肝表面抗原的陽性率在9%,現在降到不到1%了。再比如說,現在我們大街上還看得到麻子嗎?我年輕的時候街上很多的,那是天花的后遺癥。過去每個孩子可能都會過的一些“鬼門關”,現在已經消滅了,這些都是疫苗的功勞。
記者:那么在保證疫苗安全上,我們還應該做些什么?
曾光:我覺得咱們國家還要不斷提高生產疫苗的質量,要把更多的疫苗生產出來。比如肺炎疫苗,進口的不但價格很高,也更難監管。另外,要加強對疫苗流通環節的監管。目前我國有一個對疫苗不良反應監測的系統,有些基礎工作也需要做好,這些數據在手才能對疫苗效果做出科學的評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