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慶 杜英
2013年10月16日,甘肅省瓜州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寧瑞棟有點激動,這位76歲的老專家對于當天在蘭州大學宣布的一項考古成果十分感慨: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利用遙感技術與考古學等多學科交叉,僅幾個月的時間就成功地發現了10處以上的古代遺址;而他自己則為發現幾乎同樣的一處古代遺址用了10多年時間。“當年,要是能用你們這項技術,也不用費我10年工夫了。”
得來全不費工夫
1988年,寧瑞棟在甘肅省瓜州縣極旱荒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在觀察這一地區的航空相片時,他發現一處疑似城址(呈方形的殘垣斷壁)。報告縣文物局后,他與該局同志多次在這一帶搜尋,可就是找不到。直到1999年,他們才找到這處被當地人稱作巴州的古城。
而當天發布的絲綢之路瓜州—沙州(敦煌)段10多處新遺址,其發現過程遠比寧老的發現神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自然與文化空間技術中心副主任、中科院遙感地球所研究員王心源課題組,在閱讀歷史資料的基礎上,于2013年3月選取并購買了瓜沙段的部分遙感數據,經過圖像處理、解譯、分析、制圖,找到古絲綢之路上的10多處疑似遺址。8月和10月,課題組兩次來到瓜州,與蘭州大學、甘肅省考古所、瓜州縣文物局等單位的科技人員實地考察。考察隊的車第一次開進茫茫戈壁,隊員們就對著遙感圖像指揮司機翻沙丘越沙窩,直奔遙感圖像上顯示的一個疑似點。經過考古,歷史專家確認,這里確實是一個古代遺址。
一位考古專家十分驚奇:我們在這里多年尋找都找不到,你怎么一下子就找到了?原來,王心源研究團隊基于地理信息系統(GIS)提供的疑似點,利用GPS定位系統,已成功為這個疑似點定位,所以一找一個準。經過兩次共7天的考察,最終確認發現了5處古城遺址、2處民居村落中的13處房址遺跡、1段古渠道遺跡、1條古道遺跡和1處陶窯遺址。
最神奇的是,在距西沙窩1公里外的地方,考察隊不僅新發現了一座古城遺址,還在這個人跡罕至的大漠城池中找到了一枚王莽時期的“契刀五百”幣。
解決“兩張皮”問題
通過遙感技術輔助考古,并不是新技術。上世紀80年代起國外就嘗試過,我國科學家也曾利用雷達衛星遙感技術揭示了被沙土掩埋的長城遺跡、隋唐大運河遺跡等。
“但在我國,遙感技術和考古基本上是‘兩張皮’,各干各的。”甘肅省考古研究所所長王輝說,最多也就是搞考古的拿他們的遙感圖像過來看一看,沒有讓兩個學科真正融合在一起。
而這次兩個學科融合交叉推動考古新發現,則得益于中科院與國家文物局的合作。
2012年5月22日,中科院與國家文物局簽署了科技戰略合作協議。之后,王心源課題組在研讀絲綢之路歷史資料的基礎上,決定先選擇絲綢之路瓜州段這個植被稀疏、云量少、對遙感成像干擾相對少的地方進行考古攻關。通過融合遙感技術、GIS技術、GPS技術,課題組帶著明確的目的性分析遙感數據,終于發現疑似遺址。
短時間內發現大量古遺址令參加研討會的專家興奮不已。對于絲綢之路瓜沙段的遙感考古新發現,甘肅省科技廳副廳長朱曉力十分高興。他說,絲綢之路全長10000多公里,在中國境內有4000多公里,在甘肅境內有1600多公里。現在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已跨國聯合申遺,相信科技對文物保護、對申遺工作都會有極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