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直:原名劉永平,1955年生于內蒙古,現任《北海晚報》副總編,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廣西作家協會理事,北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1986年開始發表作品,其作品獲各報刊征文獎200多次。
有教養的人是受人尊敬的,就像有財富的人被人羨慕一樣。可是教養對于人有時真的比財富對人還吝嗇,因為財富還能繼承,但教養卻不能過戶;財富可以暴發,但教養不會頓悟。
我們可以學得有文化,我們可以做得有品位,進了星級酒店我們也就會小聲說話,不隨地吐痰了,可是出了大門,嗓門照大,大街就成了痰盂;富麗堂皇的會議室里剛談完了資本投稿,回到自己房間就聊上了“姿本女子”;吃飯時使用的倒是刀叉,可進肚的卻是野味佳肴;說話的語言是公眾的,時常還夾著洋文,但語言的內容卻缺乏真實的含量。下雨天玩保齡球,天晴時打高爾夫,但對殘疾事業卻舍不得捐獻一個銅板;睡覺前要沖涼,早晨起來要洗澡,但對一口水要洗三張臉的西北缺水地區的人卻不掉一滴同情的淚;開口也談“以人為本”,閉口也是“關愛他人”,但卻舍不出一個休息日去做社會志愿者。
有品位不等于有教養,有了教養也不等于就有品位,胡長清、成克杰,他們都比我們更有品位,他們都喜歡貝多芬、巴赫、舒曼的音樂,更知道收藏有價值的書畫作品,都有豐富的自然和人文科學知識,也會講出一套一套的環保理論、人道主義,他們還懂得與一流的藝術大師們交流對藝術的感受,他們的衛生習慣與文明禮儀舉止,那是我們這樣的平頭百姓永遠學不到的,可是能說他們更有教養嗎?
一個人的教養首先應該是仁愛和正義,就像那些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他們知道孝敬父母,關愛弱小,同情弱者,以誠待人,甚至信守父債子還,這就是為人的最高教養。
當然良好的生活習慣、高雅的生活狀態也是一個有教養的人應該具備的,可是當我們喝的水都是天上下的雨水時,拿什么一天洗兩次澡呢?家里沒有抽水馬桶,那是政府不給接上自來水管子,燒火做飯砍了樹木,那是沒有煤氣管道。當今政府幫著農村用上了沼氣,用上了煤氣,誰還去砍樹木呢?不懂畢加索、聽不慣《圖蘭朵》,那是因為連縣劇團一年也不下鄉演出一次,鄉下看一場電影也得農民大家攤派。
我從來不覺得跳進河里才算洗一次澡的人是不講衛生,當年毛澤東身上生虱子,是因為延安的環境艱苦。我相信進了中南海,你就是有心思生出幾個虱子,它也生不出來。
就像馬家溝小學的孩子沒有北京師大附小的孩子有教養,那是因為他們生存的土壤和環境不一樣,不信咱們讓他們互換一下環境,把高干子孫們生下來就送到馬家溝,他們最先認識的是豬馬牛羊、谷子高粱,而不是鼠標、鋼琴、伊妹兒。他們一開口也是那股濃濃的鄉土味語言,他們也會喜歡“二人轉”,不喜歡“大河之舞”了。
文化的品位有時與教養無關,我們不要輕易認為沒有品位就是沒有教養。咱中國老百姓的文化品位與西洋人、東洋人相比真的不高,可是咱中華民族做人的教養卻在世界上頂天立地。有大禹治水、女媧補天、后羿射日,這些生動的、有教養的典型為我們樹立了做人的典范,我們即便缺少點品位,但我們絕不缺少教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