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骨傷科,河南 鄭州 450000
中藥熱奄包外敷治療55例關節鏡術后早期膝關節滑膜炎的臨床觀察
趙鵬飛
河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骨傷科,河南 鄭州 450000
目的觀察中藥熱奄包外敷治療關節鏡術后早期膝關節滑膜炎的臨床療效。方法將110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55例,治療組在抽取關節內積液配合藥物治療基礎上加用中藥熱奄包外敷;對照組采用抽取關節內積液配合藥物治療。結果兩組治療12天后,治療組優良率為89.7%,對照組優良率為75.9%。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藥熱奄包局部外敷在膝關節鏡術后滑膜腫脹及關節疼痛的治療上療效顯著。
熱奄包;關節鏡;膝關節滑膜炎
膝關節滑膜炎是指關節滑膜受到急性創傷或慢性勞損等刺激時,產生膝關節腔內積血或積液的一種非感染性炎癥反應,膝關節是最大的滑膜關節,膝滑膜面積約占全身關節滑膜面積的1/4[1],關節鏡手術過程中難免會影響到關節內滑膜從而誘發炎癥反應,術后早期的膝關節腫脹疼痛是臨床常見并發癥狀,我們稱其為關節鏡術后滑膜炎;癥狀嚴重的可見膝關節腫痛、活動不利,甚至膝關節粘連及屈伸功能受限。目前常用的療法是穿刺抽出關節腔積液,注入混合藥物或單純激素等,但復發率高,關節功能恢復較慢。
1.1 診斷標準[2]:① 關節腫脹痛反復發作,功能不同程度受限;② 排除短期內外傷后關節內積血情況;③ 排除半月板損傷、滑膜軟骨瘤病等其它關節內疾病。
1.2 一般資料 全部110例均為我院住院手術患者,臨床癥狀為關節鏡術后膝關節腫脹疼痛,關節活動度受限,局部皮膚溫度偏高,排除術后關節內感染因素患者。病因均為半月板不同程度損傷或關節內游離體,不包括術前合并有滑膜炎的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55例,男32例,女23例;年齡22~66歲,平均39.2歲;病程1~36個月,平均13個月。對照組55例,男29例,女26例,年齡19~64歲,平均37.5歲;病程1~37個月,平均14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療方法
1.3.1 治療組 用注射器徹底抽取患肢膝關節腔內淡紅色積液,應用彈力繃帶局部加壓24h,后加用中藥熱奄包外敷(藥物組成:黃柏、蒼術、牛膝、薏米,共研細末,用蜂蜜和雞蛋清調和后加熱外敷膝關節腫脹疼痛處,一般外敷在髕上囊位置,每日1次,每次5h,6天為天1個療程),配合口服雙氯芬酸鈉緩釋片75mg,每日一次。
1.3.2 對照組 抽取關節積液后應用彈力繃帶加壓包扎,24h后去除,如腫脹反復,重復上述治療,期間要求患者患肢休息減少活動,并配合口服雙氯芬酸鈉緩釋片75mg,每日一次。
1.3.3 療程 按照上述治療方案連續治療6天為1個療程,滿2個療程后對患肢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進行評價。
1.4 療效標準[3]疼痛改善評價方法應用VAS法評分(目測劃線)。優:VAS法評分≤3分,關節腫脹消失,關節功能基本恢復正常;良:3分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與對照組比較療效,治療組優良率為89.7,對照組優良率為75.9,兩組間優良率比較P<0.05,可見,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

治療12天后癥狀改善情況(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膝關節滑膜炎屬中醫學痹證范疇,常因氣血運行不暢,蘊而生熱,濕熱之邪下注而痹著于膝所致,病理機制是滑膜細胞變性,滑膜血管擴張,產生大量滲出液,壓力增高,阻礙淋巴系統的循環,而出現膝關節膨脹飽滿、壓痛明顯、膚溫增高、關節屈伸不利、浮髕試驗陽性等癥狀和體征[4],目前臨床主要治療方法有口服非甾體類藥物、局部注射藥物、穿刺抽取積液等方法,非甾體類藥物在該類疾病的治療中效果顯著;本治療組在臨床有效治療方法基礎上,配合中藥熱奄包外敷,療效優于對照組,說明中藥在膝關節滑膜炎治療中具有獨特優勢。
治療組患者通過熱奄包局部外敷,能夠直接消除腫脹膝關節內滑膜炎癥,使滲出液得以快速吸收,起到消炎止痛作用。中藥熱奄包局部外敷在膝關節鏡術后滑膜腫脹及關節疼痛的治療上有較高的臨床實用價值。
[1]付冬瑞.膝關節滑膜炎中西醫治療近況[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1,17(1):209-211.
[2]趙建.中醫骨傷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1:81.
[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中醫藥大學出版社.1994:165,197.
[4]杜志謙.中醫藥治療膝關節滑膜炎的研究進展[J].中醫正骨,2005,17(9):72-73.
R684.3
A
1007-8517(2014)11-0050-01
2014.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