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王剛
摘要:非法人團體是一種新興的團體,它既具有合法性質又能夠獨立從事民事活動,對于我國的國民經濟也起到了推動的作用。目前對于非法人團體的名譽權爭議較大,本文主要從非法人團體名譽權民法保護的基礎分析出發,提出了非法人團體名譽權民法保護的相關設計。
關鍵詞:非法人團體;名譽權;保護研究
一、非法人團體名譽權民法保護的基礎分析
(一)非法人團體的概念
非法人團體是近幾年新興的一種團體組織,它是由兩人及兩人以上的自然人組成的,本身具有獨立意識,而且還具有可支配性的財產,并能以自己的名義對外參與民事活動的團體組織,但是與企業法人又有區別,其不具有法人資格。對于非法人團體的概念一直是議論紛紛,各國對其含義的規定也是各不相同。不同國家在國民法立法上對非法人團體的稱謂也是各不相同,如德國、意大利民法上對其稱之為“無權利能力社團”,日本民事訴訟法稱之為“非法人社團和財團”,我國臺灣“民事訴訟法”稱之為“非法人團體”等等。對于持有“非法人團體”稱謂學者認為“這種非法人而具有某種主體性的組織體,在德國稱為無權利能力社團,在日本稱為非法人社團和非法人財團,在我國臺灣地區稱為非法人團體,在內地稱為非法人團體或非法人組織”[1]。總之,目前法律上對于非法人團體的概念還沒有統一的規定,學術界也沒用達到統一的認知,但是,非法人團體卻在現實生活中大量存在,他們雖然不具備法人資格,但是卻有合理的營業執照進行經營企業,對于拉動我國國民經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國民法應予以相應的民事主體資格,讓他們更好的發揮職能。
(二)非法人團體的組成條件
雖然各國對于非法人團體的定義都有自己的規定,但是對于構成非法人團體則必須達到以下5個標準:
1.非法人團體需由兩人以上構成
所謂團體就是指兩人及兩人以上的組織,非法人團體也不例外,它是人的組合體,必須由兩人及兩人以上才能組成,至于日本和臺灣所承認的財團之說,筆者認為不合情理,因為獨立財產不能稱為非法人團體,財團必須是法人才比較妥當。
2.必須有獨立的意志
非法人團體的獨立意志主要指的是以團體的名義與對外發生民事關系。這里要注意的是以團體的名義而不是以個人的名義,只有獨立從事民事活動的團體才能被稱為非法人團體。
3.要有可支配性的財產
財產是非法人團體成立的基礎,也是其進行民事活動的有效保障,對于人員的投入以及非法人團體的法人投入都需要對財產進行分配,所以要有一定的可支配性的財產,而且非法人團體在參加社會活動時還要不斷創造大量的財富,以保證其更好的進行民事交易。
4.依法成立
非法人團體一定要是依法成立的,具有一定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非法人團體在進行民事活動之前一定要拿到合理的營業執照或者社會團體登記證,這樣才能享有訴訟主體資格。
5.有自己的組織機構和活動場所
非法人團體有獨立的組織機構和固定的活動場所,有依法核準登記的名稱和字號,還要有專門的管理人員作為執行者。這些都是非法人團體從事民事活動的前提條件,也是其從事民事活動的物質保障。
(三)非法人團體名譽權的涵義
1.非法人團體名譽權的概念
名譽是一種社會評價,而名譽權是指公民或法人保證自己的名譽不受侵害的權利,它是人格權的一種。在我國民法中,強調了公民和法人的名譽權不受侵害而唯獨沒有對非法人團體名譽權有相關的保護。但筆者認為,非法人團體既然具有獨立性和團體性,能夠獨立從事民事行為,也有固定的組織機構,就應該像法人那樣擁有名譽權利,當名譽受到侵害的時候,有權以團體名義進行訴訟請求,要求得到保護。
2.非法人團體名譽權的特征
(1)權利本身的財產性更為明顯
對于非法人團體的名譽權其財產性更為明顯,對于一個自然人來說,名譽權主要指的是人格權,屬于精神方面的權益,而非法人團體主要從事民事行為,目的為了創造利潤,如果其名譽權受到侵犯公眾必然對其印象大大降低,也就間接的影響了它的經濟利益。
(2)非法人團體名譽權與自然人名譽權的侵權方式不同
自然人有著各自的性格以及自己的節操,當他們受到語言侮辱以及暴力挑釁時會嚴重打擊他們的自尊心,則該行為被視為對其的名譽權侵害。而非法人團體則不具備性格、操守等內心情感,因此對于非法人名譽權的侵權方式則主要表現散布虛假事實,捏造、偽造其不良行為等,從而損害其商業信譽、聲譽。
(3)責任承擔方式不同
如果一個自然人的名譽權受到損害,其賠償方式不僅要賠償精神方面的損失,同時還要賠償財產上的損失,而對于非法人團體的名譽損害只需要賠償財產上的損失就可以了,不涉及到精神方面的賠償。
(四)我國非法人團體名譽權民法保護的現狀
對于我國非法人團體的名譽權保護,國家的相關政策法規并沒有詳細的規定,對于非法人團體名譽權遭受到侵害時,法院也沒有相關的依據去進行判決,很多案件都是不了了之,對于這種情況,非法人團體名譽受到侵害卻得不到正義的伸張,會嚴重影響其民事活動的正常進行。近幾年,我國非法人團體組織發展迅速,拉動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對于其名譽權的保護民法應予以明確規定,相關部門也要盡快制定出符合非法人團體名譽權保護的相關政策,讓非法人團體安全、有效的發展下去。
二、非法人團體名譽權民法保護的制度設計
(一)非法人團體名譽權侵權責任構成
1.過錯責任原則
在英、美國家對于非法人團體名譽權侵犯的原則多采用責任原則,無論是語言攻擊還是行為的侵害都判定為被告有過錯,但是這種判定原則雖然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受害人的利益,但是對于行為人的判定程度則要求過高。基于我國的《侵權責任法》對于自然人、法人名譽權的侵權行為多采用過錯責任原則,當然對于非法人團體也應采取同樣的原則。但是對于非法人團體名譽權的保護,我國還要有一定的區分,對于一般的非法人團體組織如果遭到名譽權侵害的行為,對其行為人要采取過錯原則加以判定構成侵權行為,非法人團體有權要求其賠償損失,因為非法人團體在社會競爭中還沒用足夠的強大起來,國家應對其加以鼓勵和保護,而對于著名的非法人團體組織,如果遭到侵犯名譽權的行為,要看行為人是否是犯有重大過錯,如果沒有構成非法人團體的重大損失則用無過錯原則來評判,主要是因為著名的非法人團體在社會中相對于其他非法人團體獲得了更多的經濟利益和社會效益,所以應該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這樣容易讓公眾的心理得到平衡,同時又體現其民主性。
2.行為人對非法人團體名譽侵權的行為
對于名譽權的侵權主要是侮辱、誹謗,在非法人團體的名譽權賠償的問題上已經說明,非法人團體名譽權主要遭受的損害是財產方面的損失,不涉及到精神賠償。所以對于非法人團體的名譽權的侵權行為主要是誹謗,構成誹謗行為的應具備以下三個條件:一是行為人對其陳述的事實是虛假的、不真實的,二是誹謗非法人團體的名譽。其中多表現為口頭誹謗和書面誹謗兩種形式。三是行為人對其侵權行為造成的社會評價降低的程度。具體主要歸納為三方面:(1)從事新聞報道的媒體們對非法人團體經營、銷售的產品、服務質量以及售后服務等方面進行的評論,如果其語言帶有攻擊性、具有批評性而造成了名譽損害的應判定為侵權行為。(2)新聞媒體對其經營的產品、服務質量等的評判具有虛假性、不真實的從而造成非法人團體的名譽受損行為(3)消費者對非法人團體經營的產品、服務質量進行評論、批評的導致名譽損害的也應視為侵權行為。
3.毀損名譽的行為必須指向非法人團體本身
(1)行為人必須公開毀損性陳述
構成名譽侵權行為,要看他所造成的社會影響的程度有多深,至于造成社會影響的前提就必須要讓第三人所知道其表達的意見。因此,行為人只有公開毀損性陳述,才能造成社會影響,才構成名譽權的侵權行為。
(2)對非法人團體名譽造成一定影響或者損害
對于非法人團體名譽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傷害,使得社會評價對其降低,影響了其正常的活動,可以視為對非法人團體名譽的侵權行為。
(二)抗辯事由
抗辯事由,又稱免責事由,主要指被告人對于侵害的賠償責任提出來的,證明對非法人團體的訴訟請求不成立或不完全成立的事實理由。主要有以下幾點:
1.內容真實或者對真實性的誤信
被告人對非法人團體提出的名譽損害的賠償而提供具體的證明,證明其報道或者評論的事件是真實的,符合實際情況的,司法部門應判定為抗辯事由,不用賠償其損失。而所謂的真實性的誤信大多是指新聞記者在報道新聞時,采集的信息確實是進行過核實的從而確認此事是真實的事件,對于這種真實性的誤信,法院一般會判定為抗辯事由,這種免責行為也有其合理性。
2.公正的評論
1998年頒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中第9條規定:“新聞單位對生產者、經營者、銷售者的產品質量或者服務質量進行批評、評論,內容基本屬實,沒有侮辱內容的,不應當認定為侵害其名譽權,主要內容失實,損害其名譽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名譽權[2]”。所以,對非法人團體產品質量或服務質量的公正評論,可以稱為免責事由。尤其對于那些公共利益事件,評論本身就帶有公開性,對于其報道的公正的評論不應視為侵權行為。
3.權威消息來源
新聞報道的實效性要求媒體采訪要快速、準確,但是對于任何渠道獲得的信息不能進行一一審查,因此,權威消息可以作為新聞媒體的免責事由。權威消息一般來源于國家機關、政府單位公開的文件,以及向社會發出的消息、政府發言人的發言、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正式講話等等,對于此類報道,都是客觀準確的,不能判定對非法人團體名譽的侵權行為。
4.正當輿論監督
國家法律規定,人民有權進行自由言論,對于那些公開的、影響較大的企業公眾有權對其進行監督,所以,正當的輿論監督也不能判定為名譽的侵權行為。但是正當的輿論監督要做到以下幾點:(1)輿論監督行為的合法性,對于大眾和新聞記者來說,對于其評論的事件一定要真實、準確,不能帶有侮辱、毀損性質。(2)要以公共利益為原則,輿論監督主要維護的是公共利益,而不是個人的恩怨,所以在進行輿論監督時,要拋開個人情感,公平、正義的去報道所要陳述的內容。(3)要獲得有關部門的認可,尤其對于新聞媒體來說,獲得權威和管理部門的認可更為重要,在發生名譽糾紛時也不用承擔或者可以減少責任。
5.當事人承認公布
(三)責任承擔方式
1.停止侵害
對于造成的名譽侵權行為,首先的承擔方式就是停止侵害,當非法人團體以訴訟的方式維護自己名譽權時,行為人要立即停止其侵權行為。例如,如果一些新聞媒體報道非法人團體的新聞如果帶有詆毀性質,污蔑性質,則非法人團體可以請求人民法院要求該報社立即停止新聞的發布,對于出版社發行的刊物也要立即停止。
2.恢復名譽,消除影響
對于所造成的負面影響,行為人應盡快消除影響,恢復非法人團體的名譽。被告人應采取積極的行動來糾正錯誤,澄清事實,進而消除公眾對其產生的不良印象,可以通過書面形式來澄清之前報道的虛假信息,讓公眾所知悉。之前在那個刊物那個版面發布的什么標題什么內容,也應同樣在該刊物當時的版面針對之前的標題、內容進行澄清,消除影響。
3.賠禮道歉
賠禮道歉是最基本的責任承擔方式,對于造成的影響,行為人應公開道歉,可以用口頭的方式也可以用書面的方式對其造成的傷害進行誠摯的道歉,請求受害人的原諒。一方面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同時又能讓受害方找到心里平衡。對于那些不知悔改,拒不道歉的人,法院應根據情節輕重做出相應的處罰。
4.財產損害賠償
損害賠償是指當事人在侵犯他人的名譽權之后,因自己的過錯而造成的財產損失和精神損害由侵害人予以賠償,該責任承認方式對非法人團體是最合適的,因為非法人團體不是自然人,造成的損失主要就是物質方面的損失,不會因其誹謗、侮辱而造成精神方面的損害。對于行為人的財產損害賠償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為非法人團體恢復名譽、減輕損害所支出的費用,二是對于造成非法人團體的經濟利益損失的賠償,另外,非法人團體因恢復名譽而產生的費用和支出,也屬于財產損害賠償的范圍。對于賠償金額,法院應根據非法人團體受到損失的情況以及行為人侵權的程度來衡量,具體分析來確定賠償金額[3]。
結束語:總之,非法人團體在我國經濟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是時代的產物,是經濟進步的標志,雖然我國對于非法人團體的名譽權還沒有確定的規定,也沒有相關的保護措施,但是對于非法人團體的發展,國家應予以重視和保護,盡快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系統地推動非法人團體名譽權制度的建立,在規范非法人團體活動的同時,還要予以鼓勵和保護,讓其良性、有效的發展下去。
參考文獻:
[1]雍自明.非法人組織主體資格理論研究[D].湖南:湖南大學法學院,2010,(5).
[2]陳榮文.論“其他組織”在我國民事法律主體體系中的地位[J].福建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4):11-12.
[3]江偉.民事訴訟法學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