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瑞迪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與科學技術的不斷的發展,人們帶給環境的壓力越來越大,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在這種情況下,確立環境法公眾參與制度,使公眾參與到各種環境事務當中更顯得尤為重要。這樣做不僅對監督環境法的執行有利,而且對于及時發現環境決策中的問題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幫助。在全球很多個國家都對環境保護非常重視,并且建立了環境保護公眾參與制度,確保公眾的參與權益,而且能夠集思廣益,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環境保護工作的順利進行。
關鍵詞:環境法;公眾參與;制度;缺陷;完善
前言:近年來,公眾參與環境保護已經不單單是一個國家的事了,而是成為世界環境保護的發展趨勢,目前我國的《環境保護法》當中的很多條款都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以及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程度也很低,在這樣的情況下,對于環境法公眾參與制度的修改是必要的,不僅具有理論意義還有實踐中的現實意義。本文將對我國環境法公眾參與制度的現狀、存在的缺陷以及完善我國環境法公眾參與制度的途徑進行研究。
一、環境法公眾參與制度概述
(一)環境法公眾參與制度的基本概念
環境法公眾參與制度,就是國家通過一系列環境立法建立的一種制度體系,主要是確保公眾有權參與到環境保護的各種活動中,并在這個過程當中行使自己的權利,監督行政部門以及環保部門的工作,以便于更有效的保護環境,維護廣大公眾的切身利益。
(二)環境法公眾參與制度的內容
我國法律學者對于環境公眾參與制度的內容給出許多不同的答案,綜合各學者的觀點,最后主要有以下幾點:環境信息公開制度,是指國家環境行政機關、法律法規授權行使環境職權的企事業組織和公務員依法主動申請將除國家機密等以外的其他環境信息公開的制度。建立環境信息公開制度,可以使公眾了解到我國目前的環境現狀,增加了公眾的參與度,這也是建立環境法公眾參與制度的基礎和必要條件之一;環境立法參與制度,這是指公眾根據法律的規定,遵照法律,參與到環境法、行政法規等等制定過程中,為環境法律的制定提出建設性的建議,實現公眾參與的要求。通過這個制度,可以聽取來自各個階層對于環境法的建議,能夠充分反映民意,做到了我國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也能夠協調社會各方面的利益,為立法和實施過程都有一定的幫助;環境行政參與制度,是公眾對環境行政權進行監督和控制,確保環境行政權的合法行使,協助行政機關更好的進行環境決策和管理的制度。公眾參與可以對環境執法部門進行有效地監督,這樣既能夠增加了公眾的參與度,也能夠監督行政部門,二者之間能夠互相平衡,促進我國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環境權利救濟制度,是指公眾在對于違反環境保護法并且損害到其環境時,可以通過法律程序,要求責任人對于其破壞環境的行為進行賠償等等,追究責任人的民事、行政、刑事責任的制度。保障公眾的救濟權是保障公眾環境權的前提條件,這樣涉及到公眾的自身利益時,公眾才能夠更好的參與到保護環境的隊伍當中,從而更好的保護公共環境。
(三)建立環境法公眾參與制度的必要性
就理論層面來講,我國許多學者認為,公民環境權的出現,為我國建立環境法公眾參與制度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建立環境公眾參與制度更重要的是要充分的保障我國的公民的環境權;彌補了環境調整機制不足的需要,我國為了保護環境需要市場機制、政府機制以及社會機制進行互相配合,市場機制與政府機制在對于環境的管理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和局限性,因此,這時需要社會機制站出來平衡三者之間的關系,化解矛盾,維護社會的穩定,這樣才能確保政府機制與市場機制更好的發揮作用;發展環境保護事業的內在需求,保護環境對于我們公民來說不僅僅是個人的利益,更重要的是整個社會的利益,可以看出來要想將我國的環境問題解決的更好,就需要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地參與到保護環境中來,將保護環境作為我們的事業,并在生活中養成保護環境的習慣。
二、我國環境法公眾參與制度的現狀
目前,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的形式是非常嚴峻的,但是在如此嚴峻的情況下,我國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現狀卻不容樂觀,這主要是因為我國對于環境保護的意識非常薄弱,更重要的是我國保護環境還是以政府控制為主要手段,過于重視政府的管理,而沒有加強公眾參與程度,這樣就不能從根本上有效地保護環境。由于政府的信息公開制度不夠完善,導致了我國公眾不能夠及時的了解到有關信息,不能很好的保障自身利益,從而對政府的領導產生了不信任,久而久之,政府就會失去領導力;雖然我國已經存在環境法公眾參與制度,但是貫徹落實不到位,公眾并沒有實際參與到保護環境中;在這些過程中,我國尚未建立環境訴訟制度,因此,在公眾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受到環境破壞而帶來的傷害時沒有堅定的法律后盾捍衛公眾的利益,公眾的利益得不到很好的保護,就會對整個社會造成不良的影響。
三、我國環境法公眾參與制度存在的缺陷
由于近年來我國的環境問題呈現越來越嚴重的趨勢,政府也加強了對環境問題的重視,一直在尋找一個合理的對策進行對環境的保護,但是我國公眾參與環境保護時間相對較晚,所以,存在許多缺陷:
(一)缺乏專門規范環境公眾參與的法律法規
目前,在我國現有的環境法體系中,沒有一部專門規范環境公眾參與的法律法規,雖然在早年提出了這個想法,但是一直未有明確的法律出臺,對于環境法公眾參與,涉及到很多原則性的規定,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并不是一項規章制度就能解決的;而且環境保護是個非常大的概念,也關系到很多個部門[1]。如果將這件事都規定給環保部門,那么政府就不能夠更好的履行自己的義務,去從大局控制環境保護的大局。
(二)現有環境立法對公眾參與制度的規定不明確
公眾在行使權利時要有一個可以遵守的法律法規,公眾在沒有一個可以遵守的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就不會充分履行自己身上對環境保護的義務,如果一旦出現問題,沒有法律作為保障。現有的公眾法律制度都沒有明確的表達,含糊其辭,有很多法律條款都能夠體現出來。
(三)相關立法過于原則抽象,缺乏具體實施細則
通過對我國現行的各種法律法規研究,一些對公眾參與制度的規定都是原則性的,太過于抽象,缺乏這個制度的可操作性,這些法規如果不能明確規定出公眾的參與制度,那么公眾在實際保護環境的過程當中就會無從下手,公眾參與制度也無法得到真正的落實。
(四)環境信息公開制度立法不完善
我國公眾參與制度得不到很好的落實與實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國對環境信息公開制度的相關立法還不夠完善,政府忽視了對環境信息公開的重要性。我國不僅僅對政府做出了公開環境信息的要求,而且同時也這么要求企業,但是由于信息公開制度的不健全,企業采取的是自愿公開環境信息,這樣公眾對環境信息的了解知之甚少,這對于完善我國的環境信息公開制度是不夠的;而對于不依法履行政府環境信息公開的環保部門,我國還沒有一個有效地懲罰措施,只有在侵犯了公眾的權益時才可以提出訴訟,這樣對于公眾的權益救濟沒有更好的保護,由于各方面的缺陷,導致我國環保部門在不能對環保信息及時做出公開時,還能找到理由免去自己的責任。所以,要從大局著手,積極配合,才能將我國的環保事業做好。
(五)環境立法參與制度和行政參與制度不健全
在環境決策方面,我國對于公眾參與自身的權力是十分有限的,僅僅限制于規劃和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的評價,在一些細節環節的決策時沒有使公眾發揮參與作用;而在環境行政執法方面,我國對于公眾參與環境執法的規定太簡單了,很多方面沒有做出明確規定,在出現糾紛時,公眾不知道該到哪個部門才能保障自己的權利,最后,會對社會造成巨大的損害,更不用提如何讓使公眾參與到保護環境中來了[2]。
(六)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缺乏直接專門的法律規定
就目前我國的情況來看,我國在環境公益訴訟制度上缺乏直接專門的法律規定,公民的環境權利依舊沒有辦法得到有效的、及時的救濟,公益訴訟制度的建立是環境公眾參與制度的前提和保障,公眾的權益得不到保障時,公眾也不會繼續去參與環境保護。
(七)欠缺對環保社會團體參與活動的相關規定
環保社會團體是環境保護過程中一個重要的主體,對于環保社會團體保護環境會得到很好的效果,但是如果不規范他們的行為活動,那么他們的效率也會大打折扣,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是不能夠規范環保社會團體的。因此,就限制了環境保護社會團體在環境保護上的作用和意義,損害了環境保護社會團體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四、完善我國環境法公眾參與制度的途徑
(一)制定專門規范環保公眾參與的法律法規
我國環境法公眾參與在實踐過程中存在許多缺陷,我國雖然重視公眾在環境保護過程中發揮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總體上我國環境公眾參與制度還是缺乏系統而嚴明的立法,因此,我國應該制定一部規范環境保護公眾參與的法律法規。向國外其他國家學習經驗,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制定并完善我國的環境法公眾參與制度。
(二)進一步完善我國的環境信息公開制度
環境信息公開制度是我國完善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前提條件,通過環境信息公開,可以實現公眾的知情權,而且有利于公眾更好地監督環保部門的工作,形成一個高效的、網絡化的環境管理體系,能更好的保障公眾參與環境保護與環境管理的實現,信息公開是環境保護工作能夠順利開展的基石。要適當擴大公開環境信息的企業范圍,企業作為影響環境的一個重要載體,要對環境保護負責,因此,要公開企業本身的環境信息;結合我國的環境公益訴訟制度,保障公眾的權益;制定專門的法律法規,將環境信息公開的界限清晰化,哪些需要公開,哪些不公開都要做詳細的規定。只有這樣,才能規范我國的環境法公眾參與制度。
(三)健全我國的環境立法參與和行政參與制度
建立我國的環境立法參與和行政參與制度,能夠促進環境立法和行政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可以通過對公眾意見的收集,彌補不足,為環境保護工作提供了支持,同時也監督了行政部門的執法,更好地保障了公眾的權益,公眾的參與度越高,環境保護工作就會越有成效。根據我國的國情,我們可以采取舉辦座談會、論證會等等形式,將公眾的參與形式具體化,最后合理分析并將有效地將建議用在環境保護的過程中,更進一步完善我國的環境法參與制度。
(四)建立我國的環境公益訴訟制度
公益訴訟,就是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以及個人,對于侵犯集體利益的行為,向上級請求訴訟的活動,由于環境對于每一個人都是有影響的,所以,建立我國的公益訴訟制度也是有優勢的,這就要求了要在《環境保護法》中增加環境訴訟的制度,并在實踐過程中實施訴訟制度,這也給公眾救濟提供了重要保證[3]。
(五)頒布專門的行政法規以規范社會團體參與環保活動
社會團體作為環境法公眾參與制度的中堅力量,對環境保護工作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社會團體具有廣泛的群眾的基礎,他們自發的為政府、環保部門貢獻自己的意見,廣泛的宣傳環保知識,而且社會團體成員能夠以身作則,這樣就將社會資本引向環境保護中,節省了人力、物力、財力,而且還能夠促進我國環保事業的發展,因此,我國要制定一項規范社會團體的法規,這樣才能將社會團體的活動規范化,使其發揮最大的能力為我國的環保工作做貢獻,也避免了糾紛的出現,為我國在環境保護的過程中節約了資源。
(六)構建環保宣傳教育制度以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
目前我國公眾環保意識是十分淡薄的,人的意識支持他的行動,當意識不到環保的重要性時,公眾就不會發揮主動性去保護環境,因此,加強公眾的環保意識是勢在必行的。所以,政府等行政部門就要經常下到基層中去宣傳環保的重要性,構建環境保護教育制度,充分利用各種媒介去宣傳,樹立公眾正確的環境保護意識,將環境保護意識貫徹到公眾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結論:根據上文所述,近年來對于公眾參與環保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環境保護法更加強調了公眾參與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公眾依照公眾參與制度更好去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也成為了當今乃至日后我國發展的主要趨勢,對于促進我國環保事業的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環保公眾參與制度也會跟隨著國家的發展更進一步完善,早日將我國建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參考文獻:
[1]陳冬,嚴格的起訴資格規則——以魯堅案為中心析美國環境公民訴訟[J].環境資源法論叢,2014,12(5):489-500.
[2]潘世欽,石維斌.我國公眾參與環境執法機制的缺失與完善[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5(10):25-30.
[3]李文霞,黨玲博,朱忠業.基于可持續理論的舊住宅改造策略——以夏熱冬冷地區舊住宅改造為例[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1,10(8):17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