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青耘
【摘要】中泰之間文化源遠流長。中泰兩國間的文化交流也是自古就有的了。兩國間的文化交流不斷繁榮,不僅增進了兩國間的友誼同時也促進了兩國經濟與文化的發展。
【關鍵詞】:中泰;文化;交流
一、古代中泰兩國的交流
據《漢書》的記載,早在西漢年間,公元1到5年,中國使節出訪印度曾途經泰國南部地區(???????)。公元230年,相當于三國時期,吳國曾派遣朱應、康泰為增進與東南亞地區的友誼,出使南亞地區。歸國以后,朱應寫有《扶南異國志》(扶南的奇異事情)、康泰寫有《吳時外國傳》(又作《扶南記》或《扶南土俗》)。記載了關于中國華僑的生活狀況,把當時泰國中部的一部分地區稱為金鄰國(今素攀府)。“距離扶南地區約兩千里(1千米=4里)有金礦,那里的人善于獵象”。
公元424-464,相當于南北朝時期。盤盤國位于泰國南部,派遣使節入訪中國,之后同梁有3次關系往來記錄。
公元607年隋煬帝曾派屯田主事常駿出使赤土國,現泰國南部地區。得到了熱烈的歡迎,這是第一次正式出訪泰國。赤土國王子獻給芙蓉冠、龍腦香作為回禮。并于610年出訪中國并見到了隋煬帝。
在公元627—649年相當于唐朝貞觀年間,盤盤國和墮羅本底(現泰國中部)同唐朝都有著聯系。
在宋朝期間,羅斛國(現泰國中部)同宋朝有貿易往來。
在元朝,元世祖成派使節出訪泰國,在1288—1299年期間,女人國曾派使節出訪中國達5次。
公元1238年,約宋朝晚期元朝初期,素可泰王朝在泰國北部建立起來,素可泰王朝收復了周圍大部分國家,并成為了連接中印度洋地區最為強大的國家之一。中國史書上將素可泰稱為暹羅。在公元1292—1303年,素可泰王朝曾9次派使節訪問中國。元朝也曾3次派使節出訪泰國。這樣的互訪促使兩國有著親密的關系。在此期間,暹羅曾邀請中國技工到泰國傳授器具制作的知識。大約14世紀中葉,泰國能夠制造宋加洛器具,是酷似中國龍泉窯的青花瓷器并能制造類似中國宋朝時期的瓷器。并作為暹羅重要的商品送往東南亞各國,除此之外,暹羅還流通著中國的窯器和絲綢等商品。
中國明朝時期正是泰國大城王朝時期,公元1370年,明朝建立第三年,明朝派遣呂宗俊“詔諭”暹羅國,阿瑜陀耶將六頭大象作為貢品進貢明朝,自此打開了明代中泰交往的歷史,阿瑜陀耶王朝時期也成為中泰交往最為頻繁的時期。明朝初期,阿瑜陀耶王朝幾乎每年都派使節到訪中國,有些年甚至是同年數次,例如,1373年來訪達6次之多。1377年阿瑜陀耶王子登基并建立統治,于1395年到訪中國。朱元璋將其稱之為“暹羅之星”,并稱阿瑜陀耶為“暹羅”。在明朝初期也經常派使節出訪泰國。在1403年,就派遣不同的使節到訪阿瑜陀耶達4次之多。在明朝永樂年間,鄭和受國王的派遣出訪暹羅,是中泰關系史上的重大事件。鄭和在1405年到1433年下西洋達7次。在1409年第2次出訪時,航船行至暹羅灣,并從湄公河航行至阿瑜陀耶,受到了阿瑜陀耶王朝國王的熱情接待,鄭和將金子、絲綢和器皿同暹羅國進行交換,記錄下了一路上的所見所聞,讓明朝的人民更多的了解了當地的生活狀況。明朝同阿瑜陀耶王朝經常互派使節,不僅僅是在政治方面,除此之外,還經常贈送商品給阿瑜陀耶王朝,阿瑜陀耶王朝也經常從中國購買絲綢、瓷器等商品。明朝還常收到大城王朝進貢的商品,例如大象、沉香木等。明朝皇帝允許大城王朝免稅將大米運到中國進行銷售,并同意他們在中國購買物品帶回泰國,這些條款促使使節互訪頻繁,永樂年以后,取消了對中國人禁止出境和外國人入境中國的政策,也促進了民間商品交流得到發展,同時相互贈送貢品的行為也逐漸減少。
回看兩國間的交往,商品交換和文化交流日益增長,中國人去泰國經商,定居的人數也不斷增長。在元朝和明朝時期,中國的交通以及對外貿易發展迅速。元朝時期使用銀元促使同外國的貿易得到發展。元朝同時開放了潮州、廣州、溫州、寧波和上海作為同東南亞國家進行貿易往來的海上港口。中國不少人到暹羅定居,當時移民暹羅的人大多數是商人,根據在福建省莆田地區的記錄顯示,這個地方的人從永樂元年就開始有人移民到暹羅,在16世紀前半葉,移民到暹羅的中國人已經有了自己的居所。
根據中國史書的記載,15世紀以后,阿瑜陀耶同中國交往頻繁,大量人到阿瑜陀耶定居,他們中的多數都來自中國沿海地區,很多人都在阿瑜陀耶居住了很長時間。在當時,暹羅的技工和商人幾乎都是來自中國,他們當中一些在當地做翻譯或為阿瑜陀耶做交流使者,商船貿易來往于中國同阿瑜陀耶之間,并由中國人來管理商貿交往。同國外貿易往來的商船的船長大部分都是中國人。公元1477年中國明朝時期,阿瑜陀耶派遣使者到中國。
17世紀末,超過3000名中國人移居阿瑜陀耶,在阿瑜陀耶城有條街名為支那路,便位于華人居住的地方。在暹羅有華人社團、華人組織、華人學校教授中文和中國文化,甚至還有中國戲曲會在大劇院進行定期表演。現在仍然能夠看到曾經華人在泰國定居的痕跡,在阿瑜陀耶博物館陳列著的瓷器和陶器其形狀都比當時寺廟和皇室所用器皿更為出色,有綠色花紋、紅色的罐子、綠色和白色相間的瓶子以及不同顏色的盤子,最大的罐子高大約1米,最小的只有核桃大小。這些器皿出自元朝時期江西省、福建省和廣東省一帶。
在公元1644年,明朝滅亡,清朝建立。清朝的200年間,泰國經歷了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拉瑪一世、拉瑪二世、拉瑪三世,期間兩國都保持著良好的關系。
公元1767年,吞武里王朝建立。在1777年7月,鄭信王派使節出使中國,建立關系。1781年11月鄭信王派出使節,帶領11艘船只,裝備包括有犀角、辣椒等貨物作為貢品進貢清王朝。乾隆皇帝對來朝的泰國使節進行了熱烈的歡迎。在吞武里時期,大量潮州人過海到暹羅定居。當時,中國同泰國是主要的貿易伙伴,在拉瑪二世時期,86%的商品都是送往中國,中國到泰國的商船數量也是最多的。在泰國,商人幾乎都是華人。到2世王時期,移民泰國居住的華人已達44萬人。到拉瑪三世后期(1824—1851)居住泰國的華人人數達百萬人。
二、近現代中泰兩國交流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曼谷王朝5世王即位,中泰兩國的聯系中斷,但是兩國民眾間的往來并未受到影響,仍然繼續發展。到19世紀末,在曼谷王朝拉瑪五世的一系列改革之下,泰國急需大量勞動力,中國沿海地區的居民大量涌入泰國工作。在19世紀80年代,每年都有數十萬的中國人涌入泰國,大多數人都在工廠、工地、運輸和鐵路建設等行業。根據1895年西方人的統計顯示,48%的林業工作人為中國人,加上經商的華人,華人在泰為泰國的經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中泰貿易往來頻繁,同時商品的交往也將促進相互間文化的交流。
自王室建立以來,一世王曾花三年的時間建造王宮和曼谷,所建造的建筑物中石雕的造型和花紋都有中國古代王室建筑的特點,雖然時間久遠但這些石雕任然造型豐富。推測是古代中國商船壓載的貨物往來于兩國之間。
大王宮后方西面是四世王和五世王的寢室,正門上貼著用紅色書寫的從上到下的一副中文書寫的“對聯”,分別在門的兩側,寫著“永保嚴疆,施德化海”,“尊安屬邑,溥仁恩邦。”
在五世王期間,有一個中國商人以中國寺廟的形式在大城府修建了天明殿,建筑使用綠磚,后墻使用藍瓦,紅色的大門,綠色的屏風,屋頂的四角龍的造型仰望天空。殿內屋梁均使用中國式的造型,地板使用的磚塊是在中國燒制的,桌子、椅子、茶具和裝飾品都是中國風格的,在大門上方用中文寫著“天明殿”三個大字。這個建筑顯示了中泰文化方面的相互交流。
中國人移民到泰國,對經濟起到了作用,對文化交流也有影響。同時,華人同泰國當地人通婚,后代生活在泰國,更接近泰國人,也是泰國的親人,相互之間世世代代友好相處。這些華人對中泰兩國的經濟、貿易和文化交流都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在此之后,中國人經濟或者是華人經濟在泰國經濟中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并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直到20世紀80年代泰國經濟發展迅速,在泰的華人經濟包括金融,石油化工、煉鐵方面得到極大增長,同時在房地產和大型商場方面也有所發展。雖然在傳媒、勞動力、交通建設等方面對外國勢力有所控制,但也給經濟帶來了促進,使國家順利過渡發展為工業國。泰國政府出臺政策幫助在泰華人到外國投資貿易(包括到中國投資),泰國政府極力想促使這些商人進入中國市場同時順應中國改革開放的政策。有在泰的華商到中國投資,先于到其他國家。在東南亞地區,根據資料顯示,自1984年到1994年期間,泰在華投資達到6.34億美元。同時,泰國政府也邀請中國商人到泰國投資,在1988年—1989年,中國到泰國投資達7.8億美元,投資項目達23項,華人成為了連接中泰兩國間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橋梁。
參考文獻:
[1]梁英明,《東南亞史》,人民出版社,北京,2010.3
[2]余定邦 陳樹森,《中泰關系史》,中華書局,2009
[3]賀圣達,《東南亞文化發展史》,云南人民出版社
[4]尼古拉斯·塔林,《劍橋東南亞史》,云南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