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化、信息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速發展對人類生存空間產生了巨大沖擊和影響。城市濱水空間由過去的物資集散、工業制造和商業貿易等職能轉向信息流通、服務、旅游、休憩等多元化發展。本文意在闡述城市濱水區功能轉型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從功能定位、整體規劃、延續文脈及生態植入等方面探析解決的方法。為濱水景觀的開發建設提供可供參考的理論依據。
關鍵詞:定位;規劃;文脈;功能;生態
1、 國內開放型濱水景觀發展現狀
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使城市開放型濱水景觀的開發建設愈發活躍。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國內諸多沿海濱水城市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和規模進行了一大批城市開放型濱水景觀開發建設,引發了濱水回歸城市的開發熱潮。
通過以上數據不難發現,我國尤其是東部沿海城市已十分注重城市開放型濱水景觀的規劃及開發建設,并以此帶動整個城市的發展,使城市建設逐步與國際接軌。
近年來,城市開放型濱水景觀雖然得到了注重和開發,但國內仍有不少城市,尤其內地城市因制造業占用濱水區、濱水區環境質量差、基礎設施建設不足或經濟基礎薄弱等條件的限制,城市開放型濱水景觀尚待開發。
2、 我國城市開放型濱水景觀面臨的問題
2.1 經濟發展水平制約
城市開放型濱水景觀的開發建設與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我國社會主義建設起步較晚,城市整體經濟水平仍不發達,難以為大規模的濱水景觀開發建設提供充沛的資金保證。
2.2 理論基礎薄弱
濱水景觀是涉及社會學、經濟學、哲學、建筑學等多學科的系統科學,國內雖有許多成功案例,但基礎理論方面并無系統的理論研究可供參考,理論評價體系亦不健全,方案設計及項目建設只能以景觀、建筑等大學科理論體系為指導和評價依據,難免造成城市開放型濱水景觀的開發建設內容缺失或發展方向偏離。
2.3 缺乏文化內涵
在我國多元文化競爭與并存的大環境下,開發者或設計師在無明確文化導向的狀態下,極易忽視對民族文化的研究和城市文脈的探析,使城市開放型濱水景觀工程的最終產品失去了城市文化背景,造成城市文脈缺失,失去城市性格。如閬中古城位于四川盆地東北緣、嘉陵江中游,已有2300多年的建城歷史,是中國古代建城選址“天人合一”完備的典型范例。而在近現代城市發展中,因缺乏整體規劃和文脈致使新城與舊城之間空間形態脫節,造成文脈缺失,破壞了城市形象。(如圖3)
2.4 缺乏整體規劃
城市濱水項目由于規模龐大,涉及面極廣,通常需要幾個階段,花費多年時間才能完成。各地塊因不同時期建設、不同的設計團隊設計都可能破壞濱水區的整體性。
目前我國濱水區的開發建設多注重濱水區自身的功能和形式,忽視了濱水開放空間與城市整體開放空間的聯系和整合,使水體自身整治、濱水綠地建設和土地功能轉向內容匱乏,濱水景觀內容單一,城市景觀線及城市空間形態脫節。(如圖3)
2.5 缺乏生態意識
城市開放型濱水景觀兼容了自然景觀和人工景觀兩種景觀類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為人居環境的生態性提出了嚴峻的挑戰。生態和可持續發展意識的缺失導致城市開放型濱水景觀的最終產品在使用過程中需面對諸多后遺癥。如生態失衡、水體污染甚至消失。
3、 對城市開放型濱水景觀開發建設的幾點建議:
3.1 準確定位
親水性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一種本能,親水空間的營造可以重建人與自然的親密關系,提升城市水文化。因此,大多數城市濱水區的景觀規劃多采用旅游為導向的開發策略。筆者認為,以旅游為導向的開發策略亦適合中國現代城市建設。此外,目前我國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農業大國。在特殊地區依經濟模式的允可,建議以養殖業、捕撈業和旅游業相兼容的模式開發城市開放型濱水景觀。由此,既可以滿足城市發展旅游業的需求又可帶動養殖業和捕撈業的發展,即可滿足異域旅游者的需求又能為本城市居民的公共活動和日常生活提供便利。
城市開放型濱水景觀的開發定位直接影響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城市發展,賦予人居生活空間以重要意義。居住、辦公、零售、娛樂等各種活動把城市與濱水空間連接起來,使游客和城市居民共享。
3.2 整體規劃
濱水區是城市重要的開放空間,是城市的門戶,起到展現城市形象的窗口作用。城市開放型濱水景觀的設計一定要結合城市開放空間,站在城市整體規劃的層面上,依托城市現有結構,加強自然資源與城市的融合,將濱水綠地與城市公共空間的面狀、點狀綠地想結合,形成系統的城市開放空間結構,在保持原有城市肌理的基礎上,把市區與濱水景觀區連接起來,從而有效的為不同層次的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活動的場所。
如“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道理一樣,城市開放型濱水空間的合理開發建設可以為人們提供良好的親水空間,反之,則給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甚至生命財產帶來巨大損失。這就要求開發者和設計師要有前瞻的思維、良好的協調和掌控能力。同時,在整體規劃階段要注意堤岸與市民生活空間的融合,使親水空間與防洪功能得以兼顧。通過植被、景觀小品等設計元素保持水岸線的連續性。通過廣場、公園、步道等不同功能區解決濱水景觀不同地段、不同時期地塊功能不同的問題。并將這些點、線、面向城市擴散、滲透,與其他城市綠地元素構成完整的城市系統。如青島的五四廣場通過廣場綠地將濱海空間與城市空間打造成整體的城市開放空間(如圖6)。
3.3 延續文脈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地域特色文化在社會多元文化并存的大環境下越發具有挖掘和傳承的價值。城市是一個有機的生命體,城市的滄桑巨變都為這個城市留下了豐厚的文化積淀,一堵圍墻、一條馬路、一段鐵軌都是人們認識歷史的重要媒介,都是未來城市極具意義的部分。
文脈傳承對一個城市的作用主要表現在:endprint
3.3.1 識別功能
城市在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一些有意或無意保留下來的歷史遺跡,留下了代表當時的文化印痕,是可以直接讀取的“歷史年輪”。正如吳良鏞所言:“歷史城市的構成,更像一件在生活中永遠在使用的繡花衣裳,破舊了需要順其原有紋理加以織補……這樣,隨著時間的推進,它即使成了一件百衲衫,但還是一件藝術品,仍蘊含著美。”隨著時間的推進,這些“歷史年輪”表達的文脈內涵更加豐富,價值也更突出,并與當代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建立起千絲萬縷的聯系,或形成城市文化標志,或融入居民日常生活。
3.3.2 定位功能
一個城市具備什么樣的定位是長期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城市文化決定的。明確城市的文化定位是每個城市發展的首要任務,城市文化定位科學準確,就會符合其歷史傳統和現實狀況,就能形成居民共同的價值觀。在城市發展和建設中緊緊抓住這一主題,通過文脈來表達和延續。特別是一些具有燦爛文化的歷史性城市,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來定位,必將引發全體市民對歷史的追懷和城市美好未來的進取。
3.3.3 發展功能
文脈對城市發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城市文化凝聚著城市發展的功能要素,是城市生存的基礎和發展的動力。作為文脈體系的重要載體,文化遺產是一個城市最為寶貴,最為獨特的文化優勢。作為一種不可復制的稀缺資源,文化遺產所表達的優雅文脈關系,為城市繁榮提供不竭的藝術營養。
城市開放型濱水景觀作為城市母體的一部分,作為城市形象的窗口,其設計首先要解讀本地區的自然特征和歷史文化,尤其是地域特色文化,在其真實歷史的基礎上,依“歷史文化延續”為原則,創造出記載歷史發展,傳承地域文脈的濱水空間,只有這樣才能充分體現城市性格,促進城市發展。
3.4 完備功能
濱水區的開發多為公共開放型空間,其功能需滿足城市和公眾日常生產生活的多種需求。功能完備的城市濱水空間在使用過程中可持續發揮效應,延長其作為產品的使用壽命。城市開放型濱水景觀的功能完備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3.4.1 空間內容多樣化
城市開放型濱水景觀自身功能定位所涵蓋功能區的多樣化。如養殖、捕撈和旅游兼容模式的旅游定位涵蓋養殖區、交易區、餐飲區、休閑區等。
3.4.2 空間形式多樣化
城市開放型濱水景觀的不同功能區所需的空間尺度不同,即功能的多樣化必然引發形式的多樣化。
3.5 生態植入
現代城市人口膨脹、交通擁擠、環境質量下降等問題日益凸現,人們的環保意識和對綠色生態城市的向往日趨增強。城市開放型濱水景觀的設計應注加強對自然環境、自然資源的利用,加強自然材料、人工環保材料及節能工藝的研發和使用,降低濱水景觀在建設及使用過程中的能源消耗,結合作為自然元素的水元素打造宜居的人居濱水空間。
通過對城市開放型濱水景觀準確定位、整體規劃、延續文脈、完備功能和生態意識植入等方面的研究,可為城市開放型濱水景觀設計的發展動向和基本觀念提供理論依據。準確的功能定位可有效的實現濱水景觀的社會效益和經濟價值。整體規劃可使自然生態系統和人工建設系統有效融合,創建城市綜合性開放空間。延續文脈可正確反映城市性格,體現城市良好形象。完備功能可實現濱水景觀的綜合性發展,降低使用過程的能源消耗。生態意識的植入可實現濱水景觀及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楊春俠著.城市跨河形態與設計[M].上海: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5
[2] 俞孔堅.城市河道及濱水地帶的“整治”與“美化”.現代城市研究[J],2003.5
[3] 李麟學.城市濱水區空間形態的整合[J],時代建筑
[4] 張庭偉、馮暉、彭治權編著.城市濱水區設計與開發[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0
[5] 吳良庸、吳唯佳著.“北京2049”空間發展戰略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4
作者簡介:周明亮,2010年畢業于重慶大學,同年指教于西華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現為美術學院教師,南充市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特聘專家。endprint
3.3.1 識別功能
城市在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一些有意或無意保留下來的歷史遺跡,留下了代表當時的文化印痕,是可以直接讀取的“歷史年輪”。正如吳良鏞所言:“歷史城市的構成,更像一件在生活中永遠在使用的繡花衣裳,破舊了需要順其原有紋理加以織補……這樣,隨著時間的推進,它即使成了一件百衲衫,但還是一件藝術品,仍蘊含著美。”隨著時間的推進,這些“歷史年輪”表達的文脈內涵更加豐富,價值也更突出,并與當代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建立起千絲萬縷的聯系,或形成城市文化標志,或融入居民日常生活。
3.3.2 定位功能
一個城市具備什么樣的定位是長期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城市文化決定的。明確城市的文化定位是每個城市發展的首要任務,城市文化定位科學準確,就會符合其歷史傳統和現實狀況,就能形成居民共同的價值觀。在城市發展和建設中緊緊抓住這一主題,通過文脈來表達和延續。特別是一些具有燦爛文化的歷史性城市,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來定位,必將引發全體市民對歷史的追懷和城市美好未來的進取。
3.3.3 發展功能
文脈對城市發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城市文化凝聚著城市發展的功能要素,是城市生存的基礎和發展的動力。作為文脈體系的重要載體,文化遺產是一個城市最為寶貴,最為獨特的文化優勢。作為一種不可復制的稀缺資源,文化遺產所表達的優雅文脈關系,為城市繁榮提供不竭的藝術營養。
城市開放型濱水景觀作為城市母體的一部分,作為城市形象的窗口,其設計首先要解讀本地區的自然特征和歷史文化,尤其是地域特色文化,在其真實歷史的基礎上,依“歷史文化延續”為原則,創造出記載歷史發展,傳承地域文脈的濱水空間,只有這樣才能充分體現城市性格,促進城市發展。
3.4 完備功能
濱水區的開發多為公共開放型空間,其功能需滿足城市和公眾日常生產生活的多種需求。功能完備的城市濱水空間在使用過程中可持續發揮效應,延長其作為產品的使用壽命。城市開放型濱水景觀的功能完備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3.4.1 空間內容多樣化
城市開放型濱水景觀自身功能定位所涵蓋功能區的多樣化。如養殖、捕撈和旅游兼容模式的旅游定位涵蓋養殖區、交易區、餐飲區、休閑區等。
3.4.2 空間形式多樣化
城市開放型濱水景觀的不同功能區所需的空間尺度不同,即功能的多樣化必然引發形式的多樣化。
3.5 生態植入
現代城市人口膨脹、交通擁擠、環境質量下降等問題日益凸現,人們的環保意識和對綠色生態城市的向往日趨增強。城市開放型濱水景觀的設計應注加強對自然環境、自然資源的利用,加強自然材料、人工環保材料及節能工藝的研發和使用,降低濱水景觀在建設及使用過程中的能源消耗,結合作為自然元素的水元素打造宜居的人居濱水空間。
通過對城市開放型濱水景觀準確定位、整體規劃、延續文脈、完備功能和生態意識植入等方面的研究,可為城市開放型濱水景觀設計的發展動向和基本觀念提供理論依據。準確的功能定位可有效的實現濱水景觀的社會效益和經濟價值。整體規劃可使自然生態系統和人工建設系統有效融合,創建城市綜合性開放空間。延續文脈可正確反映城市性格,體現城市良好形象。完備功能可實現濱水景觀的綜合性發展,降低使用過程的能源消耗。生態意識的植入可實現濱水景觀及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楊春俠著.城市跨河形態與設計[M].上海: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5
[2] 俞孔堅.城市河道及濱水地帶的“整治”與“美化”.現代城市研究[J],2003.5
[3] 李麟學.城市濱水區空間形態的整合[J],時代建筑
[4] 張庭偉、馮暉、彭治權編著.城市濱水區設計與開發[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0
[5] 吳良庸、吳唯佳著.“北京2049”空間發展戰略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4
作者簡介:周明亮,2010年畢業于重慶大學,同年指教于西華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現為美術學院教師,南充市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特聘專家。endprint
3.3.1 識別功能
城市在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一些有意或無意保留下來的歷史遺跡,留下了代表當時的文化印痕,是可以直接讀取的“歷史年輪”。正如吳良鏞所言:“歷史城市的構成,更像一件在生活中永遠在使用的繡花衣裳,破舊了需要順其原有紋理加以織補……這樣,隨著時間的推進,它即使成了一件百衲衫,但還是一件藝術品,仍蘊含著美。”隨著時間的推進,這些“歷史年輪”表達的文脈內涵更加豐富,價值也更突出,并與當代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建立起千絲萬縷的聯系,或形成城市文化標志,或融入居民日常生活。
3.3.2 定位功能
一個城市具備什么樣的定位是長期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城市文化決定的。明確城市的文化定位是每個城市發展的首要任務,城市文化定位科學準確,就會符合其歷史傳統和現實狀況,就能形成居民共同的價值觀。在城市發展和建設中緊緊抓住這一主題,通過文脈來表達和延續。特別是一些具有燦爛文化的歷史性城市,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來定位,必將引發全體市民對歷史的追懷和城市美好未來的進取。
3.3.3 發展功能
文脈對城市發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城市文化凝聚著城市發展的功能要素,是城市生存的基礎和發展的動力。作為文脈體系的重要載體,文化遺產是一個城市最為寶貴,最為獨特的文化優勢。作為一種不可復制的稀缺資源,文化遺產所表達的優雅文脈關系,為城市繁榮提供不竭的藝術營養。
城市開放型濱水景觀作為城市母體的一部分,作為城市形象的窗口,其設計首先要解讀本地區的自然特征和歷史文化,尤其是地域特色文化,在其真實歷史的基礎上,依“歷史文化延續”為原則,創造出記載歷史發展,傳承地域文脈的濱水空間,只有這樣才能充分體現城市性格,促進城市發展。
3.4 完備功能
濱水區的開發多為公共開放型空間,其功能需滿足城市和公眾日常生產生活的多種需求。功能完備的城市濱水空間在使用過程中可持續發揮效應,延長其作為產品的使用壽命。城市開放型濱水景觀的功能完備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3.4.1 空間內容多樣化
城市開放型濱水景觀自身功能定位所涵蓋功能區的多樣化。如養殖、捕撈和旅游兼容模式的旅游定位涵蓋養殖區、交易區、餐飲區、休閑區等。
3.4.2 空間形式多樣化
城市開放型濱水景觀的不同功能區所需的空間尺度不同,即功能的多樣化必然引發形式的多樣化。
3.5 生態植入
現代城市人口膨脹、交通擁擠、環境質量下降等問題日益凸現,人們的環保意識和對綠色生態城市的向往日趨增強。城市開放型濱水景觀的設計應注加強對自然環境、自然資源的利用,加強自然材料、人工環保材料及節能工藝的研發和使用,降低濱水景觀在建設及使用過程中的能源消耗,結合作為自然元素的水元素打造宜居的人居濱水空間。
通過對城市開放型濱水景觀準確定位、整體規劃、延續文脈、完備功能和生態意識植入等方面的研究,可為城市開放型濱水景觀設計的發展動向和基本觀念提供理論依據。準確的功能定位可有效的實現濱水景觀的社會效益和經濟價值。整體規劃可使自然生態系統和人工建設系統有效融合,創建城市綜合性開放空間。延續文脈可正確反映城市性格,體現城市良好形象。完備功能可實現濱水景觀的綜合性發展,降低使用過程的能源消耗。生態意識的植入可實現濱水景觀及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楊春俠著.城市跨河形態與設計[M].上海: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5
[2] 俞孔堅.城市河道及濱水地帶的“整治”與“美化”.現代城市研究[J],2003.5
[3] 李麟學.城市濱水區空間形態的整合[J],時代建筑
[4] 張庭偉、馮暉、彭治權編著.城市濱水區設計與開發[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0
[5] 吳良庸、吳唯佳著.“北京2049”空間發展戰略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4
作者簡介:周明亮,2010年畢業于重慶大學,同年指教于西華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現為美術學院教師,南充市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特聘專家。endprint